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近期,刷臉裝置頗受市場關注,北京大興機場刷臉登機再次引發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期待,但是刷臉真的靠譜嗎?機場相關裝置資訊保安自有保障,但市場上各式商用的刷臉支付安全性及市場規則遠未明確,還處於“試吃螃蟹”的階段,以支付寶為例,其刷臉支付裝置“蜻蜓”自去年12月以來,9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已迭代3次。

不久前,支付寶在其開放日上又推出了兩款基於線下消費場景的“蜻蜓”刷臉支付產品。專案管理人員表示,刷臉支付的商戶規模和消費者規模都在去年的10倍以上,和二維碼支付一樣,很多企業、包括微信“青蛙”刷臉支付產品都在競爭這一領域,將其視為未來支付時代的開端。

人臉識別技術就是利用3D結構光攝像頭,將人臉的生物資訊,如面部縱深、鼻子形態、眼睛凹凸程度等資訊採集並進行活體驗證。雖然支付寶和微信兩大支付巨頭在刷臉支付上持續佈局,賽道新玩家也在湧入,但業界和監管對刷臉支付的未來還不明確,因為人臉是非常敏感的個人資訊,一旦資料洩露或處置不當,對使用者造成的影響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或許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民生支付領域的刷臉支付裝置都在積極地更新迭代投放,在不斷地測試中解決安全和風控上的問題。

刷臉支付的基本原理就是將終端硬體採集到的資訊與雲端儲存的資訊進行比對,確認是否一致,然後解鎖完成人臉支付,一旦雲端生物資料庫發生洩露,消費者的賬戶安全也就難以保證。這也是今年以來,刷臉支付裝置已在各大商店、餐館逐漸鋪開卻鮮有人問津的根本原因,為了降低風險,支付寶刷臉支付在新終端上使用時,需要使用者輸入手機號碼,下次在同一家商店使用,才能享受到看一眼支付的便捷;微信刷臉支付則要求消費者每次都需要輸入手機驗證碼完成支付。

作為手機支付的替代品,刷臉支付不僅不能離開手機,在新店使用時更不如二維碼支付方便。可以想象的是,無論刷臉支付如何發展,當失去了手機這一介質,當消費者無法像二維碼支付一樣,將付款與否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那麼首次使用授權與二次驗證將是刷臉支付無法迴避的問題。

支付寶最近宣佈升級刷臉支付裝置的同時,也取消了以前的30億元補貼上限,宣佈補貼力度不設上限。儘管平臺力推,安裝成本一再降低,一些商家也對安裝刷臉支付裝置不感興趣。一方面是消費者對刷臉支付的接受程度並不高,考慮到成本、利用率與裝置押金並不划算;另一方面,一旦消費者在操作中產生失誤,會為店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艾媒諮詢《2019上半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7成商家主要通過掃碼收款,而對接入刷臉支付裝置收款的偏好僅32.2%,甚至低於POS機收款,但相對於目前11.6%的支援率,刷臉支付覆蓋率有望在未來得到較大的提升。站在消費者角度上來看,刷臉支付目前還不是一個方便快捷的選擇,或許未來行業監管與規範進一步完善,智慧支付才會真正來到人們身邊。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好用的微軟OneDrive,筆記本、手機、電腦無縫辦公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