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通、聯發科、臺積電等晶片廠商無奈切斷對某些手機品牌的供貨,國內晶片卡脖子情況嚴重。好在,近日雷軍官宣小米自研晶片有了成果:一顆自研的澎湃小晶片,即將和我們見面。
這顆晶片,讓國內憂心國產晶片的人小小地鬆了一口氣。
雖然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這塊晶片並非SOC晶片,而是一塊ISP(影象訊號處理)晶片,SOC晶片,可能以後才會推出,但不管怎麼說,小米還是為咱們國家在接下來的全球“晶片大戰”中,貢獻了一份力量!
今年缺芯浪潮已席捲全球。目前不止國內產商“缺芯”,連蘋果等外國品牌都有缺芯情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米、華為等智慧手機廠商們一直加大對自研晶片的投入,第二次晶片“大戰”初顯端倪。
1985年同樣爆發了一次“晶片”之爭,當時半導體產業發展得十分順暢的日本,在這場“晶片”大戰中損失慘重。經常混跡機圈的人或者矽谷大佬們,把這次“晶片戰爭”叫做:第一次晶片戰爭。
90年代,日本索尼開發出世界第一臺電晶體收音機“TR-55”,標誌著日本半導體發展正式進入
大規模生產電晶體階段,26年後,日本便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信越、SUMCO、京瓷、東京電子,以及光刻機霸主尼康等紛紛崛起。
人紅是非多,“東芝事件”後,第一次晶片戰爭爆發,韓國快閃記憶體半導體領域(三星沾光,因此壯大)崛起,並迅速壯大資深的半導體產業,與日本、美國成為半導體產業領域三大巨頭,但好景不長,因為各種原因,日本最終在第一次晶片戰爭中敗落,半導體產業也垮下大半,只能休養生息了。
第一次晶片大戰其實也有咱們的影子,不過當時咱們科技沒有現在發達,所以戲份較少。
第一次晶片戰爭36年後,我們國家強大起來了,國產晶片也走上了坡路,湧現出了華為海思、小米澎湃等一批自主研發的晶片。
國民企業自研晶片的能力越來越強,網上有資訊稱,華為海思28nm螢幕驅動晶片流片成功,中芯國際終於跟華為牽手,幫華為代工麒麟710A晶片。
而作為與華為並肩的國產手機廠商,小米的澎湃晶片時下也有了喜人的新成果。小米、華為、中芯國際等也算是為國產強強聯合開了個頭,意義重大。
雖然小米這顆小晶片,目前還不能得知是哪個型別,但在當今晶片被卡脖子的大環境中,澎湃晶片的新品就預示著希望。
不止是小米,目前國產晶片想要一下子飛上世界一線水平是比較難的,但如今我們早已不是36年前第一次晶片大戰中的“無名之輩”。
只有自己強大,才有話語權。我們理應支援小米、華為等民主企業,給予中國製造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