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拼多多當年靠著微信完成病毒式擴張外加高速上市,現在市值近400億美元,已超過百度。微信從中看到自己做電商的潛力,想靠著“好物圈”完成社交電商的佈局。

但經過幾個月的高頻改版,好物圈依舊不慍不火,科技君身邊好多朋友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個功能。

只能說,使用者的選擇與習慣是一件玄而又玄的事情。

好物圈,難出圈

想要被使用者選擇,首先要被使用者看到,但好物圈實在有點低調過了頭。

現在大量由網際網路湧入的選擇,正在稀釋使用者的專注力。所以很多時候使用者的行為會靠“直覺”完成,比如社交會選擇微信、微博,逛社群會選豆瓣、天涯,購物去淘寶、京東,種草會去小紅書。

這樣的直覺,增強了使用者黏性,也讓“平臺多功能”化越來越難。

比如,阿里幾年前前曾上線社交APP“來往”,燒錢無數還是沒能讓使用者接受阿里從“電商”到“社交”的認知轉型。

況且,好物圈那醒目的“紀錄藝術的生活”,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小紅書那句“標記我的生活”——前者已有很高的國民度與影響力,使用者在微信裡掘地三尺,只為使用另一“小紅書”嗎?明顯不太可能。

好物圈,隱私不保?

最讓使用者接受不能的,就是“好物圈”與使用者隱私之間說不清也道不明的關係。

惹禍的,是剛開始測試的“大家買過”功能,頁面裡可以以不記名的方式檢視自己的好友最近都購買了什麼。從某種角度來說,跟此前上線的“看一看”功能類似,都是鼓勵使用者將自己的接觸的內容或商品分享出去。只不過到了好物圈這裡,不主動分享的話微信就會匿名幫你分享出去。

但這和“分享”不同,這種是“曝光”,是使用者不知情的,被迫的。

使用者對其的排斥也影響到了之後“好物圈”的口碑,好感度大大降低。

失去它,好物圈戰鬥力肉眼可見的下滑了。

同時好物圈的其他引流帶貨方式也尚未成熟。

目前好物圈主要靠各種“圈子”聚攏使用者,每個“圈子”都是一個細分的垂直品類,靠加入圈子的使用者在其中分享進行“種草”。這非常考驗圈子本身的凝聚力以及使用者的活躍度,但就目前好物圈的影響力來看,每個圈子與使用者之間都是弱關聯,圈子也未形成權威力與話語權,種草帶貨的能力還是較弱。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罵一罵支付寶的養老金!又坑又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