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從2012到2021,今天的位元組跳動已經走過了9週年,員工人數也已經突破了10W。

他叫李秋良,憑一款自己全程設計研發的App打動了張一鳴,成為位元組跳動創業第一年內唯一的安卓開發。並且當時除了寫程式碼,他還常常直接接觸使用者、處理反饋,從使用者的視角不斷最佳化使用者體驗。

李秋良也是少數幾位伴隨公司成長到今天的研發之一。現在,我們又找到了他,和他聊了聊那些九年前的故事。

自學安卓,開啟創業之路

2007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本科畢業後,李秋良並沒有進入網際網路行業,他先去做了兩年用於晶片設計的EDA軟體研發,之後又跟朋友一起創業做SNS社交遊戲——那個年代“偷菜”、“搶車位”還是火爆一時的應用。

但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也在影響著他。

遊戲專案停掉後,李秋良自學了當時剛新興的安卓開發。學成之後就開始尋找安卓工程師方向的工作。找工作的預期很簡單:不一定必須是大公司,但技術氛圍一定要好,工作的地方最好能離自己家近一點。

照著這兩個標準搜尋,水木論壇上的一篇招聘帖將他帶到了面試官位元組跳動CEO張一鳴的面前。

李秋良入職後才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張一鳴一直在參與每一位候選人的面試,保證招聘的高標準。

面試的時候,因為當時安卓開發還是新興技術,並沒有太多人瞭解它,為了考察李秋良的抽象表達能力,張一鳴就和李秋良聊了聊Linux,發現李秋良可以簡單清晰的講清楚Linux中的X Server和X Client的關係。

李秋良還拿出了自己開發的一款安卓電子書閱讀器App,這款應用支援多種文字格式,也支援多種字符集,“除了logo之外,整個App的產品設計開發都是我做的”。

大部分研發都不會像他這樣自己獨立做產品,但後來這種不設邊界的工作方式也成為了位元組跳動文化的一部分。

面試透過,成功入職,李秋良成為了創業團隊的一員。

公司不大,甚至辦公都是在錦秋家園的民宅裡,但他覺得團隊的技術氛圍很好,大家做事務實,溝通平等,也會快速迭代,“當時雖然還沒有「中臺」這個概念,但是也會注意效率,注重可複用性。”他自豪地說。

研發成果要複用,經驗教訓也要複用。有一天下午,大家正在錦秋家園寫程式碼,突然電腦一黑,房間斷電了。

當時,居民區的電錶不能聯網,需要用可充值的電卡供電。如果你給電卡充了500塊,插卡後電卡里的餘額轉移到電錶中,電錶裡的餘額+500,電卡餘額-500。當電錶餘額幾乎耗盡後,才會提示使用者拿著電卡去線下買電。這次斷電事故發生時,電錶的餘量已經耗盡,電卡中又沒有餘額,只好所有人停下手頭的工作,等著同事跑出去買電。

儘管這並非產品和開發的問題,但當時只有1個人的行政部門依然發了事故通報和後續改進措施:電卡每次插到電錶裡之後,一定要先買一次電,防止突然斷電後還要專門跑去買電耽誤工作。

不顧慮犯錯,清晰地把問題暴露出來,是改進的第一步。這也形成了位元組跳動的工作風格:坦誠不裝,勇於反思,從錯誤中獲得經驗和教訓,不斷成長。

敏捷試錯:一個工程師開發12個App安卓版

9年前創業的時候,整個位元組跳動公司包括技術、產品、運營、HR在內只有十幾個人,李秋良這個新任安卓開發工程師,其實也是團隊裡唯一一個安卓開發,準備開發的產品是內容平臺App。

那時,創始團隊看到了時代的浪潮: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之下,整個社會的資訊傳播介質會從紙媒迅速轉移到手機,資訊分發方式會迎來很大變化,朝著實時、雙向、形式多樣的方向發展,出現了一個做內容型平臺的視窗期。

既然是做內容平臺,那做什麼內容呢?

