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體系內,拼多多就是一個超級大“BUG”。
一邊,任何自媒體搞出什麼有償拉新、分享增粉之類的線上活動,分分鐘等來騰訊一個“封殺”。而另一邊,拼多多任何頁面都可以通過分享拉新,甚至不斷地傳送垃圾資訊騷擾使用者。
這都被騰訊視而不見。
而且,據說2018年能隨時走入馬化騰辦公室的人,不是騰訊高管,而是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
因此,有人講,拼多多是騰訊的“親兒子”。
但是,最新訊息,騰訊變臉了。
1
根據企查查資料顯示,10月11日,原來作為騰訊入股代表的林芝騰訊科技有限公司,從拼多多海外上市主體公司上海尋夢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方,杭州埃米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悄然消失。
這被看作是騰訊放棄拼多多這個親兒子的開始。
其實,騰訊力主投入巨資和大量資源進軍拼多多,是當時的騰訊發展思路的產物。
據說,那時候他一連開了一個月會,管理團隊吵作一團。
最終高管和專家達成一致,提出了以投資作為騰訊發展引擎的思路。
當時就此展開過一次投票,而兩個得票最高的騰訊核心能力也逐漸浮出水面:一個叫作資本,一個叫作流量。
也就是從這開始,才有了所謂的騰訊核心戰略: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之後,當時力主投票給投資的COO劉熾平與後來加入的首席戰略官James,這對出自高盛的好CP,徹底帶領騰訊開啟了瘋狂的買買買戰略。
毫不誇張的說,江湖人所謂的“騰訊大投行”,在2011年悄然開張。
之後, 在劉熾平和James主導下,騰訊的投資戰略非常清晰。
“把重複的、不盈利的、前景不好的、不擅長的統統砍掉,交給戰略投資的垂直巨頭去運營”。
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騰訊會不遺餘力扶持拼多多。
當然,這也跟騰訊本身對於電商的感覺不對有關係。
之前,騰訊也戰略持股京東。但2014年京東股價發生波動,正值劉強東赴美學習。當時有人在騰訊高管會議上表示,機會來了,應該大力扶持騰訊商城重下業績,哪怕擠掉京東也好。
馬化騰還真聽進去了。
但無奈“不是敵軍太厲害,而是友軍不給力”。
最後到年底,騰訊商城折騰半天連京東三分之一的銷量都沒達到。
於是,馬化騰徹底死了自己搞電商的心情,轉而利用戰略投資這個指揮棒,挑選合適的獨角獸出馬,跟阿里競爭。
而阿里的馬雲也不甘示弱,從來往到釘釘,他建立團隊在社交軟體上發力,力圖開闢新戰場。
這就是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有名的“雙馬爭槽”。
而搭上社交電商風口的拼多多,快速發展之後,被騰訊看重,成為挑戰阿里電商霸權的有力武器。
這點還挺好。
不管別人說啥,拼多多以一個蠻不講理的形象切入市場,徹底撕去了很多假裝活得很好的人的遮羞布,用簡單直接地價格戰病毒式擴張。
估計馬化騰2018年睡覺都會笑醒。
2
2018年7月28日,拼多多正式登入納斯達克。
一年來,拼多多其實幹得還不錯。
最新財報資料顯示,GMV(過去12個月)同比增長171%,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9%,Non-GAAP營業虧損同比略有擴大,Non-GAAP淨虧損同比縮窄39%。
這就意味著,拼多多已經臨近盈虧平衡點。而一年多地發展,其實已經在中國徹底形成了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強並舉地電商格局,蘇寧易購已被擠到了邊上。
就在這樣形式一片大好地局面下,馬化騰突然選擇抽身而走,而且輕飄飄“不帶走一片雲彩”。
