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火星救援》劇照,也許有一天,Elon Musk會帶領人類,踏上火星。
有美國媒體做了一次調查:你希望哪位科技明星成為美國總統? 最熱門的候選人不是貝佐斯,不是扎克伯格,也不是比爾蓋茨。大多數美國人投票給一位在南非出生的美國人——Elon Musk。
他催生了Tesla, Space X, Solar City 三家企業,每一家企業都是對所在行業的一次顛覆——Tesla 改變了人們對電動汽車不靠譜的刻板印象,在美國高階豪華車這一細分市場,Tesla Model S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賓士、寶馬、奧迪這三家歷史悠久的大品牌;Space X 是全球第四個將火箭送上太空的組織,前三個組織是美國、俄羅斯、中國;Solar City成為全美最大的太陽能公司,正在將人們從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中解救出來。
在和馬斯克的幾次接觸中,我能體會到他的謙遜溫和,但卻始終覺得他的智慧與能力彷彿來自天啟,與他人之間有一層看不見的薄霧——“天才”與“凡人”之間,彷彿一開始便截然不同。我猜大多數對馬斯克感興趣的人在進行研究後都會產生類似感受。這種感覺讓人絕望:如果成就由先天決定,努力有何意義呢?
有一個人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是美國深度部落格 Wait But Why 的博主,以寫作針對某個主題的長篇剖析文章而聞名。今年上半年流傳甚廣的《為什麼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爾蓋茨,馬斯克、霍金等,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就出自他的手筆。
這位博主,試圖透過與馬斯克的深度交流,挖掘出答案:這位在少年時屢受父親和同學欺負還曾經在加拿大做過工人的書呆子,為何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最後,他寫出了一篇需要花幾小時才能讀完的文章The Cook and the Chef: Musk’s Secret Sauce,他試圖說明:
馬斯克成就非凡,並非因為他是天才,恰恰相反,他透過練習獲得智慧與見識。值得慶幸的是,每個人都可以與他一樣,學會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從而離“偉大”更近。
這是我今年讀過的最精彩文章,它切中了我這些年的成長曆程,幫我從一堆迷迷糊糊的線索中梳理出清晰的邏輯道路。彷彿是在黑暗中摸索良久,能模糊感覺到前方有希望,但一直不得其門而出。在某一時刻,突然一道亮光出現——到達了光明燦爛的新世界。
此時此刻,你更好奇的是:馬斯克的方法論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難以有耐心讀完那篇文章,因此我將文章精華和自身經歷相結合,梳理出以下清晰明白的脈絡。從舊我到新我之間,都隔著一道“窄門”,今天或許便是越過窄門的時刻。
你是一臺電腦,硬體是基礎,但軟體最關鍵
好比喻是語言中的珍寶,它幫助人類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因為有些複雜事物,難以直接描述,只能用類比的方法展現它的核心。在這類複雜事物中,包含著一種東西——人本身。
人體是一件複雜精密的物件,她能自發產生意識,她能指揮行動,她能造出機器把肉身送上月球,她也能設計出殘忍的方案讓種群之間自相殘殺。大多數人擁有相差無幾的構造,但可能會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則庸庸碌碌。關於產生差別的原因,科學家有許多解釋,但很多理論過於抽象,而有一種比喻很貼切:
人體可以被看做一臺電腦,身體是硬體,思維方式則是軟體。
在電腦如此普及的年代,硬體和軟體的區分很清晰: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硬體配置的電腦,但這些硬體配置不會相差太大,換而言之,每一種電腦都有潛力發揮出卓越表現。如果一千萬人買了同一款Macbook,這一千萬臺Macbook的硬體是完全相同的,但此後這些電腦被主人配備了不同軟體,有些電腦成為作家的寫作利器,有些電腦成為極客改變世界的程式設計工具,有些電腦則一直充當著影片播放器。對一臺電腦而言,硬體是基礎配置,但決定這臺電腦能發揮出何種功效的是軟體。人與電腦有太多相似之處:
大多數人的硬體條件,包括身高、體重、智商、運動才能,符合冪次分配規律,處在一個區間之內,沒有特別大的分別。許多人面臨著差不多的先天條件,比如生活在同一個小區,在同一個小學上學的人,最開始他們站在接近的起跑線上,但30年後,他們之間將產生巨大差別。個人成就差別的來源是精神、思維方式等非先天性原因。當我們開始把人體分為“硬體”和“軟體”,就找到了動手的方向。
絕大多數人生難題,都來自硬體和軟體的不適配
根據進化論,人類在不斷進化,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其實,更精確地說——人類的硬體在不斷進化,而軟體有可能停滯不前。因為軟體發揮作用的時間尺度更長,所以做出改變的速度也更慢。我們的軟體主要來自於兩個地方——學校與家庭。這兩個場所,正是讓許多現代人淪為平庸的根源。
