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們都想從網際網路上獲得好處,網際網路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導致不公平和分裂的引擎,它被強大的力量所支配,並且任由其擺佈。“——全球資訊網之父、網際網路先驅 Tim Berners-Lee。
我們已經經歷了兩個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彼此之間的溝通聯絡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但同時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以前從沒見過的問題。
第一代網際網路的主要功能是共享資訊,而第二代網際網路讓人們可以更好地互動並快速下載內容。但是,這兩代網際網路並沒有構建出一個能夠讓人們可以安全地交換價值、募集資金、或是進行其他經濟交易的基礎。不僅如此,網際網路上的系統軌道——即專有計算機程式碼——也一直非常脆弱,人們也不得不在網路安全上加大投入,並圍繞這些系統建立多個網路安全層,畢竟計算機程式碼本身不是 “更堅固“的加密協議。
由於網際網路程式碼比較脆弱,也因此產生了兩個群體:強權群體和弱勢群體。
網際網路強權群體擁有強大的威權,他們可以控制資訊,甚至還會引發網路欺凌事件。比如在披露的“劍橋分析“醜聞中,網際網路巨頭 Facebook 公司就被爆出濫用個人資料的問題。網際網路強權群體會越來越強大,並壟斷了網際網路上的功能,繼而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對於弱勢群體而言,網際網路架構其實是非常脆弱的,以金融行業為例,金融機構其實更喜歡使用一些不依賴網際網路的解決方案,就拿轉賬來說,如今的銀行系統不得不依賴於過時且昂貴的資料庫(比如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的電子結算系統 SWIFT),因此需要支付較高的交易費用,更不要說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的其他銀行業務了。實際上,如今絕大多數金融交易的處理效率都很緩慢,成本也極高。不僅如此,由於沒有安全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且無法確保陌生人交易的可靠性,像內容創作者(比如記者)等其他弱勢群體也無法參與到真正的P2P經濟中,他們的創作經常會被不良媒體抄襲,轉載也不標明出處。
所以,現在是時候讓 Web3 登場去解決(或減少)這些問題了。事實上,雖然有很多業內人士提到過 Web3 也存在一些問題,但他們卻沒有發現這個新興的去中心化網路能夠支援哪些技術。不得不說,雖然 Web3 不是靈丹妙藥,但它至少是目前構建網際網路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我們將 Web3 定義為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網路、安全計算、以及自主化智慧軟體。Web3 可以支撐“價值網際網路(The Internet of Value)“,也將取代 Web2——社互動動網際網路、以及 Web1——資訊網際網路,加密保護的交易也將會和 Web 連線在一起。如果把區塊鏈比作是一輛汽車,那麼 Web3 的計算程式碼就像是為這輛汽車建立了一條全新的網際網路馬路,而加密資產就像是石油,為所有資料庫所有者維護系統提供激勵。
如果從本質上來看的話,Web3 將徹底改變人們的信任方式。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Web3 透過在於同伴交流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新的網際網路,相比與人,我們更應該相信程式碼。程式碼是權力分立的,這些權力來自於使用者、礦工、以及開發人員。正如經濟學家 Chris Berg 領導的經濟學教授團隊所說,區塊鏈其實是一個“三方討價還價“的平臺,他們把能源密集型的計算轉化成了一種具有經濟性的信任價值。
