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沒有人再質疑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公司了。
這一論斷的直接力證是,以阿里雲智慧為代表的阿里技術力量在市場上的亮眼表現。雲端計算的市場份額一騎絕塵,客戶數量的一馬平川,城市大腦的合作城市數量越來越多。
其次是研發資源的大力投入。阿里巴巴達摩院和螞蟻金服羅漢堂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基礎科學研究院進行得如火如荼,不管是區塊鏈還是大資料,亦或者是人工智慧,甚至量子計算,拿得出的並且實際應用的成果越來越多。
例如,在雲棲大會的前一天,阿里巴巴平頭哥就正式釋出了一款正式流片的NPU晶片—含光800,要知道這款僅有半個手掌大的傢伙在業界標準的ResNet-50測試中,推理效能能達到78563IPS,這意味著它比目前業界最好的AI晶片的效能整整高了4倍。分子分母同時進化,除了效能單一指標,含光800的能效比也足夠搶眼地來到了500IPS/W,是第二名的3.3倍,用更低的功耗實現了更強的算力。還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不久的7月份其剛剛釋出了震驚業界的玄鐵910處理器,時間密集,產出效率高得離譜。
當然,阿里巴巴還是一家上市公司,技術收入的貢獻也是衡量上市公司是不是技術公司的重要因子。在最新一季的財報中,單單僅雲端計算業務的貢獻已經來到了77.87億美元,實現了同比66%的增長。
前幾年,阿里還陷入在究竟是一家商業公司還是技術公司的爭論當中,現在這樣的爭論就顯得不那麼有意義了,市場已經用腳進行了投票:超過50%的A股上市公司和中國超過80%的科技類公司都在使用阿里雲服務。
用阿里CTO兼阿里雲智慧Quattroporte張建鋒的話語回答就是,“我們是一家最有眼光、最有戰略的商業公司,這件事情沒有必要去顛覆它。我們只是想說,我們的技術也很成功。”
回過頭來說,我們所熟知的中國發源於網際網路的企業無論是百度,騰訊,還是新浪搜狐等門戶巨頭,亦或是現在炙手可熱的TMD獨角獸,無一不是從商業公司出發,大多數賺的還是依靠流量的廣告銷售收入。就算是稍微極客一點的360,防毒軟體本身的免費使用使其不得不去做瀏覽器等免費應用,仍然從流量市場來汲取收入。
最近市場上流傳出一種說法,說中國B端市場受益最多的兩家網際網路企業,並不是我們常說BAT中的兩家,而是阿里和360。從政府到企業安全意識的覺醒,360的安全技術得到認同,紅衣教主除了忙360迴歸A股,其餘全部時間都撲在了給政府企業做網路安全的知識宣講上。與之對應的,是在雲端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這些技術輸出上,阿里則佔據了市場。
阿里和360在B端的突起,至少證明了一件事,在流量廣告銷售收入之外,還有一條依靠技術進步發家致富的道路。在經濟大環境不明朗、廣告銷售市場前景不樂觀的今天,各家公司多多少少受到影響,從藍海市場變成殘酷的紅海廝殺,從資料板上來看似乎只有阿里還沒有看到天花板。
02
商業發展的路徑必然會有波動,而科技進步的方向則永不回頭。
商業的成功支撐了阿里的現在,科技則要承擔阿里的未來,要活102歲的未來。從上帝視角來看,阿里現在就剛好處在這個引擎輪轉的過渡期。一面是,科技正在突破遮蓋的商業光芒,並且獨立展露出鋒芒。另一面是,技術與商業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不再是單純的商業供養技術,而是履帶式咬合交替驅動,共同前進。
正是在阿里特殊的歷史時刻,我們才能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看到商業和技術共同綻放,共同爭鳴的景象:既能看到從“五新”到“百新”這樣的商業戰略升級,又能領略到諸如史上最強大AI晶片含光800釋出的驕傲共鳴;既能發現數字經濟體在商業上的高效成就,又能感慨像量子計算這樣高精尖科技每前進一步的來之不易;既能期待一個名叫阿里巴巴的商業作業系統的誕生,又能被阿里巴巴成為中國最大人工智慧公司背後技術的超高複雜性所震撼……
這意味著,這家公司的技術力量、技術文化和技術語境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這種環境下,發生了阿里雲到阿里雲智慧不僅是名字而且是實質上的轉變。