在一個播放量排在所有Ted演講前三名的影片中,主講人英國教育專家Robinson用十幾分鍾來講述一件事——學校教育扼殺了創新。為什麼呢?因為現代基礎教育體系最初建立的目標,並不是為了培養創新人士,而是為了出產合格的流水線工人。
現代基礎教育的歷史並不久遠,在工業革命之後,政府和企業主意識到需要培養許多有識字和運算能力的工人,如此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在這一目的的指導下,現代教育體制被逐步建立起來,它的表現特徵與目的完全相符:
教育制度教導學生循規蹈矩,不能違抗權威。因為工人在工廠中不需要進行獨立思考,他的主要任務是聽從命令,按時完成生產。教育制度重視數理化等科目,而輕視人文藝術等學科。因為工廠最需要工人掌握數理化知識,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對提高生產效率幾乎沒有幫助。教育制度不會區分每個個體的不同天賦和興趣,而會把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培養。因為合格的工人具有統一的標準——不異想天開,只顧著勞作。這種教育制度對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從校門裡走出的學生,走向了建築工地、化工廠、碼頭,讓經濟體系高效運作,讓GDP迅猛增長。
但問題在於——現在是21世紀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文化、政治局面早已和前兩個世紀完全不同:
商業社會的中堅階層不再是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而是運用腦力尋求答案的白領。21世紀需要打破常規的人才,他們能透過創造性思維找到解決難題的方法,比如喬布斯、馬斯克、理查德·布蘭森。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已得到解決,人們需要更有品質、更有格調的產品和服務。要設計製造出這樣的產品和服務,就需要人們充分運用想象力,在藝術和人文中獲得靈感。不同個體對社會的貢獻有天壤之別,每個人在各自領域裡深耕細作,發揮自身所長,才能讓社會日益繁榮。但教育體制沒有跟上時代。一個又一個出生在21世紀的幼童進入校園,當今的時代需要他們成長為富有創造性、能獨立思考、有開創精神的新人類,但是,基礎教育體系還在用古老的方式教導他們,校長和老師們仍然在用培養工人的方法在培養他們,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這一代人的硬體活在“創意經濟時代”,但學校教育仍然試圖給我們安裝工業時代的軟體。很遺憾的是,因為學校教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影響——許多年輕人儘管接受過教育,但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能遵循他人的意見。
家庭是另一個造成問題的根源。大多數80、90後的父母是60、70後,這些父母成長在文化大革命時代,經歷過打擊私有經濟的階段,後來又受到突如其來的市場經濟衝擊,從而形成了一套適用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思想模式。比如說:
國企比民企更好三十歲前必須結婚結婚之前一定要買房美國對中國一直賊心不死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持續不斷地地將他們的想法告訴我們,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會使用開明的教育方式,而採用獨斷專行的灌輸式風格。最開始,我們可能會提出一些疑問,會追問為什麼,但常常得到粗暴的迴應:
小孩子懂什麼,長大了自然就明白
人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為了不惹父母生氣,我們開始學會隱藏自己的懷疑,不對父母的權威提出挑戰。久而久之,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他們的思想,我們開始對世界失去探索的勇氣與興趣,我們習慣於從他人口中獲得答案,而不是經由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去獲得真知。
就這樣,我們又被父母裝上了60、70年代的軟體,雖然我們的“硬體”活在今天,但卻常常用幾十年前的思考方式來應對當下的挑戰。這也是當代中國年輕人普遍迷惘的原因所在,被家長和老師灌輸了一大堆過時的經驗與規定,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習慣,步入社會以後,卻面臨變化劇烈的環境,沒有能力有效應對。他們最大的特徵是“不知道”——不知道想做怎樣的工作,不知道喜歡怎樣的人,不知道未來方向在何方。
你可能會沮喪:我已經成年了,被學校和家庭強行安裝了過時的軟體,現在還能有所改變嗎?