因此,Web3 讓網際網路控制權變得更加民主化,從目前少數人控制的“城堡模式“轉變成為被跟多使用者擁有的”蜂窩模式“。這種技術轉變,其實和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政治轉型是一樣的。以政治轉型為例,我們的世界已經從軍閥轉變到擁有領地的貴族、又經歷了獨裁、然後是共和國、再到擁有自我主權的民主國家。對於技術轉型來說,我們正在從網際網路”共和國“轉向”自我主權“的區塊鏈,相當於美國在 1776 年從君主制政府轉到基於憲法的”去中心化“民主政治。
舊:目前的網際網路是一個類似於“城堡”的結構
當前的網際網路是過度集中化的,因此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尋租、權力連用、輿論影響(如果往更深層次說的話,思想影響)。亞馬遜和微軟控制著超過 60% 的網路儲存容量,這兩家公司還控制著大多數身份登陸資訊。蘋果公司正試圖趕上他們,而且現在其應用商店 App Store 上銷售應用程式的時候,蘋果公司還會收取 APP 收入的 30%。這些壟斷寡頭利用了網際網路技術紅利,並且不斷為自己的企業積累財富。然而,強監管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相反,我們可能更需要構建一個簡單、明確的法律架構,讓監管變得更輕鬆一些,這樣才能讓加密公司為 Web3 提供支援,並透過創新與這些巨頭展開競爭。
新:Web3 將採用“蜂窩”結構,實現 P2P 經濟
Web3 的核心其實是一種非居間化投資經濟交易(disintermediates economic transactions),非居間化是指存款人將他們的資金從銀行(金融中介)提走,再直接投資於政府債券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Web3 的P2P 架構引領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因為生產資料得到了簡化,人們自己透過自由職業(音樂、影片、新聞行業都能滿足自由職業需求)來提供服務、或是透過 3D 列印自己生產商品。實際上,如今人們生產額外產品的邊際成本正在變得越來越低,這就好像是一種“星際迷航式經濟”——在那些缺乏資源的環境裡,只需要按一個按鈕就能提供貨物和食物。對於創意經濟生產者來說,他們的大部分勞動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藝術家和記者甚至可能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要素。
此外,基於加密代幣(cryptotoken)支援的網路商業模式也會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甚至會引發新一輪財富爆炸式增長,就像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股票發行時候一樣。還有之前出現的共享經濟,司機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分成,如果在其中引入加密貨幣的話,司機可以直接獲得代幣,而不僅僅是法定貨幣,如果共享駕乘網路規模不斷擴大,他們的代幣價值也會相應增加。記者、音樂家、還有電影製片人都可以直接從消費者那裡直接獲利,比如加密專案 Civil 在幫助記者、Ujo 在幫助音樂家、Vevue 在幫助電影製片人,還有德克薩斯州的 GRID+ 專案,他們允許那些自己在家搭建太陽能電池板的人透過區塊鏈進行 P2P 交易,把多餘的電力出售給鄰居。
舊:“老男孩俱樂部”要獲得資本支援真的很難
創業者很難募集到資金,實際上,只有極少數有“特權”的創業者才能在矽谷找到中意他們的風險投資公司。女性、農村地區、以及新興市場的創業者通常很難獲得融資。現在能夠獲得投資者青睞的創業者本身社會地位也不低,這導致創業融資也在變得高度集中化。此外,很多投資交易還存在各種“不平等條約”,比如禁止散戶投資人在公司 pre-IPO 階段獲取投資收益。
新:證券型代幣帶來全新融資方式
