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別忽悠新零售了,還是看看獨角獸百果園是怎麼幹的!

圖為華夏基石專家夏驚鳴(右)調研百果園

這兩年新零售很是熱鬧,事件頻出,阿里四處佈局,拼多多美國上市,各大線上巨頭與各線下巨頭聯合……其中,有一個企業好像遊離在這喧囂之外,不顯山不露水,一直心無旁騖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其實,它已是該行業全球第一;但它又在這喧囂之中,因為它早已把大家現在熱熱鬧鬧講的很多概念比如產業生態、新零售做得很紮實,或早已佈局。這個企業就是全球最大的水果連鎖企業——百果園。

一、百果園的奇特

百果園是一個很奇特的企業,比如講

(1)百果園在傳統連鎖商業行業,是水果連鎖的開創者,而且是水果連鎖的全球第一。開創者和全球第一不僅僅意味著百果園的行業地位,其實,也意味著水果連鎖很難做,以至於百果園在創業初期居然找不到發達國家相關對標企業。那麼,為什麼水果連鎖很難做呢?難在哪裡?百果園又是怎麼把它做成功的呢?

(2)百果園還有一個特點,新店實現盈虧平衡的週期和有些競爭對手相比,是較長的,但是,幾乎每個門店的經營業績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增長,包括開創地——深圳的早期門店至今還在增長。百果園很多會員都說,一旦吃了百果園的水果,就不想在其他地方買了,甚至有個會員用“百果園的水果有毒”來形容離不開百果園的水果。百果園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3)在經營上,百果園在一個產品極其不標準的行業堅定推行“不好吃,三無退貨——無小票、無實物、無理由”;在管理上也有很多我們認為很奇特的現象,比如“老將”能持續發揮作用,“空降兵”能夠很好地融合,併購的也能繼續壯大;很多企業規定不許親屬在公司,但百果園很多人的家庭成員都在公司,我們卻能感受到百果園的凝聚力和文化氛圍都很好……那麼,百果園企業文化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帶著這三大疑問,我們走進百果園一探究竟。

二、百果園是“資料驅動、文化驅動為基礎,產品為王,全產業鏈管理的生態型商業連鎖企業”

百果園的創始人餘惠勇先生大學畢業就去了農業科學院。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他南下深圳闖蕩,到深圳開始做水果。百果園正式成立是2002年,迄今16年了。現在的百果園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我用圖1來概括:

圖1 百果園商業模式示意圖

百果園現在已不僅僅是一個商業連鎖企業。線下門店、線上線下融合、供應鏈管理等等,這都是現代商業連鎖企業的一般要素。當然,終端渠道是百果園成功的第一步,並形成引擎力量,沒有終端渠道,不可能延伸成現在的商業模式。

但百果園最為突出的是,圍繞“好吃水果”——產品為王,延伸到全產業鏈管理,並在產業各環節整合優秀合作者,形成產業生態協同的生態型企業。

而資料化(新零售)和“善、信、真”文化(心零售)是實現產品為王的運營基礎和管理基礎。

因此,對百果園的商業模式,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終端為王與產品為王;產業鏈管理與產業生態協同;新零售與心零售。

(1)終端為王與產品為王:百果園首先是一個商業企業,終端為王是本分,也是引擎,但它的獨特之處是在終端為王的基礎上,清晰定義自己銷售產品的定位——好吃的水果。因此,百果園不僅僅是終端為王,更是產品為王。

(2)全產業鏈管理與產業生態協同:做到產品為王,必須延伸到整個產業鏈管理。在種植業做到全產業鏈管理,這是一個極大的難題。而實現全產業鏈管理,百果園並不是獨立去做好每一個環節,而是以實現“好吃水果”為目的,以渠道為引擎,以標準為抓手(後有詳述),在渠道、產品、賦能三個方面,聯盟一切可以聯盟的優秀力量,形成了渠道子生態、產品子生態、賦能子生態的大生態體系。