用逍遙子在雲棲大會上的描述是“阿里巴巴的雲是我們重新定義的雲,不僅是雲化的IT基礎設施,同時具有高度實時互動的智聯網,並基於核心的大資料計算平臺引擎,與移動化能力結合,形成面向未來的雲端一體化的工作平臺、服務平臺、使用者平臺、企業平臺相結合的載體”。用張建鋒的話來說是“從一家單純的雲的提供商,從IoT到協同辦公、大資料、AI,到今天軟硬一體化的雲平臺。”
讀懂了阿里所處的特殊歷史時期,就能夠弄明白阿里雲進化成阿里雲智慧的充要性。如果說過去,阿里雲是為了支撐業務而被業務倒逼進化的產物,那麼在現在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的要求下,阿里雲則必須要進化為阿里雲智慧,除了已經做到的雲端計算的提供商,還要變成各種技術能力高度被整合化的智慧化雲平臺,成為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既是技術進步的要求,也是商業前進的要求,還是數字經濟大時代的要求。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在阿里發展過程中,阿里技術已經自證式的成功。當然,這個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至少經歷了4個重要意識形態的轉折點,分別對應的是技術價值觀的重新認識,資料能源的重新理解,基礎研究的全新方式,人工智慧的正確評估。
在實現路徑上,阿里將其演進過程歸結為八大技術戰役,決定技術導向的寧波會議、開啟分散式時代,打通淘寶和天貓“煙囪”的五彩石專案、自主核心技術,發動觀念革命的去IOE程序、算力普惠的飛天系統、掘金DT時代,塑造資料思想意識的IDST研究院、面向DT時代的中臺戰略、追尋技術根源基礎科學研究的達摩院、AIOT時代的基礎設施平頭哥。
看懂了這八大戰役,也就理解了阿里技術的今天。
首先是對技術價值觀的重新認識,從業務支撐導向變為普惠導向。技術普惠是阿里巴巴使命的必然選擇。“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本身就包含了輸出和服務思維,除了讓自己的生意不難做,還得讓客戶的生意變得容易。從單純支撐自身業務的技術架構轉變到服務福斯的普惠技術產品,這幾乎是再造另一個話語體系的阿里,在這個過程中阿里經歷了幾乎絕望的長征。
2007年的寧波會議,掃除了百億美金市值阿里在高速發展期對於未來十年的戰略迷茫,確立了“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技術為發展核心的戰略思想。
2008年的“去IOE”觀念革命,則從根本上提出了“雲化”的全新計算資源解決方案,摒棄了長期以來從成本和能力卡業務發展脖子的國外壟斷的IOE硬體解決方案。
2009年的五彩石專案則解決了以淘寶和淘寶商城為例的多業務語境下的技術發展癥結,終結了“一家人兩個煙囪吃飯”的歷史遺留問題,開啟了分散式發展道路,避免了重複造輪子帶來的資源浪費。
而2009年,飛天系統的自研更是從作業系統層面自主創新,開啟了超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奮鬥之路,“拿命填”出一條以線上公共服務方式為社會普惠計算能力的道路。
接著,世界發生了變化。蘋果手機的釋出帶來智慧手機的普及並且成為使用者身體的延展,個體線上化的程序得以被加速,移動浪潮席捲全球。在這個浩浩蕩蕩的過程中,個體資料不斷線上化,由點及面,匯聚成網。
作為中國第一大電商平臺的阿里,如同一個巨大的水池,資料就像是水分子,不斷匯聚成河向裡面湧來。在很長的時間裡,儘管阿里已經擁有了海量的資料資源,但仍然只能將其束之高閣,拿它毫無辦法。
王堅當時對後來的螞蟻金服首席資料科學家漆遠形容這個階段是“阿里巴巴是坐在金山上啃饅頭。金山是阿里巴巴擁有的豐富資料,這些資料的價值並沒有被挖掘出來,‘資料就是土壤,但如果在這片土壤上沒有蓋起大樓,土壤本身就沒有價值’”
阿里第一次對這些資料採取行動,是在2014年赴美上市之後第二天,一個名為iDST(資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的神祕部門在矽谷誕生。儘管這被認為是沒有結合業務而誕生的不太成功嘗試,但卻在阿里資料思想意識上發揮了較好的啟智作用。