答案是肯定的。
肉身衰老,軟體不斷迭代,人就能不斷重生
我在“在行”上遇到過對大學不滿想退學創業的學生,或工作多年後不太清楚職業發展方向的技術人員,歸根結底,這一切困境產生的根源是:
我們的“軟體”不對,它不適應這個時代。我們缺少正確的思考能力,去為當下難題找到恰當答案。
接下來,要真正進入核心——如何成為一個能不斷進行進行軟體更新的個體。做到這一點,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你會擁有足夠的見識與定力,即使在狂風暴雨中也能篤定前行。
第一步:明白自己的無知——我所知道的可能都是錯的
心理學有研究表明,當人們擁有一件事物之後,容易高估這件東西的價值,因為他做出了購買或擁有的決定,他需要讓自己顯得明智,誰會願意做一個買到劣勢商品的蠢人呢? 不僅僅是有形的商品會讓人產生此種反應,無形的物品也可以,甚至擁有更強大的力量。譬如說,人們總是捍衛大腦中已有的思想觀念,把這些觀念與自我繫結在一起,當人們發現新思想與舊有知識體系不相容,常常會選擇頑固守舊。
世界如此廣袤,知識沒有疆界,我們大腦中已有的想法與人類的知識庫相比,簡直是滄海一粟。更何況在變化如此迅速的當代,人類的整體文明正飛速更新。所以,一個明智的人會認識到自我的侷限性,會不斷自我審視,敢於承認原有想法的錯誤,從而接受更符合世界執行規律的新觀念。
這正是普通人與傑出人士的差別之處。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到費曼,他們都表現出對知識的謙遜,以及承認自我的無知,因為他們明白
我們目前的所有認識,都可能是錯的。但只要擁有開放心胸與糾錯性,就能幫助人類離真理越來越近
不過大多數人會把腦海中的已有資訊奉為圭臬,容不得他人對此有一絲不敬,即使他活到80歲,其實和30歲沒有大不同——因為在30歲之後,他沒有再吸收任何新鮮事物,生命只是在重複。
要做到“明白自我無知”的最關鍵一步是——把自我與大腦的想法徹底分離,別把對想法的質疑看做對自我的不尊重,如此,才可以改變舊有觀念。
如果想嘗試對舊有觀念進行挑戰,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國家是否應該設定最低工資?如果設定了是否能保護勞動者?為什麼在荷蘭等色情業合法的國家,強姦案件的發生率比較低?死刑在如今時代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第二步:認清他人的無知——其他人可能都在扯淡
恭喜你,走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你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你要學會如何分辨他人思想中的不對之處,並有勇氣大聲喊出——Bullshit!
這件事難度極高,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尤為在意他人的看法與評價。如果我們不遵從社會通用規則,如果我們認為他人的想法是錯誤的,很有可能產生的結果是——我們自己被孤立了,因此處境艱難。
想想《皇帝的新裝》,許多人一開始就明白皇帝沒有穿衣服,他們可能正準備說出想法,但是,周邊所有人都在讚美這件新衣如何莊重華麗,誰能有勇氣表達不同呢?
更何況,在人類歷史的大多數時間裡,表達與社會主流想法不同的聲音,會被視為挑戰權威的異端,將遭到嚴厲處罰,甚至可能惹來殺身之禍。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想想布魯諾,想想中國古代那些稍有異見就被殺頭的讀書人。
正是因為“認清他人的無知”這件事可能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人類為了生存,不自覺地在“軟體”中寫上了這樣的語句:
不要公開質疑主流或他人的想法,如果不小心產生了危險念頭,一定要深埋心底。
長此以往,要麼是“異見者”的肉身被消滅,要麼因為他們將思想禁錮在心底從而使表達異見的精神被消滅。但人類如今來到了21世紀,除了少數奇葩國家,在大多數環境下,挑戰他人的觀念,做出不同舉動,已經成為一件被接受甚至會帶來額外紅利的事情。
馬斯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他創辦Tesla的過程中,他挑戰了人們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
電動汽車的效能不可能比汽油車好充電問題非常麻煩,沒人能夠解決只有廉價的電動汽車才可能有市場時至今日,Tesla Model S被權威汽車媒體Motor Trend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汽車;絕大多數車主可實現在家充電;Tesla 目前車型主打高階市場,而且在細分市場裡超越了傳統豪車品牌。如果和其他人一樣,相信“電動車沒有未來”的陳詞濫調,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當一個人有勇氣去懷疑常規想法,並能夠透過科學思維證明自我時,他就開始脫離平庸了。一個人要想不斷成長,就要嘗試著發現“原來他們說的都是扯淡”,這是自我覺醒的開始,也是成就強大自我的必經之路。