(3)新零售與心零售:餘惠勇先生總結生鮮領域的本質是“又快又好”。“好”,代表了一種趨勢,人們嚮往美好生活,人們也都希望購買到好產品;“快”不僅僅是效益的前提,也是“好”的前提,週轉不快,再好的生鮮產品也會變成不好的產品,而且損耗會吞噬掉利潤。而要做到“又快又好”,必須要“準”,這就需要資料驅動。另一方面,做“好產品”的前提是“好人”,百果園已形成了突出的“善、信、真”的文化氛圍。可以這麼講,資料驅動的“新零售”和文化驅動的“心零售”是實現“好吃水果”的運營基礎和管理基礎。

下面,我就這三個方面,做更加詳細的闡述。

三、終端為王與產品為王

一說到商業連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終端為王、門店網路、線上線下、供應鏈效率等等。百果園也不例外,2017年,百果園營業收入85億,門店2800多家,線上會員超過3000萬。

但如果百果園只是這些,那麼和其他的零售商或新零售商沒有什麼不同。百果園獨特的地方不在於終端門店,不在於線上線下融合,而在於百果園的“產品”,在於“產品為王”。

那麼,百果園是怎麼做到“產品為王”呢?

(一)明確“好吃”定位

首先,百果園對自己銷售的產品進行了明確的定位——“好吃”的水果。為什麼是好吃的水果?最初,百果園只是本著初心,要賣好產品。但到底什麼是好產品?是外觀鮮豔,還是個頭,抑或營養,每個人的定義是不同的。在百果園跨區域發展後,對這個問題的統一認識就越來越重要。2003年,餘惠勇先生專門組織公司團隊開會討論這個問題。最後,明確了公司銷售產品的定位——“好吃”。

為什麼是“好吃”?餘惠勇先生做了系統的闡釋:

1、“好吃的”才是“營養的”。水果有沒有營養,通過是否好吃直接體現出來;風味濃郁的背後是營養,寡淡的一般是沒有營養的。

2、“好吃的”才是“安全的”。好吃的前提是充分成熟,充分成熟的前提是樹體要健康,樹體健康就會少打藥,沒有不正當催熟(因為靠激素催熟的水果味道都不會正),等等。

3、“好吃的”是“生態的”。好山好水好的環境,才能出好水果。

百果園就抓住了“好吃”。所有食物裡面,只有水果是沒有經過高溫就直接入口的,其他的都是食材,包括麵包都是經過加工的。加工的食品,好吃的不一定是健康的;而好吃的水果一定是健康的,因為它是天然的。

基於“好吃”,百果園又把它延伸到服務和門店環境,要創造一種令人愉悅的氛圍或體驗,否則,會間接影響到“好吃”。

(二)讓“不標準”變“標準”

那麼,問題就來了:百果園怎麼保證採購的水果就是“好吃”的?水果這種東西變化太大了,產地不同,味道不一樣;同樣的產地,不同的種植方法,味道不一樣;同樣的產地,同樣的種植方法,由於每年氣候不同,味道也不一樣。而且,水果的味道還和採摘時間、儲存運輸等都有關係。

這中間的一個關鍵就是制定產品的標準。

百果園通過自己多年經營水果的經驗,通過三次大討論,將水果標準分為四級三等——招牌、A、B、C;大、中、小;共12個等級。比如“四級標準”就是從“四度一味一安全”(糖酸度、新鮮度、爽脆度、細嫩度、香味、安全性。其中,糖酸度、新鮮度、安全性是共性標準;香味、爽脆度和細嫩度標準,有的水果有,有的水果沒有)六大要素,明確每一個品種水果每一等級的標準。

舉一個例子,招牌級巨峰葡萄,它的標準是什麼呢?一個關鍵指標是“糖酸度”要大於19度。糖酸度大於19度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必須要用有機肥,不然糖酸度不可能大於19度;必須要控產,種植密度要降低,不然也達不到19度;必須杜絕過早採摘以及不能打激素催熟,不然,也不可能大於19度。標準的明確首先解決了客戶體驗問題,只要是這個級別的水果,全國的客戶體驗都是一樣的,同時,標準恰恰是百果園商業模式的“眼”,有了這個標準,百果園在經營管理中遇到的難題都迎刃而解,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商業模式。