後來,在方式調整業務結合的嘗試下,資料科技開始在整體體系中顯現力量。阿里對外關於資料的發言也開始變得曖昧,“資料是電網”、“這個時代應該叫做DT時代”,並化為2016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釋出的“五新戰略”中“新能源”。為此,阿里還專門推出了至今仍被世人所推崇的面向DT時代的中臺戰略,資料中臺和技術中臺成為阿里近幾年來高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03
阿里駛入無人區是必然趨勢。回顧這些年的風口變化,移動紅利已經被消耗殆盡,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研究尚未成形。商業技術應用不斷逼近前沿技術研究,中間的“鴻溝”越來越小,頭部企業都得面臨一個相同的抉擇:在基礎研究上必須要投入巨大的金錢和精力。
阿里的選擇是創造性開辦了達摩院這樣一個基礎科學研究機構,涉及的範圍不僅涵蓋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還包括像大資料、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
專業範圍倒也常規,運作模式上卻顯得有點怪異。既不像過往我們所熟知的企業研究院貝爾實驗室和施樂帕羅奧托研究中心,又不像最為常見的大學研究院。這兩者的研究方式都是通過從科學角度出發擬定的選題,進而去專研深究。然而達摩院卻從商業角度出發,立足於當下來擬定選題,阿里在現實發展中遇到哪些難題,你們這些科學家在哪些方向在努努力,就能解決當下遇到的瓶頸。
前沿研究就好像是在穿越迷霧,傳統的研究方式則是通過不斷地嘗試,以找到穿越的方式,就算是穿越過去了能準確達到自己預想的目的地,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達摩院的方式則像是自己身上繫了個繩子,拖著繩子每走一步在一棵樹上繫個結,使得自己總是往前走,並且每一步都算數。這種方式用達摩院金控科技實驗室負責人、螞蟻金服副Quattroporte蔣國飛的總結來說就是,“如果看不清5000米以外的事情,我們就先結合業務,看看500米外有什麼。”
從經濟角度來看,傳統研究方式從一開始就需要不斷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外在的不確定因素會比較多。而達摩院的方式則是迴圈漸進式的,不斷地通過其成果商業化而得來的利潤以進一步投入研發,穩定性會高一些。
從每年騰訊和阿里舉辦關於科技趨勢的大會上,你也能明顯感受到這種路徑差異。騰訊每年的WE大會,不是諾貝爾獎得主演講未來願景,就是和霍金暢談浩瀚宇宙。而阿里的雲棲大會則會更多的是技術交流,頂多也就是那種稍微踮踮腳就能夠得著的議題。
如果單純從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思路來看,騰訊的這種對於前沿科技偏理想主義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其內生的業務中實在是很難找到較好應用場景,其產品和業務形態都偏娛樂化的,導致其可創新的範圍比較受限,比如其就經常以王者榮耀來作為人工智慧的試驗平臺,並把這個資源開放給各種研究院。
相比之下阿里就顯得幸運很多,其有大量的業態和技術產品能承載人工智慧的試驗,谷歌雲前AI負責人李飛飛就曾表示,雲端計算帶來的是AI的普世價值,雲可能是AI目前最好的落地平臺之一。阿里的追求也是大相徑庭,想把人工智慧的每一點進展都沉澱到其技術的基礎設施中,以發揮最大普世價值,潤物細無聲。
百度則是另一種路徑,更加激進地追求AI在單個應用場景下的理想狀態,比如無人車業務。不過對比起其本業搜尋業務來說,這樣的理想追求,可能顯得有些割裂和格格不入。最近的訊息,百度也開始對外說,將AI融入到搜尋業務的基礎設施中。
當然,阿里也有另一個維度的理想主義。博士曾說“現在我們回顧以往的技術革命性突破,可能發源於十幾二十年前甚至更早,這些全部都來自國外的某大學、研究所、外企,基本上沒有國內企業的。今後我們希望,在比如30年後,當你回頭看這一波的技術浪潮的發源地,你會發現說這是來自於中國的一家叫阿里巴巴的企業。”
這應該算是科學家,技術人最純粹的理想了吧?