現在,不管你的專案身處何地,甚至是印度尼西亞的邊緣農村地區,也可以透過一種新工具來募集資金,它就是: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這些代幣將股票和固定收益的可交易資產轉變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區塊鏈技術是開放透明的,因此國家邊界會變得非常模糊,這意味著世界任何地方的投資者都可以投資你的專案。此外,證券型代幣市場是 24/7 小時全天候開放的,而且交易成本更低、速度也更快。
這意味著什麼呢?證券型代幣把過去被精英“統治”的創投行業給徹底顛覆了,現在專案可以在證券型代幣網站上公開透明地競爭,每個人都可以訪問這些規模不大、且能確保隱私的非流動性證券,不會因為這個專案的出處、或是人脈關係等潛在因素而無法獲得資金支援。
更重要的是,證券型代幣優化了之前的“初始代幣發行(ICO)”機制。不可否認,此前初始代幣發行已經被濫用,也出現了很多欺詐事件,所以急需改進,否則 ICO 代幣根本無法成為創業者構建下一代分散式技術的融資選項。投資者總是希望自己持有的代幣不會貶值,或者這些代幣的價值需要與專案質量和激勵措施相匹配。如果法律無法提供這樣的保護,那麼就需要程式碼能夠做到這一點。
Web3 所引發的革命,就像是在程式碼裡引入了法律規則,它可以調解程式碼行為,讓我們把整個社會建設的更加完美。就拿司法系統來說,你肯定希望法庭在判案的時候做到客觀公正,而不是基於主觀判斷進行裁決,Web3 將會在這種情況下發揮作用。在實時反饋機制的支援下,貨幣政策可以立即在經濟變化中反映出來,政府可以對事件和經濟交易進行實時迴應。舉個例子,稅務交易可以立即報告給政府,這種無縫對接可以大幅減少偷稅漏稅問題。
舊:房地產交易效率又低且成本昂貴
目前,每個房產買家在正式交易之前都需要支付一筆“保證金”,因為如果不交定金的話,你所看中的房子很可能會在正式交易之前被其他買家給買走。此外,他們有時候還需要等待一個多月時間才能透過產權代理機構清算付款、辦結合同。當然,買家還必須要給中介機構支付高額的費用,比如美國房地產經紀人會收取交易金額的 6% 作為佣金。不過,這種情況現在正在發生改變,像 OpenLaw、Fluidity 和 InvestaCrowd 這些 Web3 專案為房產買家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新:智慧合約和加密代幣帶來了快速、無縫的房地產交易
Web3 的出現,讓過去需要一個月處理的房地產交易只需短短几天即可完成。在澳大利亞,OpenLaw 專案透過基於 Web3 的解決方案成功實現了房地產財產轉移,其智慧合約能夠確保房屋和地塊透過代表這些不動產的加密代幣實現價值轉移,這些代幣也將能有效防止土地登記資訊被隨意篡改,並且能夠追蹤房產的託管記錄,繼而減少欺詐和傳統土地登記過程中出現的腐敗風險。再舉個例子,在海地,該國已經開始使用 Web3 來儲存房產記錄,即便在地震時很多紙質土地登記記錄被摧毀,這些資訊仍然可以被有效追蹤。
舊:當前網際網路缺乏貨幣結構
在數字領域裡,如今的網際網路在處理傳統“法定貨幣”資金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摩擦。把真實世界裡的貨幣“搬到”數字領域裡的成本依然非常高。比如,信用卡交易手續費比例高達 5%,而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跨境交易成本也不低(平均費率為 7%),而國際匯款的時間成本(5 天)和費用甚至更高。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銀行間轉賬就一直依賴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的電子結算系統SWIFT,而且至今都沒有過變化。此外,網際網路上的資金流動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停電、駭客攻擊等:2019 年 2 月美國富國銀行關閉三天、2018 年 5 月維薩卡(Visa)業務出現終端、Target 信用卡資料洩露等。
新:Web3 有貨幣結構,而且更像是一個內建的銀行
我們現在已經擁有原生加密代幣、或是其他在 Web3 區塊鏈上能夠交換價值的數字形式——這其實就是一種貨幣結構。實際上,這些代幣並不是根植於古老且有形的世界裡,因此根本不需要透過貨幣兌換商和銀行這些傳統的“貨幣中介機構”,可以無縫地流動。支付代幣能夠滿足人們的 P2P 經濟需要,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安全控制自己的資產。不管是金融用例、還是非金融用例,支付代幣都為下一代市場基礎設施帶來了足夠的創新。
