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自2010 年 4 月 6 日創辦以來,至今快滿11年了。而正如雷軍所說,在他的人生中,小米是最後一個值得他全力付出的事業。雷軍創立小米並且努力打拼,首要的目的似乎並非是為了賺更多錢。因為,雷軍不止一次說過,“我掙錢的慾望沒有把一個東西做成功的慾望高,要不然我不會寫了16年的程式碼。我40多歲了,該有的也都有了。”那麼,今天的小米,到底是既大又強,還是大而不強呢?
1,小米最新財報資料喜中有憂,全球陷入晶片荒,蘋果公司依然太強大
2021年3月24日晚,小米釋出了最新的財報資料。
2020年全年,小米集團營收2459億元,比2019年增長19.4%;經調整淨利潤130億元,比2019年增長12.8%。
其中,在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營收705億元,同比增長24.8%。儘管第四季度營收取得了兩位數同比增長,但營收規模仍然不及外界預期,分析師先前預估為745.8億元。同時,作為對比,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營收721億元,同比增長34.5%,顯而易見,第四季度營收相比第三季度有所下降。而2020年第一、二季度,小米營收分別為497億元、535億元,依次同比增長13.6%、3.1%。
小米2020年第四季度營收相比第三季度下降,初步分析,問題主要出在其智慧手機業務增長上。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智慧手機收入426億元,全球手機銷量4230萬臺。2020年第一、二、三季度, 小米智慧手機收入分別為303億元、316億元、476億元,全球手機銷量依次為2920萬臺、2830萬臺、4660萬臺。整個2020年,小米全球智慧手機銷量1.464億臺,同比增長17.5%。
2020年小米手機出貨量之所以能排名全球第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海外市場銷量增長
2020年,小米在中國市場銷量僅排名第六,歐加系(OPPO+OnePlus+realme)和vivo更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小米總裁王翔在電話會議中解釋稱,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麵臨著比較大的晶片供應缺口,導致產品上市與供應沒有很好匹配。“晶片短缺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半導體的短缺是週期性的短缺,今年確實遇在晶片供應上到了更大的挑戰,明年或許會遇到更大挑戰。”此外,小米手機第四季度銷量環比第三季度有所下滑,還有另一原因,王翔稱:“iPhone 12在歐洲市場、在全球市場都是熱銷的,客觀上面也帶來了一部分的影響,應該承認。”
不過,王翔透露,透過與核心供應商最佳化供給、提升效率,小米手機業務在2021年前兩個月都有不錯的增長,遠超去年同期水平。“儘管第四季度我們的增速較前一季度有所降低,但是年增長率還是非常高,超過30%。從另一個維度,這也顯示出2021年小米的高速增長是可預期。”
實際上,晶片短缺不只是小米一家面臨的困境,高通CEO近日就對此迴應稱,將努力克服,但仍需要時間。業界分析,2021年一季度將是對各家手機廠商在供應鏈把控能力上的考驗。
2,小米拼全力衝擊高階手機市場,但遭遇友商前後夾擊,漸顯力不從心
自2019年Redmi品牌獨立,以承接中低端市場之後,小米加速了高階化程序。隨後在2020年,小米於2月和12月先後釋出小米10、小米11等新機,打破以往規律,一年內兩次更新數字旗艦機,凸顯其佔領高階市場的決心,“品牌高階化”也自然是小米在每場釋出會上的重心。
不過,雷軍先前也說,產品高階化不等於價格高階化,極致的產品體驗才是高階化的根本。2020年2月,小米10系列正式釋出,標誌著小米正式向高階手機市場進發。在隨後的時間裡,小米10系列手機陸續為小米帶來了不錯的口碑和銷量反饋,小米因此有了更大的底氣朝著高階市場推進。藉助“下一個十年”和“驍龍888處理器"兩個話題,小米11系列手機則被雷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延續高階。
然而,對於以“價效比”著稱的小米,其朝著高階化的品牌路走得並不是那麼順利。儘管小米在財報中強調,包括小米10系列、小米11等在內的高階智慧手機(國內市場售價3000元或以上,國外定價300歐元或以上),銷量近1000萬臺。但從具體手機銷量來看,主打基本盤的Redmi Note9系列自2020年3月12日發售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銷量超3000萬臺。
此外,小米財報顯示,其手機均價大約為1042元,相比之下,2019年華為手機均價在1900元以上,顯示出小米在高階手機市場與友商相比仍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小米不僅未能如願“撕掉”自身所帶價效比標籤,友商們也在高階手機市場上持續發起攻勢。實際上,在現有高階市場中,蘋果、華為仍佔據大部分市場。IDC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國內高階手機市場中,華為市佔44.1%,蘋果佔44%,兩者合計近90%。
儘管因晶片桎梏,華為或將逐漸縮小手機市場版圖,但空出來的高階市場,令各家廠商垂誕不已,而不僅僅是小米一家。
雖然在2020年12月底,小米“一騎絕塵”釋出小米11,搭載高通5nm驍龍888晶片,拉開2021年安卓手機陣營基於高通最強“芯"的高階手機大戰,但緊隨其後的OPPO和vivo等廠商也在行動。
以OPPO為例,3月11日,號稱承擔OPPO品牌破局、躋身全球高階旗艦第一陣營任務的OPPO Find X3系列釋出,而據官方資料,OPPO Find X3系列首銷開賣僅15秒便銷售額破億元,受到消費者關注度可見一斑。