讓很多投資界地“老炮”想不通。
可如果看美國股市地風向來分析,再加上騰訊負責投資兩位好基友來自國際大投行地背景,你就不難從戰略層面理解,為何是現在騰訊執意要退出。
這波風潮是從WeWork被迫收回IPO申請書開始的。
由於450億美金的高估值,徹底把投資人都嚇著了,再加上創始人的不靠譜和對盈利預期的無法估量,造成這家獨角獸巨頭,還沒走到公開IPO,剛完成模擬路演和回覆完美國證監會的問題,就不得不接受沉重的現實。
尤其是2018年,為了吸引孫正義的關注,在諾伊曼的指揮下,WeWork上演了一場狂飆突進的拓展行動。但是,這都建立在花大價錢租賃場地再以低價出租的基礎上。
這就變成了所謂的越開展業務越虧錢。這讓WeWork那個美好的前景就像“水中月”、“鏡中花”。
這成了壓垮WeWork的最後一根稻草。
加上之前那個大型獨角獸Uber的股價腰斬、第一個團購網站Groupon現在已經淪落到要尋找整體收購的地步。
從這些不掙錢的獨角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可以看出,當下日益冷靜的資本市場中,講故事已經沒有了市場。
好公司好專案應該是幹出來的,而不是講故事吹出來的,這是共識。
今天,美國投資機構和公開市場投資人更加看重盈利能力和盈利時間表,對於所謂的商業模式“故事”沒有太多興趣。
實際上,今年新上市的科技公司普遍出現股價大跌,主要原因也是遲遲無法脫離虧損。
從這點看,越來越把自己包裝得像一個投行得騰訊,當然不會不遵從市場的意志。在拼多多還股價處於高位得時候清盤,這是一個戰略投資人+財務投資人做出的必然選擇。
3
如果從騰訊本身來看,其實撤股拼多多從2018年年底就有了跡象。
劉熾平在2018年初的騰訊投資年會上曾透露,2017年騰訊投資金額已過千億,所投資的這些企業新增的價值已超過騰訊本身的市值。
也就是說,騰訊投出的超過50家獨角獸企業增加的估值加在一起,超過了5000億美元。
想想很可怕。因為,上一個投資企業的價值超過自身的市值的網際網路大佬,是雅虎。
因此,騰訊的戰略亟待轉型。
想想最後賣掉持有阿里股票仍能在破產後給股東分紅的雅虎,估計馬化騰應該睡不好覺。
一個清晰的屬於騰訊的未來,用錢真的不一定能買到。
這個大問題,馬化騰肯定是看到了,也有了去年十月之後騰訊的戰略轉型。
那段時間,在大會小會上,馬化騰表示,騰訊的未來將落在“產業網際網路”上。
而在去年十一之前,沒有釋出會也沒有儀式,靜悄悄間騰訊的戰略發聲了轉型。用馬化騰的原話,那就是:
“騰訊不是在ToC(消費者)或ToB(企業)的傳統思維裡勾勒未來,而是在企業、產業和經濟運轉越來越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C端越來越深刻改變甚至主導B端的趨勢下,重新想象著C端與B端的更大連線,是要以更新更大的連線形成更新更大的業務生態。”
這句話用通俗意思表示,就是不管是投資獲得的,還是自己技術積累的,總之在C端騰訊佔有資訊優勢和市場優勢。因此,騰訊將利用自己在C端的優勢,以及技術、資金等手段,為B端企業開拓自身的業務提供強力支援。
也就是馬化騰所說的,“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線生態”。
這意味騰訊的投資將更加聚焦,也把之前漫天飛舞的支票,變成了一個一個的市場拓展計劃書。
從這樣的戰略轉型可以看出,拼多多現在在騰訊轉向TO B的產業鏈和戰略中,其實沒有位置。
相反,京東的劉哥很聰明,去年就把京東金融轉型建立了京東數科,開始探索TO B的市場操作和技術準備。
也許,我們還會看到騰訊退出很多簡單TO C的專案,就如撤資拼多多一樣。
因為,在騰訊準備連結整個產業網際網路的戰略面前,凡是不能提供助力的,都會被淘汰。
這個是真理。
而馬化騰這一次再造一個新騰訊的決心很大,與以往發展模式的切割力度也很大。
向死而生,如是而已。
但願,這會開啟另一段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