04
阿里巴巴創造了一個太大的奇蹟以至於在過往10年甚至15年的時間裡,這家公司或者其創始人每每在技術佈局、管理創新、賽道搶佔、概念釋出上有任何動作,都會引起業界的集體躁動和行為模仿,沒有人不想握住通往下一個時代的車票。
這種現象在近10年來尤為明顯。支付寶的誕生和螞蟻金服的迅速成長,催生了大量在網際網路+金融這個泛領域裡面掘金的人和企業,幾乎所有人都打著“如果銀行不改變,就改變銀行”的旗號,在沒有技術積澱和風險評估的情況下去從事借貸放貸高風險業務,大多數人最後落得一地雞毛。
出於戰略需求重倉投資了滴滴和ofo等出行公司,上演激烈的賽道之爭,又被外界誤讀為對共享經濟的無端信心,一時間共享經濟泡沫空前。
基於自身業務發展提出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發展思路,再一次被創業群體所激進借鑑,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等開始氾濫,更有甚者無人豬肉販賣機/橙汁機等另類產品也出現在大街小巷。最近的案例是,阿里巴巴近幾年隨著內部架構重塑而誕生的中臺戰略,也開始成為業內標配,學得似是而非,中臺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們新的執念。
對於這樣結果,阿里巴巴的發言人馬老師早就有過預判,甚至留下那幾句至今時常被人傳頌的名句:“向阿里學習,但不要學阿里”、“學習阿里巴巴,永遠成不了下一個阿里巴巴”、“阿里的成功經驗不要學,要多借鑑阿里的失敗經驗”。
除了馬老師的告誡,如果進一步深究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分析其歷史中幾個決定其發展路徑的重要程序,你可能會得到一個近乎於絕望的答案:幾個關鍵節點或者成功產品的由來,除了盡人事之外,聽天命似的偶然才是影響其發展的決定性因子。
比如,螞蟻金服全球獨角獸的煉成離不開支付寶的成功,但是決定淘寶發展的支付寶的由來卻是擔保交易的發明,在一些事後記錄的文字中將這個發明過程形容為“在耳邊打了一個響指”,這種靈感似的發明已經超脫了奮鬥能夠產生的結果範疇。
再比如,現在被譽為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大練兵的天貓雙11,練兵意義已經超越了其本來的促銷作用,除了品牌的塑造,對於各個業務線的協同和技術的考驗和進階讓其更加受益匪淺,你能想象2009年這是為了解決庫存、挽救淘寶商城生存而設計的營銷活動?從結果不能推導最初的決策原因,探尋一個偶然發生的結果也就失去了意義。
但是,近幾年來,這種“偶然”誕生的龐然大物們,竟然開始呈現出常態化出現的態勢。
盒馬鮮生的憑空誕生,一時間萬人空巷,“盒區房”成為房地產炒作的熱門詞彙。社交戰爭失敗後,由來往app轉變而來的組織溝通軟體釘釘,突然之間發現了b端潛力,從小b業務發展到大b業務,從企業戰場開始收割政府市場。作業系統折戟後,雲os淡出行業視線,卻在網際網路汽車風口下找到新的立足點,重新煥發生機,斑馬汽車應運而生……衍生速度,不禁讓人瞠目,心裡發問:為什麼總是阿里巴巴?