四、產業鏈管理與產業生態協同

百果園一開始就定位要賣“好水果”,餘惠勇先生很早就意識到:農業要賣好產品,不進行產業鏈管理是不太可能的。百果園已延伸到整個產業鏈的管理,目前,超過20%的產品,百果園深度參與種植管理,包括種子、肥料、種植技術、採摘、摘後管理等;超過50%的產品至少參與到採摘和摘後管理,比如,開花時,授粉時、要採摘時,百果園的技術員都要到現場。我問餘惠勇先生時間的分配,他回答大概60%的時間在上游,在全球尋找有好水果,志同道合的上游合作者。

但產業鏈怎麼管理?種植戶分佈在各地,水果生長週期長,產品的影響因素多,與種植、採摘、儲運都有關係。就拿種植來說,有種子、肥料、氣候、種植水平等諸多影響因素。在百果園的實踐中,他們很快就找到了產業鏈管理的關鍵——“標準”和“種植”。

(一)產業鏈管理

1、標準是“牛鼻子”。2003年,餘惠勇先生帶領團隊梳理出各類水果的“標準”,在百果園的發展過程中是關鍵因素,讓百果園找到了為什麼全球沒人做大水果連鎖的核心原因,也讓百果園找到了解決水果連鎖發展的“牛鼻子”,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比如,首先是客戶體驗問題。同樣的果品,每次可能都不同,甚至會出現物醜價高、物美價廉的現象;再比如,水果的非標準化也給運營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由於水果的生長週期長,不確定性大,與市場匹配會是一個問題,好賣時可能缺貨,不好賣時可能壓貨;又比如,到底採購了什麼樣的貨,貨沒到時是不知道的,因為沒有標準,如果有分歧,就會出現溝通很難、協同性很差等問題……

“標準”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牛鼻子”。比如,客戶體驗上,相同標準的水果,體驗是一致的;定價,按照標準定價;檢驗,按照標準檢驗;採購也是依據標準採購。那麼,上游管理呢?如上所述,比如巨峰葡萄的糖酸度標準是超過19度,如果要超過19度,種植戶必須用有機肥,必須不能按照以往產量導向的密度進行種植,絕對不能通過激素催熟,也不能過早採摘。根據標準定價收購的利益機制,倒逼上游種植優化。

當然,中國的水果種植水平是非常落後的,種植水平達不到,儘管通過倒逼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整個產業鏈效率就極其低下,高標準的產品也會供應不足,怎麼辦呢?

2、關鍵在種植。正常來講,百果園給到標準,做好門店和供應鏈工作,這是一個連鎖商業的本分,種植環節應該和商業企業沒多大關係了。但是,現在種植業太落後,比養殖業至少落後15年,因此要做到真正的“好吃水果”,必須進行全產業鏈管理,而水果全產業鏈管理的關鍵短板在上游——種植。

餘惠勇先生認識到上游的重要性,是基於1998年做中華壽桃的一次教訓。前兩年做得很好,第三年,餘惠勇先生花了很大力氣在山東收了桃子,結果栽了一個大跟頭,這些壽桃外觀都很好,但核是黑的,口感很差,基本上不能吃,原因是農民打了一種叫“矮壯素”的激素。那個時候,他就意識到:一定要從種植管控,光靠外部收購是不可能的。

因此,對於百果園來說,不僅僅要制定一套水果品質的標準,還要制定一套達到這個標準的生產標準。這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

2003年開始,百果園就自己建基地和尋找深度合作基地,餘惠勇先生的時間大部分放在種植基地上,自有基地有江西、山東、海南、雲南、新疆等,現在,江西省有19000多畝,全球合作基地230個。

但種植管理的背後是技術和生產資料,歸根到底是人才。2003年,百果園開始積累技術團隊,從臺灣引進核心技術;2004年,引進了臺灣的許典信先生,他是水果種植業的頂尖高手,並且不是學院派,而是應用型人才,無論什麼品種,經過他之手,很快就能提出一套技術措施,快的一年見效,慢的三年見效。目前,種植技術團隊發展到了60多個人,在組織上體現為公司的研發中心,負責在全國各個基地進行技術指導。