OPPO中國區總裁劉波甚至直言,中國高階手機600美元以上的市場目前只有兩家企業,OPPO的目標是成為第三個,三分天下有其一。由此足以可見眾廠商對高階市場的嚮往。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因華為退出而空出來市場份額,導致2021年成為手機行業的洗牌年。但對於少了華為的安卓陣營來說,基本換個系統都是一家人,高階手機的差異化競爭難做。
前有高階“天花板”難觸及,後有新秀在追擊,小米手機高階化仍需後勁。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將於3月29日舉行春季釋出會,而據種種預熱來看,小米將推出兩款旗艦小米11 Pro和Ultra。
此外,近日雷軍在公開場合表示即將於釋出會上推出售價上萬元的神秘新品,並聲稱此款新手機的科技含量遠不止一萬元。據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即將推出的新品為全新一代的MIX系列機型且將會是小米首款摺疊屏手機。業界對此解讀為,小米在高階市場上的持續突圍。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正是由於中低端手機毛利率相對較低,因此手機廠商需要向利潤較高的品類拓展,向高階市場轉移也有利於提高整個品牌形象。“相對來說,小米品牌屬性不夠強,仍主打價效比,還需繼續打磨自己的品牌屬性,給消費者一個購買小米高階商品的理由。
3,小米在研發投入上一直比較摳門,導致其自主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相當欠缺,難以與其他幾家實力強勁的友商做出差異化區隔
小米衝擊高階品牌,但一路走下來跌跌撞撞,其中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在技術上自主研發和創新“補給”不足,難以與另外幾家實力強勁的友商做出差異化區隔。
根據小米財報資料顯示,2020年其研發投入才93億元,在2459億總收入中佔比顯得相當低,僅3.78%。實際上,此前從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間,小米在研發上的投入基本都算不上多,分別為15億元、21億元、32億元、58億元、75億元,在營收中的佔比依次對應為2.26%、3.07%、2.75%、3.3%、3.64%。
此次,雷軍在財報釋出後致投資人公開信中表示,2021年小米研發投入預計將再增長30%以上,可能將超過130億元,並會招募超過5000名工程師。外界可以感受得出,小米對研發投入仍然堅持的是“精打細算”,嚴格控制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在營收中的佔比)。
小米曾多次強調,2020年將投入100億元用於研發,而從最新財報資料來看,小米並未兌現自己的承諾。2020年12月20日,在武漢第四屆楚商大會上,雷軍就透露,2020年小米研發投入會超過100億元。據財報資料顯示,2020年,小米銷售及推廣開支,包括宣傳與廣告開支和包裝與運輸開支,同比增長了40.1%。其中宣傳與廣告開支的增幅更是高達63.2%。相比之下,研發開支則由75億元增加至93億元,在總收入中佔比僅為3.8%,增幅為23.5%。
小米在研發上的經費問題已經被外界關注很久了,也被廣大網友調侃。此前,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發表微博把“友商”拿出來說事。網友對相關言論反應激烈。甚至於。雷軍曾自我辯稱,“我一直都在做研發。研發費用的本質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軟不就成了日不落帝國?其實,幾乎所有的重大創新都是小公司乾的,搜尋引是(規模很小時候的)谷歌乾的吧?你看,蘋果的研發費用佔比很低,微軟很高,IBM很高,沒用呀……當年,喬布斯對此也是嗤之以鼻,當年蘋果投2%在研發,微軟投多少錢?IBM投多少錢?他們譏笑蘋果沒創新。喬布斯說,那是因為你們效率太低了。”
作為對比,據業內人士透露,從1998年至1999年,有訊息表明華為銷售額達到89億元,其中,華為用於研發的費用就達到了20億元。2008年,華為的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元,具體為1252億元,當中華為就拿出了112億元作為研發費用。此後,伴隨著華為營收一年更比一年高,華為研發投入也越來越高,研發強度一直保持上升態勢。特別是2018年、2019年、2020年,華為研發投入均超過1000億元,研發強度均超過15%。華為2013年營收2390億元,與小米2020年營收相差不大;而華為在2013年研發投入就達316億元,是小米2020年研發投入93億元的將近四倍;華為在2013年研發強度13.22%,也是小米2020年研發強度3.78%的將近四倍。
一位網友如是說,小米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如果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研發,就沒有獨特的產品競爭力。沒有獨特的產品競爭力,也就無法從市場上獲取超額的利潤。雖然小米總體營收規模龐大,並且不斷創新高,但更多是在為供應商打工,特別是那些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另外,小米智慧手機收入和銷量在2020年取得了不錯的增長,但要明白,是華為晶片供應受阻,而不得不將自己的市場份額和使用者白白送給競爭對手。華為不是輸在了自己的實力上,而是輸在了極其不公平的全球化競爭規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