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星巴克宣佈與阿里巴巴全面合作,其實關於兩家公司的合作報道一直不斷,最終星巴克下定決心牽手阿里,這也算是它在中國市場做出的最大一次改變。眾所周知,阿里這幾年在新零售上動作不斷,它能夠獲得跟星巴克這個巨頭的合作,也能看出阿里的實力,畢竟此前星巴克跟騰訊微信合作密切。
隨著兩個不同領域的巨頭展開親密合作,這也揭開了星巴克數字化改造的序幕,對於星巴克來說這雖然是一次新嘗試,但也會面臨一定挑戰,畢竟咖啡這種飲品受到很多客觀因素影響,稍一不慎很有可能影響到消費者對它的口碑評價。雙方合作一年的時間,外界也很好奇所謂的數字化改造到底給雙方帶來了什麼樣的回報?
除了星巴克與阿里在新零售上的合作希望外界關注之外,其它網際網路巨頭他們也在積極跟其他零售巨頭達成深度合作,他們也在新零售領域有更多探索,試圖讓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更加密切,或許這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在網際網路巨頭重視TOB服務的道路上,B端市場將成為他們下一個市場爭奪焦點?
回顧星巴克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據說也是馬雲多次跟星巴克高管交談之後用誠意贏得的一次戰略合作,畢竟之前星巴克還是跟騰訊的微信合作更多。今年是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的第20年,儘管通過服務在中國市場獲得不少口碑的外資品牌之一,但星巴克也看到了中國市場的變化,尤其是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實體店帶來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它選擇變與不變其實對於它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對於星巴克來說,最終選擇與阿里合作,在美股研究社看來主要有兩點原因影響。其一是星巴克需要獲得更多新使用者,儘管作為第三空間,星巴克成為不少顧客首選的休閒場所,但要想獲得新使用者單純靠門店、靠品牌影響力帶來的流量增長在放緩。阿里作為國內電商巨頭,不論是淘寶、餓了麼、盒馬等都有可能為星巴克線上引流。
其二去年瑞幸咖啡算是咖啡行業的最強黑馬,它以網際網路模式經營咖啡,靠燒錢補貼在線上大肆搶奪使用者,尤其是線上下廣開門店,並且開店速度很快,短短的時間甚至開店規模有望趕超星巴克。在燒錢搶市場的前提下,瑞幸咖啡也迅速在咖啡行業獲得知名度,這種商業模式一定程度上讓星巴克感受到一些威脅,它需要在線上有所行動來阻擊瑞幸的擴張。因此,星巴克推出外賣服務也是受到競爭對手的刺激情勢所迫。
對於阿里來說,與星巴克合作對於它是一舉多得。一方面儘管作為電商行業的巨頭,儘管阿里獲得很高的市場份額,但使用者增長放緩是不爭的事實,挖掘新的流量除了是線上的之外,線下的使用者同樣重要。阿里率先在業內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這需要它跟更多線上下有很大流量的品牌展開深入合作,如何藉助對方的流量為它平臺各種服務應用導流也是一個方向。
另一方面對於阿里來說,TOB市場也是它戰略發展目標裡的一個重要市場。與星巴克的合作儘管也能夠為它帶來新的流量,但站在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其實這是阿里深謀遠慮佈局的B計劃。儘管TOC服務仍然是阿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為了挖掘更多業務增長潛力,B端市場也成為它發力的重點,阿里為星巴克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其實也是它的另一獨角獸螞蟻金服在發展的重要業務,這其實是更加完善阿里的生態版圖的。
從去年8月雙方宣告達成戰略合作,到現在星巴克與阿里巴巴合作已經有一年的時間。其實在合作之前,關於他們的合作形式有很多組合猜測,但根據報道的內容來看,雙方的合作渠道還是很全面,餓了麼、盒馬、淘寶、支付寶、口碑都成了星巴克線上和門店的入口,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但其實也是能夠看到合作之後帶來的效果。到底星巴克跟阿里的合作有哪些實質性的回報?