(二)產業生態協同

百果園基於“好吃水果”,早已圍繞渠道、產品和賦能體系,構建了自己的生態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百果園生態體系示意圖

1、百果園生態體系基於“好吃水果”,由渠道生態、產品、賦能生態構建自己的整體生態體系。

2、渠道生態:有百果園、果多美、無人貨架百果盒子以及與其他外賣平臺的合作,百果園線上線下已完全實現一體化。

3、產品生態:成立生產資料比如有機肥公司,並通過NGO組織優果聯和投資公司,不斷孵化、聯合優秀的種植公司,比如良枝蘋果、不失李李子、彌宗獼猴桃、橙以橙橙子、天使美莓草莓……到2020年,優果聯要塑造20個品類品牌,未來的目標是打造100個品類品牌。百果園深度參與這些品類產品的種植管理,這些產品是獨立經營,優先供應給百果園,超量的也可以供應給其他渠道商。

百果園對上游的產業鏈管理,不僅實現了產品品質管控,更是共同發展的雙贏合作。比如,深圳有一家做西瓜的企業,與百果園做好產品的理念較一致,應該說也做得挺不錯,但因為什麼都做,西瓜也做,其他的也做,也開一些店,多年來一直在4000萬銷售額徘徊。後來,百果園進行投資合作,對業務進行重組,砍掉其他業務,只做西瓜,並在技術指導、生產資料供應、渠道保障、資金支援等方面進行賦能,實現了快速發展,3年時間做到8個億。

4、賦能生態:百果園首先是一個渠道型公司,其實也是一個技術型公司(水果種植技術、資料技術等),也是一個金融型公司(比如,上游基地形成了自有、投資、合作三大型別,對投資、合作的上游公司在需要時,可以進行財務支援),因此,百果園目前已形成“渠道、技術、金融”三大賦能體系,未來可能要形成“品牌、渠道、技術、資料、人才、金融”的六大賦能體系。而且,百果園的賦能體系也形成了一個個子生態,比如,金融賦能聯合投資公司、銀行等,形成對整個產業生態成員的財務支援賦能;再比如,投資智果科技、果聯科技等公司,全面引進日本技術,實現種植的數字化、智慧化,形成資料賦能子生態。

五、新零售與心零售

(一)新零售

要實現“好吃水果”,必須“又快又好”,資料驅動是保障“又快又好”的運營基礎,未來,百果園會是一個數據驅動型企業。百果園在創立之初就非常重視資訊系統建設,2003年,花了當時是一筆巨資的費用,與在農業生鮮領域的領先資訊公司合作,並持續堅持完善;2008年,開始在網上賣水果;2016年,併購了一米鮮,創始人為從阿里離職創業的焦嶽;2017年,與上游種植資料公司智果科技合作等等。

百果園早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零售企業,而且不斷佈局,未來,將在交易、門店管理、分貨、供應鏈、種植等方面實現全面的資料驅動。

1、交易環節: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買水果可以去門店,也可以直接在網上下單。

2、供應鏈環節:實現訂單管理系統(OMS)、配送管理系統(TMS)、倉儲管理系統(WMS)的一體化,同時,百果園率先改革門店、倉儲、配送體系,通過店倉一體化——在某輻射範圍內,將某一個店也作為該範圍的後倉,服務線上訂單的配送,從而解決了最後500米的配送效率和成本問題。

3、門店管理環節:水果零售和其他零售有很大的不同,陳列要不斷改變,比如,某類水果存放時間達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快速賣出,就會影響鮮度,從而影響產品的口感,為此,可能要改變它的陳列位置,實現快速銷售。

4、分貨環節:由於水果不是訂單式生產,完全以銷定採不太可能,所以,經常會出現缺貨和壓貨的情況,無論是缺貨時,還是壓貨時,需要向各門店進行分貨。缺貨直接根據先來後到就行,但壓貨時,需要根據以往的資料,總結出最佳的銷售模型,進行智慧化分貨。

