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沒有錢,就沒有車

編輯 | Momo

一家沒有賣出一輛車的電動車品牌要上市了。

據外媒披露,豪華電動汽車製造商Lucid Motors已與收購公司Churchill Capital IV Corp合併,新公司估值達到240億美元。

同時,這筆交易將為Lucid帶來44億美元的融資,成為全球電動車領域裡最大規模的IPO。

有特斯拉基因的團隊

lucid前身是Atieva公司 ,它成立於2007年,由兩位華籍美人溫世銘和謝家鵬(原特斯拉創始董事之一)創立,從事三電系統的研發和生產,直到2014 年才轉型做電動車。

lucid此前的技術就做的不錯,它是Formula E賽車電池的獨家供應商,為賽車提供電池組和電池管理系統。

2016年,lucid釋出了自己的概念車Air,它擁有頂級超跑的效能,極速可達380千米/小時,還能實現約合804千米的續航。

後續的量產車上,效能有所閹割,但依然強勁,其中的雙電機全輪驅動版,提供1000匹馬力,最大續航可達640公里,百公里提速2.5秒左右。

它的內飾相對保守了,四塊不算大的互動屏,還保留了空調系統的物理按鍵,但採用了全真皮的內飾和實木飾板,後排也用上了包裹性良好的行政座椅。

電池系統上,Luci使用的是特斯拉同款的2170圓柱形電芯,由LG和三星SDI提供,自己加工後組成電池組。

同時,Lucid使用了Mobileye的攝像頭和處理晶片,配有1個鐳射雷達、4個毫米波雷達,11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整體的配置超越市面上絕大多數電動車。

而整車的售價,竟然只有6.99萬美元起步,只比model 3貴出2萬美元。

事實上,Lucid有強大的特斯拉基因,CTO Peter Rawlinson曾任特斯拉工程副總裁兼Model S總工程師。負責硬體工程的Eric Bach,曾負責過多款特斯拉車型的工程設計。

Peter Hasenkamp作為供應鏈負責人,也曾擔任特斯拉採購總監。在Lucid 19人的高管團隊中,有8位曾在特斯拉任職。

可以看出,lucid有很強的工程設計和決策能力,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來自特斯拉的核心團隊,他們試圖將特斯拉的“經驗”應用到Lucid裡,在元件的輕量化、低阻力空氣動力學,以及最關鍵的冷卻系統上下功夫。

Lucid稱它位元斯拉Model S的效能高17%,其中2%來自空氣動力學的調整,15%來自電機改進(採用直流永磁電機)。

也正因如此,讓Air成為業界首款能在動力系統和效能上與特斯拉比肩的產品。

救命的資本

lucid的發展和資本有緊密聯絡,公司2013年獲得矽谷風投公司Venrock的B輪融資。

2014年1月,北汽1億美元參投Lucid Motors C輪融資,持股25%,成為第一大股東。同年,賈躍亭以個人名義向Lucid投了2億美元,成為第二大股東。

2015 年,北汽希望Lucid優先在中國市場發力,而謝佳鵬希望先打美國市場,這種分歧產生了合作上的裂痕,隨後北汽將所持全部股份都轉賣給了賈老闆,這讓賈老闆一下成為Lucid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40%左右。

隨著樂視的崩塌,賈躍亭的電動車公司Faraday Future陷入資金危機,無奈之下,賈躍亭將所持Lucid Motors股份賣出。

lucid本計劃在2018 年底在利亞桑那州的工廠正式量產,只不過資金一直緊缺,工廠也沒有能力建設。2017年Lucid曾開啟了D輪融資,也曾考慮過賣身福特,但最終遭到福特拒絕。

2017年,富二代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成功地擠掉了他堂哥,由「王儲繼承人」變成了王儲。伴隨著他「沙特2030願景」,要在2030年改變沙依靠石油為主要收入的現狀。

2018年8月,馬斯克突然發推特,表示想把特斯拉私有化,背後的金主正是穆罕默德的支援,這個想法遭到美國SEC的質詢,計劃草草結束。

緊接著,2018年9月,穆罕默德主導的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簡稱PIF)超10億美元投資Lucid Motors,並獲得多大數股份。

這算是解了Lucid Motors的燃眉之急,2019年11月,Lucid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價值7億美元的建廠計劃獲得了政府批准。這也意味著Lucid首款電動車型Air終於可以進入到大規模量產階段。

但這筆投資也成了lucid的賣身契,雖然當時Lucid CTO Peter Rawlinson表示,PIF不僅是他們的財務夥伴,而且還是戰略伙伴。但lucid為此付出了67%的股權,某種程度上成了為王儲服務的打工仔。

在新融資到位後,Lucid將擴大亞利桑那州的工廠,並計劃在2023年推出一款高效能純電動SUV。目前,Lucid對新工廠的年產初步目標是3.4萬輛汽車,計劃於2023年將年產量提高到8.5萬輛,未來也考慮在中國建廠。

顯然,這家美國電動車公司跟著中國學會了“造車秘密”:籌集關鍵人才,用少量技術儲備進軍高階市場,拼命融資的同時,再慢慢去解決研發和生產等問題。

而這種模式的背後,也是在電動化的整體大趨勢下,資本方不想錯過風口,瘋狂尋找投資標的的表現。在資本遊戲下,電動車市場又迎來了一位勁敵,哪怕它依然沒有賣出一輛車。

5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蘋果狀告前員工洩露商業機密;微軟正式收購B社高通晶片產能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