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作者 | EB高夢博

一筆出人意料,不合常理的大額交易。

推特聯合創始人、支付公司 Square 的 CEO Jack Dorsey 日前宣佈將以 2.97 億美元收購 Jay-Z 的流媒體服務 Tidal 大部分股權,交易完成後 Jay-Z 將會加入 Square 公司董事會。

公關稿件中,雙方宣佈將繼續支援藝人,努力營造永續互利的音樂環境。Tidal 上線時 Jay-Z 引入的包括麥當娜, Daft Punk, Kanye West, Rihanna 等一大票“明星老闆”所擁有的股份如何處置,並未提及。

“Tidal 還活著呢?”網友的玩笑反映了大家對這筆交易的態度。乍一看,這的確不是筆好買賣:

業績平平,負面頻出,Tidal 作為流媒體平臺是失敗的流媒體是個燒錢生意,Tidal 無力撼動 Spotify, Apple Music 和 Amazon 等巨頭Square 是一家面向中小企業的支付公司,核心業務與音樂、娛樂不沾邊

種種跡象表明,Tidal 這個燙手的山芋遲早要爛在 Jay-Z 手裡,沒想到聰明人 Jack Dorsey 跳出來做了冤大頭。

但實際上,這筆交易也許比外界想的更有利可圖

Square 與 Tidal 就交易發表的聯合官宣

Tidal的野心與現實

2015 年 3 月 20 日,大名鼎鼎的歷史建築紐約郵政總局大樓裡,deadmau5, Beyonce, Coldplay, Arcade Fire, Calvin Harris 等十六名(組)巨星濟濟一堂,面對臺下的閃光燈表情穆然,鄭重其事的氣氛堪比黑手黨家族首腦聚會。

諸位巨星輪番發言,“復興”、“重生”大詞頻出,誓要在流媒體時代讓音樂重歸核心

“我們將改變歷史的走向。”

眾星雲集的 Tidal 釋出會

Jay-Z 在當年 1 月份以 562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挪威創業公司 Aspiro,該公司旗下主打高階的小眾流媒體服務 WiMP,就是 Tidal 的前身。兩個月後,借這場星光熠熠的釋出會,Tidal 以“音樂人自己的流媒體平臺”重灌上線,釋出會上出席的 16 組藝人都是擁有小額股份的明星合夥人,寄望以模式創新改變流媒體平臺格局。

直到 6 年後的 2021 年 3 月,在引入投資的官宣文案裡,Tidal 依然在強調,今後將“賦能藝人,一如既往”。

Tidal 做了哪些“賦能”呢?

在官網“常見問題”一欄,Tidal 對 How does TIDAL benefit artists 的回答,強調了資料和費用的公開、透明,對大小廠牌、獨立藝人一視同仁(費率統一),並許諾在所有流媒體平臺中,版稅支出之於收入的佔比是最高的——把儘可能多的收益給到藝人。

這些不足以構成差異化優勢。2018 年甚至爆出了 Tidal 拖欠版稅遲遲不付的新聞。Tidal 的“賦能藝人”在落地時打了折扣

但 Tidal 的價格不打折,相比對手,Tidal 20 美元的月費貴出一倍,官方以“HiFi 音質”為理由,而多數樂迷並不買賬。2016 年 Tidal 宣稱有 300 萬付費使用者,但使用者數、播放量都曾遭到質疑,之後也沒有再披露使用者資料。相比之下,Spotify 擁有 1.3 億付費使用者(2020 年資料),Apple Music 擁有 6000 萬付費使用者(2019 年資料)。

有限的付費使用者數讓 Tidal 在“賦能藝人”這件事情上捉襟見肘,僅 2018 一年就虧損了 3700 萬美元。

除了音質,Tidal 寄望於明星合夥人提供獨佔內容。但有限的使用者量註定了藝人們面對 Spotify, Apple Music 等主流平臺心存曖昧。

Kanye West 在《The Life of Pablo》專輯發售之初信誓旦旦一條推文“never never be on Apple”,把 Tidal 推上了美國 App Store 下載榜首,“都去下載,僅在 Tidal.” 一個多月後,這張專輯出現在了 Spotify 以及——Apple Music 等平臺。甚至堅持 Tidal 獨佔多年的 Jay-Z 本人,也在去年底改弦更張,將所有歌曲上架了 Spotify 等平臺,徹底放棄了獨佔策略。

Kanye West 語氣強烈力推“Tidal 獨佔”,僅 1 個多月後就改了主意

大資料接盤俠?