關於這個哈姆雷特式問題的解答,就像是每個人開啟的淘寶介面一樣千人千面。
常見的說法是願景驅動,例如轉行做自媒體的房地產老闆馮侖最近就在其個人公眾號《馮侖風馬牛》裡緬懷馬雲的卸任,其中就把這個過程比喻為作業和做題的關係,講到阿里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大作業,不斷佈置小題,支付寶是交易問題的小題,菜鳥是物流問題的小題,阿里媽媽是系統管理、軟體開發的小題、阿里雲是計算能力的小題。
資料驅動是技術範兒一點的觀點。其支持者認為,過往的成功賦予了強大的資料積澱以及優秀的資料分析能力,這就好像是已經在貧瘠的土地上鋪好了一層肥沃的黑土,依託於此,萬物生長。於此的證明上,盒馬這種資料高度整合化的業務就是絕佳的例子,更新的期待是人工智慧的長成,雲端計算儼然是AI的天然沃土。
阿里也有一套自身話語體系——從形式上來說是數字經濟體,從方式上叫商業作業系統。
從名稱就看出,阿里把自己定位為以資料作為生產資料的商業綜合體。在龐大商業體系中,資料扮演的角色是能源,是血液。血液在體內不斷流動,迴圈往復,促進整個機體的運轉與生長。在資料作為新能源的話語前提下,誕生各種各樣具有技術普惠功能性的產品和業態都是不足為奇的。
從路徑的角度上看,什麼是商業作業系統?將各種技術能力以及商業生產要素中各種能力高度模組化、標準化、整合化的平臺,需要支付,有支付寶,需要物流,有菜鳥,需要綜合技術解決方案,有阿里雲……應有盡有,正如手機應用層面有各種各樣的APP一樣,商業模式也能實現柔性定製。
用阿里技術總設計師王堅博士在《線上》一書中的觀點來看,這就是好像是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發明一樣,並不是知道了太陽系才去發明望遠鏡去觀測,而是發明了望遠鏡之後才驀然發現原來我們是處在太陽系中,並不是知道了生命是由細胞構成的才想著創造顯微鏡去嘗試了解,而是有了顯微鏡我們才知道原來在肉眼不可見的量度下還有一個栩栩如生的萬千世界。
不難看出,阿里新故事都是在以資料作為新能源的語境下發生的。阿里只是在用技術去創造基於資料能源的普惠業務,去向技術追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解決方案。各種外界看來似乎毫不相干的創新業務,在內部視角看來似乎都有必然的統一。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阿里繁榮的商業掩蓋了其技術的成功這種誤讀,就其本質不過是內外認知的語境差異。
從外部看,這種差異造就了前文所述福斯視角下的偶然性。這樣的觀感,好像電力時代混沌之初的GE愛迪生啊!人們總是感嘆,為什麼這個人這個公司如此厲害,不斷創造或者改進以普惠眾生的電子產品,從電燈、電報、打字機等等,發明家的靈感源遠流長,連綿不絕。
原因就是其篤定了電力將會是那個時代的新能源和新的生產力。
毫無疑問,阿里巴巴當然就是算力時代的GE,認定資料將會成為時代的新能源。時代進步早已脫離了單兵作戰的英雄人設,團隊作戰的阿里技術人充當了這個時代的愛迪生,不斷耕耘出雲計算、大資料以及人工智慧的新成就,從飛天到PolarDB,再到城市大腦,這個時代的電燈逐漸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