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又是一年315,而今年消費者的關注點,從產品質量問題轉移到了大資料殺熟的問題上。

就在最近,關於大資料殺熟的幾個新聞,引發了消費者擔憂。首先是外賣平臺的送餐費,有網友表示,自己用經常在某家餐廳點餐的手機和另一個從未在這家餐廳消費的手機同時點外賣時,經常點餐的手機配送費要5元,而從未點過餐的手機,只需要1元;第二件事就是,某女子是攜程的老會員,用自己手機訂飛機票時,顯示的價格均為1000元以上,而用同事的手機則顯示的機票價格均在900元以下;而上海復旦一位教授用做了一項關於打車的調研,結果顯示,手機越貴,網約車的費用也就越高。

這樁樁件件的事情,無不告訴我們,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資料殺熟的年代,並且隨著演算法等進步,大資料殺熟的技術也在與時俱進。比如最早的大資料殺熟是演算法的簡單判斷,熟客賣高價。而現在的大資料殺熟,則是透過掌握客人的個人資訊判斷是否“下殺手”,這也就是手機越貴打車價格越高的原因。

如今,我們剛剛談論到“想給孩子買件衣服”,開啟電商平臺,首頁全部都是兒童服飾;剛剛與同時談論到了孩子的教育,開啟APP首頁就是培訓機構的廣告推送,這樣的事情多了,我們就會懷疑是否被手機監聽?

有研究表示,我們在APP內使用過麥克風後,錄音功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最終會結束,現階段,監聽使用者語音,對於各APP來說都是一項成本巨大的工程,因此,“監聽”的情況其實並沒有發生,那為什麼我們會有被手機監聽的錯覺呢?因為APP會收集你的個人資訊,包括購買、瀏覽、搜尋記錄,然後基於大資料分析算出你的“心中想”,最過分的是,他們不僅手機使用者的資訊,還手機使用者手機通訊錄裡好友的資訊。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建議如果一款APP要求各種訪問權利的話,就要遠離,而事實卻是,幾乎所有的APP如果拒絕授權,就不能正常使用。

我們如何避免大資料殺熟?其實, 還是有一些辦法的。比如利用不同型號的手機多做比較,經常使用的APP每隔一段時間不去用它,冷落它十幾天,它就回來討好你。但是,這種做法還是治標不治本,要想不被大資料殺熟,還得相關部門在規章制度上下功夫。

歐界傳媒丨Jie Media

八年專注有深度的網際網路世界

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一文帶你瞭解得物推薦系統是如何做排序的。網友: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