那麼,Web3 可以為擴大銀行業包容性做些什麼呢?Web3 基礎設施上的支付代幣可以幫助新使用者擺脫當前的銀行閉環束縛,並且鼓勵開發創新的區塊鏈服務,比如利用基於區塊鏈和加密模式的信貸產品提供貸款。支付代幣會大幅降低交易費用,甚至消除透支問題,因為區塊鏈上不可能提供超額資金(通常區塊鏈上的代幣數量都是有限的)。這顯然會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現 15% 的消費者——即大約有 3700 萬成年人需要為透支支付昂貴的手續費和其他費用,如果使用支付代幣的話,估計這一數字會減少到 1600 萬。此外,加密銀行本身就具有“移動性”,可以幫助那些無法使用傳統銀行服務的人獲得可靠的金融服務(有傳言稱,菲律賓農村地區穿著草鞋的人就意味著無法使用銀行服務)。
舊:當前 Web2 網際網路是由寡頭在治理
如今的網際網路上你所看的內容、以及所做的事情,其實都是由少數公司決定的。說句玩笑話,谷歌的服務條款儼然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法律規則,我們希望網際網路公司能夠在陽光下研發開明的技術,並且做出更有道德的決策。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Twitter 會稽核那些意識形態有問題的賬戶、Facebook 公司也會把資料拿給劍橋分析使用——這些都是寡頭治理網際網路帶來的問題。
新:Web3 帶來更民主的網際網路治理
Web3 把治理權力交給了使用者,而不是那些中心化的寡頭。由於強大的加密功能,使用者再也不需要“中介”了。而隨著 Web3 有效防止數字資產雙重花費風險之後,我們可以放心地與陌生人交換價值,簽訂合約、投票、交換價值等交易的信任程度也會得到大幅提升。當全世界都使用一個數字系統的時候,信任也會不斷增加。
Web3 技術的多樣效能夠賦予我們去中心化所有權,帶來更民主的網際網路治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者能夠擁有的代幣種類和數量也會越來越多,治理也將變得更加民主。
因此,我們未來在網際網路上看到的將會是程式碼規則(Rule of Code),而不是法律規則(Rule of Law)。Aaron Wright 是一位專門研究 Web3 的學者,他將 Web3 稱為“lex cryptographica”,Lex是LEXical compiler的縮寫,是Unix環境下非常著名的工具,主要功能是生成一個詞法分析器(scanner)的C原始碼,描述規則採用正則表示式(regular expression)。而另一位學者 Lawrence Lessig 則將 Web3 看作是“程式碼即法律(Code is Law)”。用《華爾街日報》作家 Paul Vigna 的話來說,我們可以在程式碼中冥想想為,我們也可以在一個公正的司法系統、一個區塊鏈裡面建立公平社會,區塊鏈變成了“真理機器”。然而,區塊鏈並不是一個無信任系統——事實上,區塊鏈是一個“三邊市場”,必須滿足三個不同使用者群要求,分別是交易買家、交易賣家、以及驗證和記錄這些交易的礦工。
因此,過去 Web3 編碼的業務邏輯是要用主觀方式強制執行,但現在我們可以立即得到反饋。在一個超級互聯的世界裡,所有資料點都可以幫助決策者提升對現實世界事件的分辨度,這意味著決策者不需要等待季度報告,而是可以馬上根據響應事件和經濟交易做出判斷。舉一個未來可能會實現的例子,比如國家財政部的官員看到商家透過智慧合約向政府提交的稅收實時資料,就能制定出相應的財政政策,央行管理層也可以制定出更好的貨幣政策。總而言之,區塊鏈可以讓我們的資料結構和網際網路治理變得更加民主化。
舊:寡頭控制著網際網路上的使用者身份資訊
在使用者登入身份資訊這件事上,可以說網際網路寡頭們真的擁有太多資料了。還有信用評級資料,網際網路寡頭可以在未經使用者允許的情況下控制資料,關鍵是還經常出現數據洩露事件,比如美國三大個人信用評級機構之一的 Equifax 就因為遭受駭客攻擊洩露了 1.43 億使用者個人資訊。
新:去中心化身份系統允許人們對身份資訊進行自我管理