5、種植環節:比如,根據土壤條件、品種如何配肥,根據氣候、授粉情況何時採摘等等,以前主要依靠人才的技術水平,未來,將把這些經驗進行資料化、智慧化。

(二)心零售

但百果園更值得一提的是“心零售”。

沒有好人,哪來好產品。百果園可以說是價值觀成功的典型,“善、信、真”在百果園體現得非常突出。我列舉幾件事情:

1、百果園差一點就不存在了,因為善念才頂著頭皮做下來。百果園成立於2002年,直到2008年才實現盈利,公司一直在虧損。2004年,餘惠勇先生以及投資合作伙伴投資的錢都“燒”沒了,餘惠勇先生就到拍檔家裡,跟他講連鎖很難做,現在看來賺錢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當時他的拍檔就問:既然這樣,可不可以不做,關掉算了。餘惠勇先生說:關不了,70多家店在開,當時都是加盟店,全部都是不懂水果的,看著水果生意很好,但是不知道深淺。懂水果的不會加盟,就自己開店了。現在靠百果園配送,他們還能支撐;如果百果園不配貨了,他們肯定要關門了,每個人都投資了幾十萬,都很不容易,這是當時很關鍵的一個起心動念,不能讓人家倒。這位夥伴又問餘惠勇先生:到底能不能做起來?餘惠勇先生說:肯定能做起來,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百果園不做,也會有其他人做起來,因為顧客喜歡。這時拍檔就說:既然這樣,我們死活也要頂下去,怎麼也要拼出來。他又跟餘惠勇先生說:“大哥你先頂著,我去找錢!”

餘惠勇先生與我說起這事,一直感慨這位合作伙伴的難得。

2、信任提升效率。水果是生鮮產品,百果園能夠做到配送中心直接送到店裡,不需要驗貨,這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配送效率。百果園這種文化也是在創業初期就形成了。

2002年底,百果園大概有十幾家店,開始發展加盟。原來,貨要配送到門店,門店是要驗收的,起碼門店到貨要過秤。但這很要命,驗收過程太長,一輛車本來能送5家店的貨,上午9點就能送完;一一驗收,到下午4點都送不到。所以,要麼一輛車一個店,但是物流成本會飈升。餘惠勇先生當時就大膽提出了信任——現場不驗收,照單接收,有問題總部認賬,只要提出來,總部就相信。這樣一來,大大地提高了配送效率,解決了生鮮配送效率的一大難題。

另一個就是百果園堅決堅定推行“三無退貨”。“不好吃,三無退貨——無小票、無實物、無理由”,這也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而這種勇氣背後也是信任——對消費者的信任,百果園堅信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是誠信的,自尊的。

3、百果園貫穿著一個“真”字。百果園絕對不會把B級果當A級果賣;每一批貨都要進行抽檢,農藥殘留等安全性指標必須達標;所有的後熟處理必須用無毒無害的方式(比如,核桃一定不會去漂白,木瓜一定採購非轉基因的,等等);促銷活動的商品一定選口感最好的時候(不是指時間較長果品的加快銷售的推銷);對待消費者要像親朋好友一樣,等等。

綜上所述,百果園的獨特性表現為“渠道為王、產品為王;產業鏈管理、產業生態協同;新零售和心零售”,尤其是從最終水果品質“標準”的制定,打通了產品、產業鏈、產業生態,是百果園商業模式成功及其獨特性的關鍵。我曾在一篇新零售文章裡寫道:未來是“品牌為王、產品為王、生態為王、能力為王。”百果園正是踐行這個觀點的典型企業。尤其要說明的是,所有的獨特性不是一夜之間模式創新的成功,而是一步一步的認真、堅持、做透,最終形成能力為王的成功。

後記

近幾年的諮詢過程中,我明顯感受到中國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好企業,他們有使命感,志向高遠,認真、堅持、追求做到極致。於是萌發了一個念頭,我想研究這些優秀的企業,研究他們的商業模式,研究他們的成功之道,研究他們的成長過程,儘管這些企業的體量還不算很大。百果園就是其中之一。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網際網路做生意好,還是做實體生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