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千億智慧城市市場,網際網路巨頭「聯姻」傳統 IT 企業的打法正成為趨勢。

「阿里+千方」恰恰是一個典型,這樣的合作方式地有力補足了網際網路巨頭的「地面作戰」能力,同時擴寬老牌 IT 企業的線上渠道能力,將智慧城市爭奪戰推向一個新階段。

撰文 | 寓揚

編輯 | 四月

網際網路巨頭與傳統 IT 企業「聯姻」的故事正在智慧城市中連續上演。

今年五月,阿里巴巴 36 億元入股國內老牌 IT 企業千方科技。憑藉千方近 20 年在智慧交通領域的積澱,再加上其子公司宇視科技在安防領域的助力,正加速阿里雲城市大腦的落地。

阿里與千方的抱團,正是網際網路巨頭打法的一個典型縮影。有趣的是,就在一年前,本是百度更早牽手千方。新玩家層出不窮,但身懷積澱的老牌標的有限。

於是,聯姻之勢漸長,阿里之外,百度+東軟控股,騰訊+東華軟體的組合也已形成。這些老牌系統整合商,正有力的補足網際網路巨頭相對薄弱的「地面作戰」能力。

從前期探索,到整合頭部資源,然後強強聯合,智慧城市落地的整體節奏被有效提速。

1 阿里選擇千方

從聚焦交通 IT 化的主航道,到擁抱交通智慧化;從赴美上市,再到輾轉國內 A 股上市;再到藉助資本運作,將紫光捷通、宇視科技等擁入懷中,近 20 年的交通 ICT 賽道摸爬滾打,千方科技立足於交通,並將觸角不斷伸向智慧城市的全鏈條版圖。

這或許正是阿里選擇千方的原因。

2000 年成立的千方科技,只比阿里晚一年。創業之初,它主要面向國土、交通、環保等行業和政府客戶,提供 GIS(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軟體。隨著涉足行業增多,千方在技術、產品、人員經驗方面均無法獲得良好的積累,瓶頸隨之而來。

2005 年前後企業面臨「轉型」,千方開始聚焦交通訊息化行業,比如監控系統、通訊系統、公路收費系統。

千方科技業務演進,圖片來源:申萬巨集源

8 年耕耘,千方科技於 2008 年登陸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當時中國交通訊息化領域的首家中國概念股。但伴隨著金融危機的衝擊,千方科技選擇私有化退市,隨後在國內 A 股「借殼上市」。

在此期間,千方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強化了智慧交通的定位。它通過收購紫光捷通攻入高速公路機電業務,旗下北大千方主攻城市交通訊息化,以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為核心抓點,提供 IT 系統解決方案。

國內 A 股上市後,千方迎來股市的黃金時刻,單股從 2013 年的 2 元漲到 2015 年 5 月的 40 元,增幅達 20 倍,可謂風光一時。但瓶頸也相伴而生。

智慧交通是一個面向 G 端(政府)的業務,這一市場區域化壁壘很強,每個省往往會有本土的企業來做這塊業務,市場集中度極低。

以高速公路機電業務為例(千方智慧交通佔比達六成的業務,監控+通訊+收費三大系統),市場份額最高的企業不過佔比 5%,千方科技佔比約 4%,儘管屬於頭部企業,但市場瓶頸明顯。

對照千方科技的營收來看,2014 年其營收為 13.61 億元,同比增長 20.99%;2015 年營收 15.42 億元,同比增長 13.35%,呈現出平穩增長之態。

往往行業集中度高但市場規模小,或者市場規模大但行業集中度低,都很難成長出巨頭企業。而智慧交通恰恰是一個高度分散的行業,「平穩」更意味著瓶頸,意味著難以突破的市場規模。

在此背景下,千方科技開啟「第二次轉型」,將目光瞄向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

典型的一個事情是 2018 年 3 月,千方收購安防新貴宇視科技,一方面衝出市場瓶頸擴充套件安防市場,另一方面憑藉宇視在終端硬體上的優勢,千方在智慧交通賽道也實現從整合商向裝置商的轉變,大大擴充套件在智慧交通中的實力。

千方在智慧交通領域近 20 年的積澱,以及千方+宇視這套「系統整合+終端裝置」的組合,剛好與阿里雲「算力+AI 中臺」相互補,這正是阿里所看重的。

2019 年 5 月,阿里丟擲「橄欖枝」,36 億元入股千方科技,併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加速智慧城市的落地。

2 「聯姻」背後的生意經

阿里牽手千方,從公司層面而言,對雙方都是一次突圍。

不同的是,阿里是對雲的突圍,千方是對既有業務(交通訊息化)的突圍。

對阿里而言,結合 2019 財年年報來看,阿里雲端計算業務營收為 247 億元,同比增長 84%,儘管表現依然強勁,但相較於前幾年 100% 以上的增幅,增速也在放緩。

從企業上雲率來看,目前已有 90% 以上的網際網路企業將其近 40% 的算力需求遷移到公有云上,這意味著第一批使用者上雲的需求會在未來幾年內釋放完畢。那麼第二波上雲浪潮的新使用者在哪裡?

