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日有訊息指出,特斯拉向加拿大政府遞交的一份備案資料中顯示,加拿大知名電池裝置商海霸,已被列入特斯拉的子公司,這意味著特斯拉可能已經在近期完成了對這家電池公司的收購,並進一步佈局它的動力電池。只是,在特斯拉布局的電池計劃中,為何始終沒有“中國製造”的身份?

不知道用“清流”這個詞語來形容特斯拉是否合適,因為自特斯拉進入國內之後,一直都沒有享受到“補貼”政策。也就是說,除了新能源特有的車牌之外,特斯拉的車主不會再有其他費用上的“節省”。

以入選“目錄”從而能夠享受到“補貼”的標準來看,即中國自主製造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或採用了中國產的動力電池組,諸如寧德時代等,特斯拉確實從未達到這樣的“入門”要求,自然也就不具備享受“補貼”的條件。

當然,早期的特斯拉或許會認為它的消費者大多都是有錢的金主,著實不在乎車價10%都不到的補貼。只是隨著特斯拉在中國建廠,並且開始打造相對入門的車型Model 3和Model Y,即便不再討論補貼的話題,那麼類似於“寧德時代”這樣的中國電池企業為何始終和特斯拉沒能“牽手”?

首先,從特斯拉本身的角色來看,我認為它想打造的不僅僅只是一家簡單的電動車製造商,畢竟從它成為國內第一家獨資建廠的車企就不難看出,Musk的野心不小,所以他的重心自然也就放在整體的生態部分,而動力電池只是他整個生態中的一部分。另外結合特斯拉此前建設的超級工廠,也表達了他們對於掌握動力電池核心技術的追求,希望擁有絕對話語權甚至控制權,屬於自己的電池企業,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供應商。

而回到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產電池企業,顯然和特斯拉的關係不可能處到這一模式下。一來作為國內動力電池領域裡擁有最頂尖的技術也就意味著寧德時代在供應鏈體系裡十分強勢。再加上近些年整車廠對寧德時代的追捧,讓他們在選擇合作伙伴上同樣擁有一定的話語權。相信光是和這些車企達成合資公司,寧德時代均佔股51%,便足以證明它的“可怕”之處。

只是倘若特斯拉和這些國內的整車廠“對換”的話,你就會發現,合作趨勢會從話語權失衡轉變到爭奪話語權。起碼特斯拉可不是什麼小白,它在動力電池領域已經積累了太多的技術儲備,也具備能量密度方面的優勢和量產電池的能力。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又有誰會真正“臣服”於對方?

其次,同樣從技術角度出發。眾所周知特斯拉一直使用的都是松下和LG等企業代工的圓柱狀18650電池搭配NCA路線,而寧德時代擅長的則是方形電池並採用NCM路線(當下大部分和寧德時代合作的車企都直接使用它們的解決方案)。因此這也就導致了,一旦雙方合作,任意一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技術成本來重新研發設計,對於雙方企業來說都不值當。

不過這並非完全不看好特斯拉和中國電池企業的合作,拿此次合作的海霸集團來說:2003年他們就在中國建立子公司,生根中國十年後,中國市場業務佔其全球業務總額的50%以上。我相信特斯拉絕對有關注到這一點,自然也會從中獲得一定的資源優勢。

最後我認為,政府為特斯拉在中國建廠提供了不少優質政策,根本目的自然也是為了特斯拉進入能夠帶動本土產業鏈的各方面升級。所以,能夠確定的是,特斯拉未來勢必會和中國的企業牽手成功,至於最終這個橄欖枝會拋給誰,就不得而知了。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中國新首富誕生:身家2750億力壓馬化騰,還帶12位手下成億萬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