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是一家聚焦物聯網場景的人工智慧公司,主要面向個人(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核心場景提供AIoT解決方案。這家公司以人臉識別、物品識別檢測為大眾所知,是目前國內人臉識別最大的技術供應商,同時還是目前中國市場上所有支付級刷臉解鎖方案的供應商。今年3月12日晚間,該公司向上交所提交的IPO招股書獲受理,其計劃以發行存託憑證形式在科創板上市,擬募資60.18億元。
曠視科技作為一家人工智慧公司,其IPO上市應該是深受市場歡迎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其IPO之路其實並不平坦。早在2019年8月25日,曠視科技就第一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兩個月後趕上地緣政治風波、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之中。據路透社報道,在首輪港交所上市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儘管曠視科技、螞蟻方面都回復了相關質詢,但港交所未批准其IPO申請。當時負責承銷的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美國投行評估後也認為上市有風險。為此,2020年5月,曠視科技放棄赴港IPO,改道國內A股上市。
不過,曠視科技回A股上市的壓力同樣不小。目前A股IPO稽核把關甚嚴,尤其是現場檢查讓不少企業退出了IPO。實際上,就在本月11日,與曠視科技並稱為“AI 四小龍”的依圖科技申請中止科創板上市流程,何時重啟上市還沒有確切訊息。更早之前,柔宇科技、雲知聲等多家企業終止科創板上市程序。即便是已經在上交所排隊的上市企業,也收到了數百個問題的拷問,還會面臨隨機抽查、現場檢查的可能性,這些都是IPO公司在稽核環節需要直面的壓力。
當然,IPO環節的壓力只是一種外在的壓力。而就曠視科技的內在壓力來說,或許較之於外在壓力來說更甚。
目前國內的科創板市場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市場,既接納業績虧損公司上市,也接納特殊股權結構公司上市。但曠視科技同時將二者攬於一身,這在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之中還是比較少見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曠視科技的歸母淨虧損分別為7.7億元、28億元、66.4億元、28.5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母淨虧損分別為2.4億元、5.7億元、12.5 億元及10.4億元。截至2020年9月末,其累計未彌補虧損為142.5億元。雖然公司方面表示,公司虧損主要由於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量導致出現賬面虧損所至,但排除這一因素,公司近三年的經營性虧損累計仍然達到了31億元。
而該公司的股權結構也是同股不同權設定。招股書顯示,持股5%以上的股東中,螞蟻集團透過API持有15.08%股份,為曠視科技最大單一股東;阿里巴巴透過淘寶中國持有曠視科技14.33%股份;合併計算後,“阿里系”為曠視科技最大的機構股東,合計持股29.41%。中國國新透過兩家公司合計持有曠視科技11.33%股份。而三位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的持股分別為8.21%、5.9%、2.72%,合計控制曠視科技2.42億股A類普通股,佔已發行總股本的16.83%。但由於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三人仍佔全體股東可行使表決權的 70.28%,對曠視科技構成共同控制。
不僅如此,曠視科技雖然業績虧損,但實際上卻並不缺錢。截至2020年9月末,曠視科技持有貨幣資金13.85億元,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14.02億元,即現金、理財及其他投資類資產合計27.87億元。因此,該公司的資金應該是很富餘的。但在招股書中,該公司擬募資60.18億元,其中,12.6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因此,這筆募資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當然,對於曠視科技來說,最大的考驗還在於人臉識別資料的濫用與個人隱私的安全性問題。2020年9月,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演講時公開表示:“曾幫助曠視科技尋找合作伙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資料。”雖然對於李開復的表示,有關方面予以了澄清或迴應,李開復本人也表示是“口誤”,但到底是不是“口誤”,相信國人的眼睛是明亮的。畢竟人臉識別被濫用,人臉識別資料不安全的問題在現實中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而且曠視科技否定不了的是,2019年9月,一張帶有“MEGVII曠視”圖示的影片監控影象在社交網路上廣為傳播。該圖片顯示,兩名在教室中的女生身邊,出現了相應的課堂行為資料,例如“聽講6次”、“趴桌子0次”、“玩手機0次”、“睡覺0次”等。雖然曠視科技當時表示,該課堂行為分析圖片為技術場景化概念演示,其教育領域的產品專注於保護孩子在校園的安全。曠視會堅持正當性、資料隱私保護等核心原則。但這種資料完全是對學生隱私的一種侵犯,學生完全沒有了隱私可言。
並且在曠視科技的宣傳稿中,有“曠視助力3000餘座樓宇的智慧升級,包括中國尊、華潤春筍大廈、重慶來福士等地標級建築,每天服務通行人數1000餘萬”的語句,那麼,人們要問的是,這些樓宇物業到底有沒有對這1000餘萬人的生物資訊收集權力?是誰賦予了他們這個權力?而一旦這些人臉資訊外流尤其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實際上,人臉識別的濫用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多地開始立法嚴控人臉識別,甚至拆除人臉識別裝置。2020年12月1日,天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其中明確禁止市場信用資訊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生物識別資訊。該《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更早之前的10月26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請杭州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其中明確規定,禁止強制業主透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資訊方式進入小區。
而去年11月27日南京已啟動對全市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售樓處進行檢查,南京本地的部分開發企業也陸續接到相關部門的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尤其重要的是,2020年10月19號,我國首部《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已經完成了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流程。新規表明在公共場所安裝影象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裝置,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定顯著的提示標識。收集的個人影象、身份特徵資訊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
然而,遺憾的是,曠視科技的招股書在這方面並沒有給投資者一個圓滿的答案。曠視科技是目前人臉識別最大的技術供應商,個人物聯網收入是公司收入的重要來源。雖然個人物聯網營收總體呈現出下降的態勢,至2020年前三季,個人物聯網板塊實現收入2.02億,營收佔比為28.2%,但由於其毛利率高達80%左右,2020年前三季度,仍為公司貢獻毛利潤1.65億元,毛利佔比達51.95%。可以說,曠視科技作為行業第一技術平臺,擁有巨量的人臉識別資訊,如何在收集之後進行脫敏和運用,這是一個巨大的值得關注的問題。
但曠視科技的招股書在外界關注的如何保障人臉識別資料採集安全、被採集的使用者資料隱私如何保護等問題上面,曠視科技並沒有給出正面的迴應。曠視科技只是在招股書中表示,其正在研發人工智慧安全與倫理研究中心專案,預算為200萬元。該專案將“建立一套相關的AI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有效解決資料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從其200萬元的預算來看,該專案能否擔負起AI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的重任,顯然是令人懷疑的。
恐怕曠視科技本身對此也是懷疑的。因為曠視科技也發出了提醒表示,儘管其在不斷強化資訊系統的安全建設,但仍可能因為遭到惡意軟體、病毒、大規模駭客的攻擊,或由於員工的管理與處置不當等造成資訊洩露、損失,進而對其聲譽和業績造成不利影響。曠視科技的這個提醒,更讓人們對其人臉識別資訊的安全性充滿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