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今日,英國戴森公司(Dyson)宣佈放棄了它25億英鎊的電動車計劃。

在一封內部郵件中,創始人和CEO詹姆斯戴森表,公司曾在2017年試圖為這個專案尋找買家,在沒有外部資本支援的情況下,“該專案在商業上不可行”。

戴森30年的造車夢

戴森的造車夢可以追溯到30年前,1988年,年輕的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偶然讀到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到了柴油尾氣會加速老鼠死亡的實驗。

為了解決汽車汙染問題,他於1990年開始研發用於捕捉柴油尾氣顆粒的氣旋過濾器。

當時公眾對於環保問題沒有足夠的意識,沒有車企願意為戴森的技術買單,所以整個專案也不了了之。

後來戴森成為了我們熟知的家電企業,幾十年的技術積累,讓戴森在電池系統、流體動力學和數碼馬達等方面取得了進展,戴森說:

“我們有數字馬達技術、電池技術、空氣處理技術,把它們放在一起,就是電動汽車的大部分關鍵部件。”

於是造車夢就這麼死灰復燃了,雖然這種跨界無論怎麼聽起來都有些不靠譜,但歷史上還是有不少先例。

當年稱霸全球的諾基亞,最早是造紙出身,日本的YAMAHA,從鋼琴做到摩托,又做到游泳池和海藻養殖,每個產業還都有聲有色。

對於造車這件事,戴森是認真的:

從2013年開始,戴森就從特斯拉、路虎等車企挖掘技術人才,並組建了一個400多人的研發團隊2015年,戴森耗資90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叫Sakti3的電池公司2016年,戴森又投資14億美元建立了自己的鋰電池廠2017年,戴森的造車計劃就被提上日程,預算金額為20億英鎊2018年,戴森拿出1.16億英鎊,在英國建立了電動車測試基地,用來測試車輛的制動、轉向等效能指標2019年,由於英國脫歐和對亞洲市場的考量,戴森將總部搬到了新加坡,並建立了一個新的工廠,同時,無限前全球Quattroporte羅蘭·克魯格也加入戴森,成為汽車專案的負責人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訊息,戴森計劃在2021年推出首款電動車。戴森在今年5月還放出了車輛的草稿,可以看出它是一輛偏運動型的SUV。

戴森表示公司已經成功開發出了原型車,而經歷這麼多周折和努力後突然放棄,實在讓人為之惋惜。

造電動車,“錢”是最大的問題

戴森致力於跨界造車,很大的原因在於,汽車的電動化讓它的構造簡單了太多,傳統車企用百年時間打造的以發動機、變速箱、傳動軸等為主的技術壁壘,被電動化巧妙的繞過。

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就是電池、電機、電控,結構比傳統的燃油車要簡單許多。

燃油車底盤

電動車底盤

再舉一個直觀的例子。

傳統的車上有很多線束,它就像汽車的“血管”,連結了各種電子元器件。一些車上的線束總長度可達2公里,有幾十公斤重,很多線束都需要手工一點點拼接。

但因為電動車本身的特性,讓線束的整合度變高,Model 3的整車線束為1500米,而即將釋出的Model Y則僅為100米……

線束總長的減少,對於車輛的設計、生產組裝、後期維護都是莫大的幫助。

另外,成熟的國際供應體系,也讓關鍵零部件變得唾手可得。

今天的車廠們,除了發動機、底盤等核心,其他諸如變速箱、剎車盤等部件基本都不是自己製造了,它們選擇合作生產的方式,也孵化出了完善的上下游零部件供應商。

但是,戴森表示自己要從底盤開始,從0開始研發,而不是像蔚來一樣走和車廠深度合作的模式。

這種選擇最直接的弊端,就是造車成本的顯著升高。特斯拉就是個前車之鑑。

它沒能有效呼叫汽車業的技術儲備,自己生產了從電機、底盤、車身、模具、儀表盤等等部件。馬斯克曾自豪地拿特斯拉比喻成曾經的福特,早年的福特就是閉門造車,自己什麼都做。

但這種堅持讓特斯拉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馬斯克有一段時間每天睡工廠,特斯拉幾度瀕臨倒閉,其它公司的收購意向也層出不窮。

特斯拉能堅持到現在,背後巨大資本的支援是關鍵。沒有錢,造車就是個笑話,缺少資本的樂視汽車一直處於崩潰邊緣,蔚來在只交付了11輛車的情況下急於赴美上市,也是為了去擴充資金池。

2018年,戴森營業為44億英鎊,利潤達到11億英鎊,將大約兩年的純利潤投入到造出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蔚來李斌曾指出200億資金只夠汽車行業的“敲門磚”,如果戴森執意像特斯拉那樣做最大程度的自主研發和生產,那麼要支出的資金只會更多。

戴森電動車的後續?

量產電動車無望,可戴森的專案並沒有徹底黃掉。

戴森表示,接下來會把重心放在固態電池、AI、機器學習、視覺系統。

這也是不錯的方向,電池作為電動車的核心,受限於當下鋰電池的技術,一直存在里程焦慮的問題。

2015年戴森收購的Sakiti3公司,主要研發的就是固態電池,它以固體材料來代替現有鋰離子電池中使用的液體成分,相比於鋰電池,這種電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都有更好的表現,形態上也要更纖薄(被損壞和穿刺是不會起火爆炸,能量密度能達到400Wh/kg)。

豐田、蘋果、三星和LG都在從事相關的研究,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97歲的John Goodenough,從7年前開始就在從事固態電池的研究。

目前已經有公司能小批量生產固態電池,豐田則表示會在2020年銷售搭載固態電池的電動車。

參與固態電池研發的公司

電池之外,自動駕駛也是電動車的一大賣點,2017年,戴森聯合谷歌和Facebook,共同出資25億美元成立了一個AI研究所,而機器視覺和AI在戴森掃地機器人上也有應用。

戴森是一個擅長研發新技術,並把技術進行商業化的公司,戴森爵士最早研發的捕捉柴油尾氣的氣旋過濾器,後來就演變成了它吸塵產品的核心技術。

不過,電池技術的突破極其困難,目前固態電池的成本是鋰電池的數倍,能廣泛做技術應用的廠家往往是三星SDI、LG、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寡頭。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目前最成功的Waymo、特斯拉等公司都有自己的車隊來支援大資料的收集和試錯。

戴森在未來,很有可能是一個技術授權商,這沒有什麼不好,但戴森在電動車領域很可能不會有實際產品形態的落地,福斯也就失去了欣賞一件顛覆式的,極具衝擊力的新產品的誕生。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你想優雅地買菜,這條賽道上的玩家需要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