讓我們回顧人類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扯淡,由此可以明白——誰都可能會犯錯:
我覺得全世界可能只能賣出五臺計算機吧。——托馬斯·沃森,IBM 主席,1943640K 記憶體妥妥夠用了。——比爾·蓋茨,1981核反應產生的能量是很微弱的,你們要是想用這個方式來獲取能量那簡直是做夢。——原子核物理之父 盧瑟福,1930任何比空氣重的機器都不可能飛的起來。——絕對溫標發明人、第一和第二熱力公式提出者、近代熱力學奠基者、英國皇家科學學會會長,開爾文爵士從大學到如今,我漸漸發現了許多論調都是扯淡:
別早戀大學是象牙塔最好去考公務員讀研究生肯定比不讀好千萬別跳槽,穩定最重要還有其他的一些發現,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公開寫明,但我相信會有可以表達的一天。
不停地發現“Bullshit”併成為“Outlier”,是一段意義與樂趣兼備的路程。最開始時,你膽戰心驚,覺得自己很怪異;緊接著,你會透過更多思考與資訊驗證判斷,讓自己有信心;慢慢地,你會在人群中發現為數稀少的同類,每一次相互辨認,都讓人驚喜萬分;然後你嘗試著公開表達,並因為表達收穫讚賞,或抨擊,但沒關係,這世界至少有人聽見你的聲音;最讓人有成就感的是,你漸漸看到,因為你的存在,世界開始產生一些微小但卻影響深遠的變化。
歸根結底,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如何認識世界與如何行動,也就是“世界觀與方法論”
第三步:拋棄不必要的恐懼——世界沒那麼危險
當我們能不斷地懷疑大腦中固有的觀念,並對他人的論斷葆有警惕時,就很難做出真正愚蠢的事情了。我們拋棄了傲慢與盲從的弱點,開始直麵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時,我們面臨著“內心的恐懼”這一巨大的敵人。
在很久以前,人類的生活環境非常艱難,可能隨時被野獸、敵人或者自然災害襲擊,人類必須時刻警惕,才能保證活下去,因此人類的“軟體”中寫進了“恐懼”這一條規則。但是在今天,大多數恐懼已經毫無必要了,可是因為軟體系統沒更新,大多數人仍然按照千百年前的規則行事。
即使在今天,人類社會中仍然普遍存在著許多恐懼:
害怕當眾演講害怕在街上和異性說話害怕離開目前工作就沒有經濟來源害怕學習新技能時被別人取笑害怕在群體中說出不同意見被冷落害怕觸犯法律從而進監獄事實上,唯一真正需要現代人擔心的是最後一條,其他的恐懼都毫無理由,它們阻礙著我們前進、創造並作出成就。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其他恐懼的來源,就會明白它們只是“紙老虎”。比如第二條,人類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恐懼,是因為在古代社會,女性被視作私有財產,如果男性找其他女性搭訕,會被認為侵犯了他人的財產,從而受到財產主人的責罰。那些看到心儀物件不敢表達的現代人,如果能明白恐懼的來源,很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行為非常可笑。
因此,在你試著想要做些什麼的時候,別被恐懼羈絆,直接了當地問自己——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能承受嗎?如果答案讓自己心安,即使他人有不同意見,大可放膽去做。你將發現世界的精彩與豐富超出想象,正如喬布斯所說: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你身邊被你稱為「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那些並不比你聰明的人造就的。你可以改變生活,影響生活……有人認為,人生有命,你只要按照命運的安排過日子就可以了,不需要留下自己的印記。你必須拋棄這種錯誤的觀念,一旦你認識到這點,你的人生將變得不同。
這或許正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真正含義——對自己看重的事物拼命追尋,毫無畏懼,一往無前,即使被眾人視作傻瓜。
當你在某一天靈光閃現,不再為“硬體”發愁,開始為自己裝備更強勁更具適應能力的“軟體”,擁有堅定內心與思考力,並透過大量訓練,獲得看清本質的力量,你就踏上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成為一名“異類”,永遠難以回頭。
此時此刻,大腦裡有自由的風暴將臨,讓它更猛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