在開始做之前,初創團隊開了一次會,張一鳴講了初步的策略:

內容的形式上,可以是短文、長文、圖片、音訊還有影片;

內容的類別上,可以是搞笑段子、汽車、家裝、時事新聞……

在此基礎上排列組合,就可以得到許多種產品形式,在各種產品形式中不斷試錯,總有一種可以成功。

創始團隊要做的第一種產品形式是搞笑圖片。

方向定下後,新產品的開發立馬就開始了。

那段時間裡,李秋良這個唯一的安卓開發和3名iOS開發同學坐在同一個房間裡,每天早上9點大家就開始工作,直到晚上12點才離開。就這樣封閉開發了5周,公司第一個App搞笑囧圖上線了。

搞笑囧圖上線僅一個月就收穫了100萬用戶,DAU也達到了幾十萬。

這種形式初步獲得了市場認可,團隊迅速在汽車、家居等不同的內容領域嘗試了新的產品。

“如果我是使用者,這樣的體驗並不好”

在早期的產品研發過程中,創始團隊就堅持不斷打磨產品體驗。李秋良說,因為安卓手機機型非常多,部分機型出現了種種不適配的情況,讓使用者體驗非常糟糕,花了很多時間不斷最佳化。

而圖片類產品面臨著尤為明顯的困難:“比如說有一些很長的圖,如何在手機上開啟、實現不錯的展示效果,都需要花很多精力來最佳化。”

自己動手實操,理解才夠深入

內容類產品開發過程中,需要為大量內容做資料標註和分級,這些工作看起來重複且枯燥。

很多公司都把這些工作交給外包公司來做,但位元組早期創業時除了專職的內容運營,包括產品經理在內,很多不同序列的團隊成員都在做內容的標註。李秋良說:“一鳴自己都在做標註,因為自己做過了,才更好理解內容分級分類的標準。”

同樣,作為一名安卓工程師,李秋良沒有把自己侷限在技術的工作範疇內,很多時候都是直接處理使用者反饋。

有一天晚上,李秋良剛剛準備下班,突然收到了一封使用者反饋郵件:

一開始,他還以為是個例;結果沒過多久,反饋App重新整理不了的使用者越來越多。

隨著使用者數的增加,不同使用者的網路環境、手機型號設定千差萬別,李秋良馬上聯絡了一些提出反饋的使用者,直接給他們打電話,建議使用者切換網路環境和手機設定反覆嘗試,“我電話打過去的時候,還有使用者是一邊炒菜一邊在接電話,能聽到很明顯的炒菜聲。”

而來反饋問題的使用者們也不厭其煩地配合他多次測試,李秋良說:“一個產品真正做得好,能給使用者帶來價值,使用者就很願意幫你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有一些使用者提出能不能把手機寄過來,請我們看看哪裡出了問題。”

“不要讓自己變成流水線的一環”

但這也意味著產品會更加複雜。工程複雜度提升,對背後的開發者來說,需要更高的迭代速度,也要對使用者體驗做出更多的細節深究。

在支援大量產品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李秋良也提升了技術積累,讓技術可複用,建設更好的基礎設施,用前瞻性視角預先為產品的後期運營做準備。

“大公司都會有這樣的成熟機制,但是在早期公司建立這些技術機制是很難的。”

現在,位元組跳動已經創立9年,李秋良也投入到了抖音新功能的研發工作中。但在他看來,多年來位元組跳動技術團隊的很多特質都沒變:

比如強調敏捷,重視效率,雖然有分工,但邊界感不會很強,“很多公司技術太強勢,或者產品太強勢,但位元組跳動很少有這種現象,大家目標一致,多元開放。”

比如從使用者視角看產品,“你要做一個To C的產品,自己一定要是它的使用者。”2015年之前,位元組跳動一直沒有專職的測試,整個專案組甚至全公司一起試用新產品,還專門搭建了一個內測平臺來請大家試用新App。

不設邊界,使用者視角,這也是他給自己總結的發展經驗。

“其實大家畢業的時候學校背景、聰明程度都很像,但能經歷什麼公司、什麼專案、什麼挑戰,這對人的影響很大,經歷了這些磨練,你會和原來不一樣,”李秋良說,“這些是外部因素,但最終還要回歸到你自己,要鍛鍊自己,不要讓自己變成流水線上的一環,PM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你自己要去思考這個產品從大的方向到小的體驗是怎麼樣的,這些思考和探索才是讓你成長的東西。

而這也是九年來,ByteDancer們推動業務發展的真正自驅力。

11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摩托羅拉G50即將釋出,驍龍480處理器,或是最便宜5G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