在歌詞中自詡“我不是生意人,我,就是生意。(I'm not a businessman, I'm a business, man.)” Jay-Z 精明企業家的光環已經蓋過了他的藝人形象,縱橫生意場多年,常有神來之筆,而 Tidal 眼看要成為他的滑鐵盧。

在 Tidal 屢傳負面的幾年裡,坊間一致認定“Jay-Z 這次玩脫了”。

直到推特創始人 Jack Dorsey 的出現。

Tidal 交易情況一覽

2015年1月 Jay-Z 以 5620 萬美元收購 Tidal 母公司 Aspiro2017年1月 美國電信運營商 Sprint 以大約 2 億美元購入 Tidal 33%股份2021年2月 Jay-Z 從吞併了 Sprint 的電信運營商 T-Mobile 手中回購之前售出的 33% 股份2021年3月 Square 宣佈將以現金+股票共計 2.97 億美元收購 Tidal 多數股份

Jack Dorsey 在推文中表示“說穿了很簡單:尋找新的途徑支援藝人”。

如果 Tidal 花了六年時間的“賦能藝人”做得不甚了了,Square 和 Jack 又能帶來什麼呢?

Square 是一家移動支付公司,主要透過軟硬體為中小企業提供支付、收款解決方案,其在美國市場的普及程度類似於支付寶之於中國。

這是一家曾被譽為獨角獸的創業公司,並於 2015 年成功上市。在今年 2 月份公佈的第四季度財報中,Square 淨營收 31.6 億美元。此次準備收購 Tidal 股份的 2.97 億美元,會採用現金+股票的形式,預計有相當部分是 Square 的股票。

Jack Dorsey 在推特釋出了與 Jay-Z 的合影,白板上所有箭頭都連著“ARTISTS”

Jack Dorsey 認為“Square 能為各種體量的賣家、個體所做到的事,一定也能為藝人、為我們帶來同樣的成功。我們將從小處著眼,聚焦藝人的核心需求,為他們努力漲粉。”

目前 Square 公司高管之一 Jesse Dorogusker 已經入主 Tidal,針對“賦能藝人”,他籠統地提到,基於大資料幫助藝人銷售周邊、演出門票和特殊體驗

聽起來,倒是很順應近年來不斷升溫的 direct-to-fans 模式,強調藝人直達粉絲。然而一句“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並不解決所有問題。更何況這些事情,市面上已經有人在做。有沒有 Square,藝人照樣玩得轉。

感覺都是老一套,似乎沒什麼想象力?

投機的獨角獸

Square 是一家獨角獸企業,其所處的移動支付行業,並不像娛樂業那樣令人興奮。

但先後創立了推特、Square ,目前依然同時身兼兩家公司 CEO 的 Jack Dorsey,是一個用天馬行空來形容毫不為過的角色。雖然常有爭議纏身,但他聰明狡黠又頗具眼光,長期走在創新和投機的前沿。

作為推特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像喬布斯一樣曾被自己的公司掃地出門,之後又作為救世主被高調返聘。他每週一半時間管理推特,一半留給 Square, 還傳出上班時間溜出去上縫紉課、瑜伽班的奇怪謠傳,記錄推特創業史的傳記作家對他下筆毫不留情。

但無可否認,就是這個不靠譜的傢伙,最先萌發了推特的創意,磕磕絆絆做大了推特;又在同時管理兩家公司的情況下,把 Square 做到在支付領域可以趕超 Paypal, 位列《財富》未來 50 強榜單第 2 的程度。

如果公關文案提供的資訊有限,也許他們的行動可以透露更多

就在官宣投資 Tidal 兩天之後,Jack Dorsey 在一個名叫“Valuables”的平臺上,以 NFT 形式公開拍賣一條推文:2006 年 3 月 21 日,他的 “just setting up my twttr”是有史以來第一條推文。目前競拍最高出價達到 250 萬美元。

對“史上第一推”這件商品的拍賣,當前競價已達 250 萬美元

250 萬美元,出售一條“推文”這樣的虛擬資產,這是 Jack Dorsey 的新買賣。

稀缺性 可量販

NFT 是近年在美國迅猛走紅、堪稱風口的新一輪科技熱潮。

NFT,全稱為 Non-Fungible Token,中譯為“不可替代代幣”。這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加密貨幣。最為人熟知的數字加密貨幣當屬比特幣,兩個比特幣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可以互換,可以分割。而每一個 NFT 都是獨立的,唯一的,不可分割的。