可以確定的是,政府部門是重要一塊。

根據 IDC 統計,政府部門是僅次於網際網路行業的「中國第二大算力需求方」,以伺服器採購額來看,網際網路:政府的比例為 3:2。

但網際網路企業與政府部門的公有云採購需求分別佔市場規模的 53% 和 5%,比例接近 10:1;而雙方上公有云的滲透率分別為 38.8% 和 3.7%。這意味著政府市場存在巨大潛力。

可見城市大腦對阿里而言是一場新業務突圍。

阿里雲從 2016 年杭州蕭山區的一條街道上邁出了探索,它的強項在於底層的算力、AI 演算法,即 IaaS 層和 PaaS 層,短板在應用層(SaaS),因此想要將雲服務落地需要藉助系統整合商的力量。

千方科技在收購宇視後,其在智慧交通和安防上的積澱,以及「系統整合+終端裝置」的組合,正是阿里一個不錯的選擇。

千方科技在交通資料領域的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在雲端計算和智慧城市上,阿里雲前期與海康威視、大華等安防巨頭也有過重點合作,但在投資上,最終選擇了千方。

對於千方科技而言,AI 正帶來交通領域的新一輪洗牌。一方面在 AI、5G、雲服務的推動下,交通智慧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另一方面交通訊息化的市場又高度分散,無論是在 AI 變革中獲得生存還是突破既有市場的瓶頸,都決定著千方必須擁抱智慧化。

收購宇視是千方科技佈局邊緣計算的重要一步,被阿里投資後,千方可以進一步補全在算力、AI 演算法上的不足。藉助阿里的拿單能力,將業務進一步擴充套件到智慧城市領域。

今年雲棲大會上,阿里與千方表現出了更緊密的合作。

千方不僅頂著最高級別生態合作伙伴的頭銜,還亮相與阿里雲在智慧公路、TOCC(城市交通執行監測與排程中心)、5G 邊緣計算、航空大腦等的聯合解決方案,落地速度開始被重視。比如 ETC 聯合解決方案已在山西長治-臨汾高速公路試點應用,智慧航空解決方案在東航和首都機場落地。

有趣的是,就在 1 年前的 9 月,千方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發力 V2X 車路協同方案。無論是在智慧城市還是自動駕駛、車聯網上,百度與阿里均存在競爭關係,站隊阿里後,千方與百度的合作又將走向何方?

3 新舊聯姻,雙打混戰

阿里牽手千方背後,也反映出行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競爭階段,由前期的探索,到整合頭部資源,強強聯合,加速智慧城市的落地。

儘管 G 端的競爭沒有 C 端那麼劍拔弩張,但在智慧城市、數字政府的早期,巨頭之間的爭奪也是火藥味十足,免費拿單的事時有發生。

2017 年,騰訊為了拿下廈門市政務外網雲服務的專案,不惜以 0.01 元中標原計劃預算為 495 萬元的專案。這並非孤例,中國電信也曾 1 分錢中標遼寧政府雲專案,隨後又有中國移動 1 元中標溫州政府雲服務。

在智慧城市的早期,以 BAT 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主要以合作的方式,拉著產業鏈玩家,以一個街道或一個片區,嘗試智慧化的可能性。

比如阿里最先圍繞杭州蕭山區的一條街道開始探索,百度最先改造的海淀區智慧紅綠燈。

隨著網際網路巨頭標杆專案的建立,通訊巨頭、安防巨頭相繼湧入,「地面能力」較弱的網際網路巨頭,想要加速智慧城市的落地,整合資源,通過資本運作繫結關鍵玩家正成為趨勢。

阿里與千方的組合正是行業的一個縮影。此外阿里還併購雲服務廠商浩鯨科技,全資收購網路安全廠商長亭科技,加速城市大腦的落地。經過近 3 年的發展,目前阿里雲城市大腦已擴充套件至 23 個城市。

阿里+千方的組合之外,百度+東軟控股,騰訊+東華軟體的組合也在形成,掀起落地能力之戰。

此時,網際網路巨頭間的競爭,來自通訊巨頭華為的競爭,和來自安防巨頭海康、大華的競爭,三股勢力交織構成了智慧城市的行業格局。

在暗自較勁落地能力的同時,各玩家也都在強調多贏、合作與相容。一方面智慧城市這一「蛋糕」足夠大,另一方面眾多的細分領域、涉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又決定了企業之間的協作。

比如阿里、騰訊、華為之間就上演著一場「三國殺」。

在重慶專案中,阿里重點構建的交通城市大腦,騰訊主攻智慧文旅;在長沙專案中,華為與騰訊則攜手同行。三家相互競爭,又各有側重。

據 IDC 預測,2023 年全球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將達到 1894.6 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 389.2 億美元。

在這場千億規模的賽場上,以「阿里+千方」為代表的組合選手將持續圍繞智慧城市的落地展開拉鋸戰,週期長、涉及產業鏈廣,撬動更深層的產業機會。

參考資料:千方被低估的三個理由-申萬巨集源研究(劉洋)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ofo已還清螞蟻金服欠款,網友質問:為什麼不先退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