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支付,一個每個人每天都可能產生的行為。短短的15年間,中國人的支付方式發生著深刻而夢幻般的變化。

有些場景,我們記憶猶新:買房首付,還有買車,都得揹著幾萬幾十萬的現金到現場;農民出售糧食,也得用袋子裝著糧款;農民工在外打工幾年,把所有的工錢裝在揹包裡,一路奔波著回家……

而現在,一部手機,刷一刷、掃一掃,就完成了所有交易,由此也為無數商家和個人創造了便利和無數的收益。這不禁讓人思考,下一波支付方式會有哪些變化,紅利在哪裡?

早在2015年,馬雲將“刷臉支付”搬上世界舞臺,就表示“未來手機將被淘汰,刷臉支付成為主流,也就是說一張臉可以走遍天下了。”當時聽來略微“荒謬”的言論,時至今日已一語成讖。刷臉支付在逐漸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相比於二維碼支付,刷臉支付確實更為便捷,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去掉了手機這一介質,使得使用者在支付過程中可以不使用手機。

目前在一線城市,刷臉支付方式已漸漸流行,大商超、酒店、餐飲行業基本可以看到刷臉支付裝置的身影。據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使用者規模達6.59億人,交易規模突破270萬億元。這意味著刷臉支付將要更新覆蓋的,是一個已有雛形的萬億級且尚未飽和的巨量市場,擁有無限的潛力。

雙巨頭牽頭 創業公司競速入場

一個嶄新的風口,往往是由巨頭進場後才形成的。2018年12月,支付寶推出全新刷臉支付硬體產品“蜻蜓”,今年3月,微信支付推出刷臉支付裝置“青蛙”。二者的競爭邏輯沒有任何變化,依舊是屢試不爽的補貼大戰。

支付寶今年4月宣佈投入30億推廣刷臉支付,其後微信參與貼身肉搏,將這個數字提升到100億。到了今年9月,作為迴應,支付寶乾脆取消了具體以億為單位的數額限制,宣佈:推廣刷臉支付的補貼沒有上限。

在頭部,是阿里、騰訊之間的神仙博弈,向下延伸則是一眾創業公司與產業上下游企業的競速入場與站隊選擇。以螞里奧、華捷艾米、商米、織點智慧、手機代工廠、味多美、友寶等一干產業上下游企業先後跑步入場,成為了此次變革中首批嚐到甜頭的人。但風口的魅力就在於,它是小體量玩家有且僅有一次的逆風翻盤機會,更是活下去的法則。

根據艾瑞諮詢釋出的2019年Q1年第三方移動支付份額資料,支付寶和財付通共佔去了93.7%的份額,餘下的成員共同分享市場的6.3%。對於刷臉支付的創業公司來說藍海已“紅“,接下來是刺刀見紅的時候。

速融商業助力刷臉支付企業破局

依照羅傑斯的“創新擴散曲線”,刷臉支付正處於“早期採用”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再“雲”的落地業務,都少不了代理、地推的作用,有更高應用成本的刷臉支付更是如此。

而支撐這一切的,還是資金、市場、人才…其中,資金是困擾刷臉支付企業的最重要的問題。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犀利!前魅族高管李楠評華為Mate30:使用者不差錢配置成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