從明星簽名照到珍稀老照片,各類實體收藏品擁有長期、龐大的市場。而 NFT 讓虛擬物品具有了唯一性,由此開啟了數字收藏的熱潮。如果兩年前的“加密貓”還只是 NFT 在極客群體裡的短暫流行,那麼炒到 10 萬美元一張的 NBA 虛擬球星卡則印證了 NFT 在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NFT 目前主要被運用在遊戲、收藏領域,但其獨特屬性註定了在音樂、藝術、潮流領域,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

最近的一個例子:加拿大知名音樂人 Grimes 在 3 月 1 日以 NFT 形式出售了一系列音樂影像作品,收入達到 600 萬美元。

Grimes 出售的作品中,這支僅此一件的影片,拍出 38.9 萬美元的高價

在旁人看來,這些“限量發售”的藝術作品不過是音樂影片而已——依然是一種數字產品,但區別在於,透過區塊鏈技術,這些作品“所有人都能看,僅一人能擁有”,每件都獨一無二、不可複製。

Grimes 註定不會是最後一個加入 NFT 掘金潮的藝人。但 Jay-Z 的著眼點,恐怕不只是追風口這麼簡單。

數字音樂粉碎了唱片工業在 CD 時代的黃金歲月,進入流媒體時代,音樂變成了自來水一樣的產品——一種隨手可得、近乎基礎性的服務。音樂這種曾經神奇、獨特的商品似乎魔力不再,藝人越來越倚重現場來獲取收入,也印證了這一點:現場演出是這種稀缺體驗仍然鮮活的最後一塊陣地。

2015 年那場大張旗鼓的釋出會,明星們言之鑿鑿“讓音樂重新成為主角”,Tidal 真正想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

Tidal 上線之後,Jay-Z 親自給一批幸運使用者打電話聊天,他的巨星朋友們包括 Jack White 等人也照著做了。Jay-Z 還舉辦了一系列 Tidal 使用者專屬的“B-Sides”現場音樂會。這一切的背後,Tidal 試圖打造販賣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稀缺性

Jay-Z 面向 Tidal 使用者的“私房演唱會”,打出“比前排更好,比後臺更近”的口號

問題在於,顧名思義,“稀缺”性的確是難以複製。16 組樂壇頂級巨星能有多少時間給樂迷打電話?“私房音樂會”又能連開多少場?Tidal 試圖販售稀缺性,在流媒體時代重新擦亮音樂的魔力,但在實踐層面難以為繼,無法鋪開。

獨佔內容當然也是一種稀缺性,而使用者透過盜版輕鬆化解了這一點。

現在,NFT 似乎有希望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有機會收藏剛剛解散的 Daft Punk 組合未發表的 demo 作品,全世界限量 xx 份,每份獨一無二,豈不讓人動心?滿大街人人穿著假“椰子”的時代,透過 NFT 購入 Kanye West 新一季 Yeezy 系列的設計圖紙,這獨一份的藏品也許比炒到 5 位數的球鞋本身更讓人興奮。

NFT 讓可複製的數字產品具有了獨一性,帶來了新的可能,Tidal 一直想做的稀缺性生意,似乎可以有效運轉起來了。

這解釋了 Jack Dorsey 對 Tidal 的興趣,解釋了目前已經拍到 250 萬美元的“史上第一推”,解釋了 Jay-Z 和 Jack 在今年 2 月,共同投資 500 比特幣(約合 2360 萬美元)設立基金,推進“讓比特幣成為網際網路貨幣”。長期關注數字加密貨幣的 Jack, 為 Jay-Z 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展現了他在通稿中所說的“新前景”。

泡沫,還是賦能?

如何在流媒體時代,重塑音樂的稀缺性,Jay-Z 和 Jack Dorsey 正在進行一場野心勃勃的新實驗。NFT 很可能為音樂人開闢一片全新的疆域,引入新的可能性。

不過 NFT、區塊鏈技術在國內外,依然是一個泡沫豐富的敏感地帶,這些虛擬的稀缺性是否能夠歷經時間的考驗,能否走過政策的監管,也都是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對藝人,尤其獨立藝人而言,最重要的課題未必是藉助 NFT 多一個變現的玩法,而是如何觸達更多的聽眾。在這件事情上,新技術能否有所作為,如何有效落地,還有待時間的印證。

-全文完-

3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安卓12系統正式釋出下載,然而越來越多人不想升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