集微網訊息 近日,集微網獲悉,就“蘋果10億美金收購Intel基帶業務”案件的行業影響,市場監管總局開始向業內終端企業詢問相關意見。知情人士透露:“這一收購案已經對外公佈了接近80天,但這麼長時間以來,蘋果從未向中國監管機構進行經營者集中申報。大家都對這一案件高度關注,現在監管機構已經開始主動問詢。”
多數接受集微網採訪的行業人士以及反壟斷律師、專家認為,“該案件已經達到了申報標準”,“考慮到這一收購案件對移動終端上下游均會造成影響,市場監管總局也應啟動依法調查”。
目前,並不確定市場監管總局是否會對案件啟動調查。但需要指出,蘋果最初公告時約定在今年Q4完成交易,一旦調查啟動,按照正常流程,調查需要約90天審查週期,而“審查期間,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這也就意味著,這一收購案有可能無法如約交割。
蘋果的申報標準?
2019年7月25日,蘋果正式對外公佈這一收購案,以10億美金收購Intel大部分智慧手機的基帶業務,蘋果將接收Intel的2200多名員工、智慧財產權及相關裝置。
公告中,蘋果明確表示“該交易需要得到相關轄區監管機構的批准”。但目前蘋果仍未向中國監管機構進行經營者集中申報,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在蘋果看來,蘋果收購Intel基帶業務,並未達到中國的申報標準,無需監管批准就可以合併。”
按照《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下列標準之一的,應事先向主管部門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一)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全球範圍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並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二)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並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
顯然,蘋果本身已經滿足了“100億”、“20億”的條件,是否達到申報標準的唯一條件在於,Intel的基帶業務在中國境內營收是否超過4億元人民幣。
目前,蘋果是Intel唯一的客戶,雙方很可能通過在美國交易的形式實現“Intel基帶在中國沒有收入”的表象,並以此規避反壟斷審查。
但事實上,一位資深反壟斷專家向記者分析:“無論雙方合同訂立在哪,最終Intel基帶都會進口到中國,中國消費者為Intel基帶埋單。Intel基帶在中國營業額的計算,必須要考慮這個情況。”2018年,Intel移動業務收入36億美元,基帶業務佔比過半且至少20%基帶最終銷往中國,以此計算,Intel基帶在中國營收遠超4億元人民幣。
“退一萬步講,即便營業額計算方式容易扯皮、達不成一致,”上述專家介紹,“那麼從行業角度分析,蘋果收購Intel基帶業務成為一個擁有自研基帶產品的手機廠商,勢必對手機行業競爭產生影響。”
需要指出,在這次收購中,蘋果將接收Intel的相關專利。以5G專利為例,根據德國專利資料公司IPlytics在2019年7月釋出的資料,Intel擁有618個5G標準必要專利族,排名第9位;而蘋果只擁有15個5G標準必要專利族,排名17位。蘋果將憑藉此次收購大幅提升其5G專利儲備,並且通過這些專利打擊競爭對手,甚至限制競爭。
根據《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按照規定程式收集的事實和證據表明該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主管部門應當依法進行調查。上述專家認為:“無論蘋果是否申報,監管部門都應關注這一案件,並主動調查。”
“未審先合併”或面臨處罰
蘋果在基帶業務佈局已啟動多年。在今年被迫以47億美元費用與高通和解之後,蘋果進一步加速擴張其基帶業務團隊,以期儘早彌補基帶業務的短板。
也正是因此,即便存在中國反壟斷審查的不確定性,蘋果仍然提前啟動了與Intel基帶業務的合併。
根據知名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上的公示資訊,2019年8月以來,多位在Intel從事4G、5G調變解調器研發的員工、高管將工作單位變更為Apple。此外,知情人士透露:“部分Intel基帶業務的美國員工已經搬到蘋果上班,並且參與蘋果的專案研發了。”
事實上,這一行為已經構成“實質合併”,違反了“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的規定。有接受集微網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將向監管部門投訴蘋果的違規行為。
多位業內律師介紹:“對於這種違規情況,監管部門可以進行罰款處罰,甚至要求蘋果中止合併。”不過,上述人士均分析,由於中止合併在國內反壟斷審查歷史上並未有過先例,“如果只是罰款,那麼對蘋果的影響也不大。”(校對/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