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一幅作品在直播影片中被燒燬,同時該作品的電子圖片經過區塊鏈技術處理後,被轉化成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出售。
原價9.5萬美元的這幅畫,其“電子版”最終以38萬美元高價成交,價格直接翻了4倍。
Banksy 2006年作品 《Morons(White)》
所謂非同質化代幣,也是加密貨幣的一種。它一般代表著某件稀缺數字商品的所有權,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特點。
或許有些人還記得2018年,在以太坊擼貓突然流行起來的事情。那個區塊鏈小遊戲Cryptokitties(迷戀貓)上的每一隻虛擬貓咪,就是一個唯一的不可替代令牌(即NFT)。
2017年底Cryptokitties上線不到一週,交易額就突破了190萬美元。這個曾經一度導致以太坊網路不堪重負,出現擁堵遲滯的火爆遊戲,正式向世人展示了NFT的新潮玩法。
與此同時,當然也有人馬上聯想到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藝術的結合。
但是它們顯然喪失了傳統藝術作品的一個重要特性——獨一無二且可以為某一收藏家所擁有。數碼作品可以被無限複製,而且當它被分享到網際網路上,幾乎也就意味著無數個複製品已經被生成,沒有人可以成為它真正的“唯一收藏者”。
數字藝術家Beeple作品
無法證明其稀缺性,也就意味著數字作品很難像傳統藝術品一樣進入拍場,躋身“真正的上流藝術圈”。區塊鏈技術介入其中,從某種意義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把NFT理解為數字藝術品的“收藏證書”,創作者在完成數字藝術品的同時為它做一個相應的NFT(原版作品程式碼),買家真正購買的其實也是這一個程式碼所帶來的擁有意義和交易權。
推特的聯合創始人Jack Dorsey 正在拍賣他的第一條推文的NFT,本月初已經被出到250萬美元的高價。這樣一對比,似乎買下一幅數字藝術品的“所有權”比這個實在多了
在這種交易模式中,買家雖然買下了作品的歸屬權,大眾還是可以透過網路渠道直接下載該藝術品的內容,跟擁有者沒什麼區別地進行欣賞。
而要介紹這種以數字藝術、區塊鏈、NFT、拍賣為關鍵詞的最新藝術形態,有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的,他就是數字藝術家Beeple,原名邁克·溫克爾曼(Mike Winkelmann)。
這位老哥在2007年5月1日開始,隨後的13年半里,他每天都堅持創作並上傳一幅新的數字藝術畫作,並將它們取名為Everyday(每一天)。
2020年,在區塊鏈藝術網站Nifty Gateway的邀請下,他開始參與NFT模式的拍賣。(Beeple一開始還以為對方是騙子,打電話來淨扯些虛無縹緲的概念……)
結果首場拍賣就賣出22件作品,收入350萬美元。憨厚的Beeple簡直不敢相信給對方“一串密碼”就能換來幾十萬塊,誠意滿滿地計劃將作品放入平板電腦中,想要親自給買家送過去。
Beeple的作品其實水平很高 而且在ins上的人氣很蠻高的
今年年初,佳士得看到了這個商機。於是聯合區塊鏈公司與Beeple一起合作了一個大專案。
他們將他前5000天的作品合成了一張名為《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每一天的前五千天)的大作,然後搬上了網路拍賣場。低價僅僅定在100美元。
結果呢,從2月25日上線,到3月11日晚上,這幅劃時代的NFT藝術品被競拍出了693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4.5億)的天價。
這張作品中可以看出Beeple從簡單到複雜的創作生涯變化
當然也有很多人質疑這是一個新的巨大泡沫市場,更多觀望者會質疑這種顛覆了傳統藝術品交易模式的可靠性。畢竟,這是一種收藏家並不實在持有的收藏模式——如果人人都能看到,那我收藏的又是什麼呢?
藝術圈會告訴你,答案是“概念”。這正暗合了當代藝術的主流發展趨勢:大眾的而非貴族的,極力擴大其社會影響力的藝術概念。
但如果看到這您還是覺得這就是洗錢,其實我們也無法反駁。從拍賣市場成熟開始,藝術的發展就與資本市場無法分割,它們是交雜在一起並進的兩個概念。
不然,你說我家畫師也是每天一畫,咋沒人來拍呢?(手動狗頭保命)
Cristina Criddle. Banksy art burned, destroyed and sold as token in 'money-making stunt'. BBC News. 9 March 2021
崔珠珠. 馬斯克放棄把推特作為非同質化代幣出售,有人已出價百萬美元. 澎湃新聞. 2021.3.17
藝術商業. 佳士得開拍NFT:顛覆的是藝術還是生產關係?2021.3
鳳凰藝術. 班克斯被不可替代程式碼(NFT)“Banksy”了!2021.3.12
佳士得. 佳士得再掀藝術界巨浪!近7千萬美元成交Beeple數碼藝術品舉世矚目 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