在去中心化身份系統裡,使用者可以自己決定放棄哪些資料。比如 UPort 和 Civic 這些使用者身份解決方案提供商,他們允許使用者自己選擇向公司和政府提供哪些身份識別資訊。舉個例子,如果你要進入酒吧喝酒,完全不用把自己的家庭住址資訊告訴酒吧,只需要提供一個出生日期資訊即可。另外在享受公共服務的時候,使用者也只需要向政府提供一次相關資訊就可以了,政府機構也沒必要反覆索取資訊,公民也避免填寫大量文書工作,因為他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身份資訊。
舊:手工交易處理耗費大量勞動時間
如今的經濟困境可能是因為很多工作仍然沒有被自動化所取代,海關檔案、銀行交易、稅務合規、以及保險支付等業務其實都充滿了很多剩餘勞動力,也拖累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以澳大利亞為例,如果想要滿足進口申報的最低政策要求,至少需要準備一份 27 頁的文件。IBM 和馬士基也透露,由於需要處理大量紙質海關檔案工作,貨物跨境運輸的成本要遠高於世界港口之間的運輸成本。
新:智慧合約讓生活變得更加自動化
區塊鏈可以成為商業資訊傳播的軌道,如果把你的汽車資訊儲存在區塊鏈上,那麼保險賠付、支付停車費、通訊費、車輛登記費用都可以自動完成。在 Web3 去中心化應用程式裡,僱主可以直接把員工的預扣稅資訊傳送給政府,實現“自動”遵守法規。如果這條“區塊鏈軌道”完成之後,企業供應鏈水平不僅會得到大幅提升,海關審批和跨境交易也可以更順暢地進行。
Web3 的未來
雖然上面提到了很多 Web3 的優勢,但其實目前其自身仍然需要面對一些挑戰,比如需要提升交易速度和吞吐量(可擴充套件性)、加密貨幣錢包/交易所的安全性、改善傳統系統的互操作性、並且讓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組織參與進來。雖然現階段大多數應用程式在中心化系統中的表現似乎更好(主要是因為在中心化系統裡的原生計算能力可能更出色),但我們依然沒有故步自封——Web2 出現的時候,我們沒有停止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撥號上網時代,也沒有因為二十一世紀出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和一系列資料洩露事件而畏手畏腳。事實上,我們一直在不斷創新發展。
然而目前 Web3 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可能並不單純是技術上的,而是因為有些政策制定者的鼠目寸光和錯誤觀念。由於 Web3 中引入了貨幣結構——即那些擁有價值的加密代幣,因此遭到了政策制定者和傳統金融行業的強烈反對,他們覺得這將會對其構成威脅。即便到今天,印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很多國家仍然沒有將加密代幣認定為法定貨幣,而且使用加密代幣也會被認為是違法行為。比如,大多數新加坡銀行現在仍然拒絕讓他們的客戶將法定貨幣兌換成為加密資產;而在印度尼西亞,該國最知名的 Web3 專案數字金融及交易解決方案提供商 PundiX 仍然無法在本土開展業務。事實上,政府和銀行的“落伍”決策將嚴重影響創新速度,也會損害國家競爭力。如果我們把區塊鏈比作是汽車,把加密資產比作是燃油,決策者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汽車和燃油強制分開,那麼想想看,有誰會在沒有燃油的地方製造汽車呢?
我們已經有了 Web3,如果我們願意瞭解它、掌握它,那麼未來就是我們的。如果政策制定者願意敞開雙臂,接受任何金融/技術法案並非一成不變——正如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神聖不可改變的那樣,未來也肯定會是我們的。區塊鏈技術的作用絕不僅僅侷限在比特幣上面,它能為內容建立者帶來更多回報收益、能夠支援更快速的金融交易、可以構建一個抵制審查的網際網路和更民主的資料結構、幫助創業者更輕鬆地獲得融資、並且提供安全可靠的跨境支付服務和使用者身份控制管理。
我們完全可以營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現在要做的,就是勇敢地探索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