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電商領域的亞馬遜和阿里都做雲端計算,但為什麼只有騰訊雲卻沒有Facebook雲呢?

IaaS(基礎設定即服務)層公有云的鼻祖是亞馬遜AWS,最早的雛形出現於2002年。為什麼亞馬遜要做公有云?因為亞馬遜為了應對每年一次的聖誕大促,被迫購買和部署了太多冗餘的IT資源,這在2002年左右已經成為公司越滾越大的噩夢。所以亞馬遜考慮將平時閒置的計算和儲存資源開放出來。

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同為電商企業,面臨的問題是相似的,即便在2008年以前,雙十一還沒有出現,但也有五一、十一、元旦這些大促的日子。所以當年阿里雲基本就是照著AWS來搞的,甚至於曾經在阿里雲的某個頁面,還出現了AWS的宣傳用語。

至於為什麼有騰訊雲卻沒有Facebook雲?

因為雖然騰訊和Facebook都是基於網際網路社交業務的公司,但兩者的發展方向並不完全相同。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業務公司,使用者規模達到數十億,且核心使用者都來自北美和歐洲這樣的發達地區,不論是做廣告還是做付費業務,收入的天花板都是相當高的,所以Facebook可以看作是一個純C端消費者公司。Facebook肯定也有云,但只是無論規模還是定位方面,還不能或者不需要成為發展的重點而已。

但騰訊不一樣,作為純中文社交業務,其使用者規模最多也就10個億左右,且中國人的產品付費意願和國際大牌的廣告投放力度,都遠遠比不上Facebook,這也是為什麼騰訊只能靠遊戲和內容賺錢,實在是靠社交產品及廣告本身,賺不到什麼大錢。但即便如此,社交+遊戲+內容的天花板,對於騰訊這個級別的公司來說,還是有點低,所以騰訊就瞄準了企業市場,把社交和企業聯絡起來,於是就有了後面的公眾號、小程式、企業微信等等。而能夠提供比Facebook豐富得多的企業級應用,吸引更多的企業使用者使用(而不僅僅是用來發廣告和做自媒體),也就成為了騰訊和Facebook的最大不同。

那麼回到雲端計算來看,想把雲端計算做好,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有東西可賣,也就是有IT資源,最好是低成本的閒置IT資源;二是有大量使用者會買,也就是有很多潛在的企業級使用者。亞馬遜AWS和阿里巴巴,是先有東西可賣,所以才去做的雲端計算,而騰訊則是先有了大量潛在的企業級使用者,所以才去做的雲端計算。所以說,這兩類企業,做雲端計算的基礎是不同的。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騰訊雲一直做得無聲無息的,而直到2012年才開始被市場關注,到了2017年左右才開始爆發並逐漸成為行業老二,這都是與公眾號和小程式兩個產品的時間釋出節點密切相關的,大量潛在的企業級使用者,成為了騰訊雲做大的關鍵。

至於其它一些做公有云的公司有沒有機會?

運營商雲:有錢、有網、有地,有資源(大量的IDC機房)、有人(技術人員和客戶經理等),有潛在客戶(大量的企業寬頻使用者),且以國有保障和所謂雲網融合的賣點,肯定能吸引一些客戶。其中最強的天翼雲,保持在第二梯隊還是問題不大的。

華為雲:技術基礎雖然比較強,但就做公有云來說,一是IT資源不是現成的,二是很多中小企業客戶的客戶關係需要從0開始建立。所以華為雲可能很難在中小企業的公有云市場上拿到太大的市場份額。

金山雲:有些先發優勢,而且有金山系小米系雷軍系這些生態企業捧場,即便掉出第二梯隊,也不會被淘汰。

百度雲:相比阿里有資源,騰訊有客戶,百度做雲端計算並沒有太大的優勢。搜尋對IT資源的使用冗餘性不高,且呈常態化分佈;而大量在搜尋引擎上買競價排名的商業使用者,其對雲端計算服務的需求,遠不如需要開公眾號和部署小程式的騰訊商業使用者的需求強烈。所以百度雲如果想有發展,參考的模板還是谷歌,需要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上獨樹一幟才行,這是可以吸引到一些高階使用者的。

京東雲:目前京東雲可能還不是京東希望拿來面向公眾市場盈利的重點,但只要京東雲想做,機會應該還是有的。

至於其它一些雲平臺,亞馬遜AWS、微軟和谷歌這樣的外來戶,可能重點是服務國際企業的國內分支機構吧;而其它本土雲端計算企業,至少在公有云市場上,機會可能是不大的。

最新評論
  • 1 #

    騰訊雲老二?問問華為雲答應不

  • 2 #

    騰訊雲搞砸了廣交會

  • 3 #

    facebook沒有進軍公有云

  • 4 #

    騰訊雲比阿里雲便宜,活動買的阿里雲產品續費價格讓你懷疑是不是看錯了

  • 5 #

    只有? 只有?只有騰訊雲?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都是美中國產品 有人喜歡貶低iOS抬高安卓 論原因庫克做夢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