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額接近9000億的華為公司,再次換軌;高空、高速,更換動力發動機,能不失速?能不動盪?
華為三位輪值董事長的風格各有不同。3月31日,胡厚崑在華為年報問答的最後,彬彬有禮地喊住了華為的那位外籍發言人,問答時間已到尾聲。
胡厚崑說,因為他本人在年報披露演講的時候延長了15分鐘,他為此道歉,並願意再多花15分鐘回答大家的問題。
最後的三個問題,是真正的問題,華為的汽車業務佈局、因為疫情和制裁導致的收入影響,以及晶片製造。
胡厚崑颱風很正,回答問題很直接
過去一年,華為收入接近9000億元,淨利潤646億元,增速幾乎與華為消費者業務同步,都是3%。對於華為來說,手機業務就是晴雨表。
中國市場上,手機、汽車、地產三個萬億級市場,是不多的幾個國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可以主導、自由發揮的領地。華為這條大魚可以遊向哪裡?
胡厚崑的3個問題
胡厚崑沒有給出意外和驚喜的回答。
他解釋了外界關心的消費者業務餘承東開始負責車聯網業務的事項,強調華為定位核心部件供應商的戰略定位未變,消費者業務和車聯網業務從投資者管理的層面的合併,是因為華為希望將消費者業務的理解直接反映在智慧汽車的創新上。
其目的,還是要幫助客戶“造好車”。眾所周知,餘承東最近兩年在華為內部,也開始轉向支援造車,但是遭到了來自任正非暫時壓制,有點類似當年壓制餘承東推出手機品牌的嘗試一樣。
據悉,搭載華為系統的第一批“好車”,可能在未來幾個月之後,就會被某個國有企業品牌推出。從現在的資訊來看,這肯定不是能夠打動消費者認可的“好車”。
非常好奇,餘承東屆時會如何形容這些車,被特斯拉和蔚來汽車這種國內外同行碾壓的感覺,餘承東相比也久違了。但是,這就是他和華為汽車霸業的起點。
回答路透社的疫情、制裁原因帶來的收入影響問題時,胡厚崑預測,2021年,中國以外的收入可以樂觀預期,但是很難具體量化。
2021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半壁江山難保
背景是,2020年,華為中國區的業務佔比已經超過60%。自從2008年前,華為海外收入佔比就已經超過一半,如今,海外製裁的效果顯現,實現技術、產品超越的華為,市場收入佔比回到了10年前。
中國的收入、利潤,可以支撐華為面向全球的業務創新、研發?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中國領先企業比如TCL、vivo這樣的公司,無不是在海外收入佔比超過中國市場是,才真正成為了一傢俱有國際影響力,真正研發創新實力的企業。
重新依賴中國市場,會對華為的治理、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尚有待觀察,
此外,關於晶片製造的猜測,胡厚崑簡單明瞭回答,強調海思團隊狀況穩定,強調華為自身ICT系統裝置供應商定位,強調晶片領域開放合作的型態不變。一句話,華為不會進入晶片製造領域。
手機難題,變化即將到來
胡厚崑演講當中就已經開始釋疑CBG和手機業務未來的定位,華為CBG的業務增長僅為3%,略好於華為老大難的運營商業務,明顯慢於快速增長的華為企業業務。
增幅放緩的原因眾所周知。巧合的是,華為的總收入、淨利潤增長率與消費者業務的增長出奇一致,均為3%。手機業務對華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現在華為已不掌握其主動。
胡厚崑強調,華為手機業務受影響的外界因素很難預測。但是,華為CBG計劃中的旗艦機型依然會按照原來的計劃推出,比如近期推出的Mate x2依然是一機難求。
Mate x2確實是優勢明顯,軟硬體體驗相當驚豔,真正讓消費者感受到了摺疊屏手機的優勢,是業內真正意義上第一款能夠實現百萬臺市場銷售的國產摺疊屏手機。
餘承東的目標是特斯拉,不是博世
未來兩年內,恐怕國內手機同行難以追趕。但是,這是一款規劃多年、積累多年的產品。類似這種研發中,或者已經完成研發的產品,華為將會與其他品牌廠商聯合推出。
未來幾周內,具體方案即將公佈。
胡厚崑強調,未來的消費者業務當中,手機是一個部分,但是不是全部,未來會有更多的硬體和軟體服務。暫時的希望是手機之外的智慧硬體及服務,胡厚崑年報演講當中提到,除手機以外的華為CBG業務其他終端產品,增長迅猛,達到65%。
胡厚崑表示,華為CBG的未來戰略是,未來消費者業務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不同的硬體只是接觸手段而已,手機也是一樣。
話說得非常繞口,平實。他的另外一位同事在與某幾位朋友聚會時,說得相對直接了當:手機業務已無希望,華為只能眼看其他三家國內大廠做大。但是,平板、筆記本、IT產品,必然是華為的天下。
聯想要小心了。
胡厚崑沒有提到的是,華為數億存量手機使用者,可以帶來巨量的廣告、網際網路利潤,真正的淨利潤。華為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廣告平臺,遊戲分發平臺之一。
此前的負責人張平安,近日升任華為雲及AI部門的負責人,其意圖可能就是要讓消費者個人雲進一步做大,發揮其優勢,挽救長期不景氣的華為雲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