巨頭之間達成戰略合作,期望的效果自然是希望1+1能夠大於2,尤其對於星巴克來說,它之前的財報業績已經顯示它的營收增長放緩,藉助電商巨頭的平臺能否刺激到它的業務增長也很關鍵。在外界看來,星巴克與阿里的合作,目前透露出來的資訊來看似乎利好的訊息更偏多。
對於星巴克來說,與阿里的合作不僅帶來了流量也帶來了業績。除了依託餓了麼的外賣業務之外,雙方的合作涉及從智慧網點、會員整合、咖啡製作到30分鐘配送整個流程深度合作。目前星巴克已經在100個城市上線了專星送,3000家門店支援外賣業務。此外,星巴克每日新增會員中有50%來自阿里。
根據星巴克公佈的2019 Q3財報顯示,第三季度星巴克營收68億美元,同比增長7.93%,淨利潤14億,同比增長64%,盈利和銷售額均超出華爾街分析師預期。其外送業務銷售額約佔總銷售額的6%,同時,星巴克在中國的活躍會員數量超過了900萬,較上季度增長了10%。
這種合作新嘗試也讓星巴克正在創造出一個第四空間,咖啡存在於線上線下的多個渠道,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它能夠滿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並且不僅僅侷限於星巴克店內這個第三空間。星巴克與阿里的合作之後,對於喜歡星巴克的使用者而言,他們可以免去排隊購買的環節,直接在線上下單就能喝到新鮮的咖啡,這種效率也獲得不少使用者認可。
對阿里巴巴而言,星巴克不僅是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的"重要客戶",同時也是新零售合作的標杆案例。雙方的合作成果,不僅驗證著阿里商業作業系統的有效性,星巴克對使用者體驗的極致追求,也錘鍊了阿里商業作業系統持續升級,共同打磨出以消費者為核心、高度產品化的行業解決方案,這將進一步提升阿里在B端服務領域的競爭力。
除了阿里跟星巴克的合作引發外界關注之外,其實像騰訊、京東、蘇寧易購等網際網路巨頭都在積極爭取與各個領域的零售代表企業展開合作。儘管目前他們在C端市場的競爭很激烈,但其實B端市場也逐漸成為另外一個重要戰場,服務更多廣大中小商家,在他們身上挖掘新的增長潛力是重點。
去年,沃爾瑪中國與騰訊共同宣佈正式結成深度戰略合作關係,雙方將充分發揮在各自產業的優勢,重點圍繞購物體驗提升、精準市場營銷、全面支付服務、強大會籍增值等多個領域開展深入的數字化和智慧化零售合作。
目前騰訊已經完成了入股永輝超市、家樂福中國、海瀾之家、步步高超市等線下零售佈局,而騰訊京東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則入股了居然之家、高鑫零售、銀泰百貨、蘇寧雲商、三江購物、新華都等。從網際網路巨頭選擇的線下零售合作方來看,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在重要繁華地段佔據流量入口,是消費者線下高頻購物的場所,這種資源入口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是很看重的資源。
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說,他們的較量已經不僅僅侷限在線上,線下使用者流量搶奪同樣很重要,這也是為何在重要的購物節促銷像618、雙11這樣的購物大戰中,線下的各種優惠也是緊跟潮流,營造出一種線上線下雙入口搶奪的戰爭。
對於巨頭來說,藉助各自的技術、流量、資源等實現新零售上的升級,未來他們在B端市場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只是B端的金礦真的那麼容易被瓜分嗎?
2018年算是網際網路企業的變革之年,除BAT之外,其它網際網路巨頭小米、美團、滴滴、ofo、58集團等網際網路企業紛紛完成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巨頭們這一動作也意味著他們在B端市場正式發力,隨著2C紅利的逐漸消退,更為廣闊的2B市場儼然成了網際網路企業們追逐的目標。
去年9月30日,騰訊率先宣佈對企業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將原有的七大事業群將壓減至六個,包括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300043,股吧)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和微信事業群(WXG),以及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而原有的另外三個事業群將不復存在,旗下業務也都各有歸宿。
去年12月18日,百度發出由李彥巨集署名的架構調整信,宣佈技術體系架構整合。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智慧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慧雲事業群組(ACG),由尹世明負責,直接向張亞勤彙報。這意味著,百度也和AT一樣,將雲端計算服務上升到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2018年11月份,阿里巴巴進行組織升級。升級之後,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在阿里巴巴2019年全球投資者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勇表示,面向企業的服務(to Business,以下稱to B服務)與面向消費者的服務一起,(to Consumer,以下稱to C服務)已經成為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增長的兩大引擎。
為何巨頭會對於B端市場這麼重視?以新零售為主要起點的B端時代開啟,網際網路巨頭們不僅僅只是喊喊口號,而是開始資本運作、親身實驗的方式深度參與到了B端市場當中。根據阿里、騰訊、京東的幾個業務部門來看,它們都有單獨設立B端市場上的業務組,這說明在C端市場增長漸漸達到飽和的前提下,B端市場成為它們的挖掘業務增長的新藍海。
為了搶奪更多B端市場的份額,網際網路巨頭在技術、業務佈局、資源上的競爭很激烈,他們都想要成為B端市場的霸主獲得更多話語權,這也不難理解為何他們會跟越來越多的企業展開合作。只是對於巨頭們來說,這場競爭不亞於C端市場競爭,要想獲得更多市場還是很不容易。
在美股研究社看來,技術和場景才是B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以阿里、騰訊、京東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開始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不斷加大線下場景的搭建,試圖通過場景的豐富化來實現商品與使用者的無縫對接。隨著巨頭們在B端市場的競爭越發激烈,可以預計到的是巨頭們的廝殺會更激烈,到底誰能在B端領域獲得更多市場,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