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在中國網際網路界,巨頭無一能倖免於被噴。百度因為醫藥,騰訊因為遊戲,這次輪到了阿里。

近期,關於阿里前景的討論驟然升溫。時隔一年多,騰訊市值重新反超阿里,拼多多黃崢的股權市價超過馬雲,引來多家自媒體集體唱衰阿里。甚至有人說:“阿里已經被騰訊逼到了懸崖邊上。”

然而,另外一個視角下的阿里,卻又是另外一派光景。6月29日,杭州市釋出《2020杭州獨角獸榜單》,阿里旗下阿里雲、菜鳥網路、釘釘、考拉海購、口碑、螞蟻集團、淘票票,以及阿里投資的大搜車、數夢工場、網易雲音樂等悉數上榜。

這些還只是阿里在杭州這一座城市的業務佈局。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阿里有“憋大招”的傳統,堪稱“打臉專業戶”。馬雲說過,阿里制定戰略從來都看10年後,從螞蟻到阿里雲到菜鳥再到釘釘,阿里的每次戰略佈局、業務創新都在蟄伏中潛行,對手們一開始“看不見”,而後“看不起”,再後來“看不懂”,最後總是“來不及”。

“過往的事例表明,低估阿里是危險的,競爭對手們此前已經多次付出慘痛代價。阿里“基建狂魔”的DNA決定了它擅打持久戰的性格。”

阿里雲往事:那一年,馬雲身家約為李彥巨集1/2、馬化騰1/3

李彥巨集說:“雲端計算不客氣一點講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基於雲端計算的網際網路應用出來,但想用雲端計算方式多賺點錢會比較累。”

馬化騰說:“可能過幾百年、一千年後,到阿凡達那種(階段)確實有可能,現在做雲端計算還是顯得過早。”

馬雲卻語出驚人:“如果我們不做雲端計算,將來會死掉。”滿座譁然,笑他譁眾取寵者居多。李彥巨集、馬化騰都是精英碼農出身,馬雲是個草根文科男,連程式碼都不會寫,他的話很難令人信服。

當時很少有人留意到,早在兩年前的2008年,阿里巴巴就在這個文科男的主導下,確定了“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戰略,決定自主研發大規模分散式計算作業系統“飛天”。2009年9月,阿里雲成立。2011年,阿里雲開始大規模對外提供雲端計算服務,比騰訊早2年,比百度早4年。

2010年的阿里在BAT中處於什麼地位?在那年初發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馬化騰排名第7,李彥巨集排名第14,馬雲排名第44,馬雲身家約為李彥巨集的1/2、馬化騰的1/3。阿里巴巴在港股的市值不到騰訊的1/2。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騰訊和百度對馬雲的陽謀不予理會,在雲端計算業務上“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貽誤了戰機,差點“來不及”。10年後的今天,國內雲基礎設施支出份額,阿里雲已是騰訊雲的3倍多,是百度雲的4倍多。阿里雲的估值約等於百度市值的2倍。

在阿里內部,從來不缺阿里雲這樣“無中生有”、低調潛行的基礎設施創新業務。菜鳥網路2013年成立時,四通一達+順豐的快遞行業格局已經成型,外界不知道馬雲到底想幹嘛。

短短7年時間裡,菜鳥網路有條不紊地推進對全行業的數字化改造,菜鳥裹裹使用者量突破2億,菜鳥國際已成為全球四大跨境包裹網路之一。菜鳥網路的原始資本只有50億元,根據復星國際股權交易披露的資訊推算,其最新估值已達200億美元,升值了將近30倍。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用‘基建狂魔’定義阿里再合適不過,進軍基礎設施性業務,阿里幾乎還沒有失手過。“

釘釘新事:“許三多”臥薪嚐膽,對手大意失荊州劇透“王炸”

最新的故事主角是釘釘,那個對1.3億學生賣萌、“線上求饒”的釘釘。

疫情發生後,移動辦公產品成為中國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標配,小白紛紛入局,“老鳥”加大投入(京東-ME、網易-馬上辦、位元組跳動-飛書、美團-大象、百度-如流、拼多多-Knock),這條賽道的開闢者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不少後發產品都“長得像釘釘”。

賽道變得擁擠,群雄逐鹿中原,但釘釘的領先優勢卻在擴大。5月17日,釘釘宣佈:“截至3月31日,使用者數突破3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500萬。”從2月開始,釘釘連續4個月佔據中國移動客戶端增長榜榜首的寶座。

細心的人發現:這2.5億使用者是微信使用者,服務工具是企業微信。企業微信沒有公佈獨立資料,根據第三方監測資料顯示,其當前的活躍使用者數約為釘釘的1/7。

企業為何不直接通過微信服務這2.5億微信使用者,而要在企業微信繞一道呢?除了身份認證、群人數限制等因素外,主因是微信打擊商業營銷,把商家引到了企業微信。如果微信放開營銷,有多少人願意多此一舉?這要打個問號。

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企業微信充當了微信的分流池,可以說兩者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也可以說企業微信不像個獨立產品。 企業微信正在重走騰訊旗下騰訊新聞、天天快報和微視走過的老路:“外戰導流找微信”。

2013年,微信如日中天,阿里在移動化轉型中陷入焦慮,危機逼促下主動出擊,成立網路通訊事業部,推出即時通訊APP“來往”。馬雲親自站臺,投入重金,但團隊很快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靠做一個“更好的微信”,永遠都不可能打敗微信。眼看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卻“東方不亮西方亮”。

2014年,來往團隊內部裂變出一個小團隊,悄然進駐“阿里聖地”湖畔花園,重新定位,啟動二次創業。這一次,他們躬身回到阿里最懂的中小企業中間,潛心打造一款移動辦公產品。用阿里CEO逍遙子的話說:“我們原本想生一隻雞,沒想到孵出一隻鴨。”

這個團隊集體看《士兵突擊》,把王寶強飾演的許三多視為精神楷模。許三多的信念是“不拋棄、不放棄”。後來,他們又集體看電影《集結號》,《集結號》講述了一個有關“活下去”和集體榮譽的故事。

他們的產品方法論像許三多一樣“傻”,可總結為兩個字:共創。共創是“客戶第一”這句阿里鐵律的極致實踐,碼農們徹底摒棄“想當然”,每天跟客戶泡在一起,同吃同玩同工作,找真實痛點,挖潛在需求。一些碼農在客戶那裡泡久了以後,甚至可以隨時頂崗應急。用這套方法論研發出來的產品,從中小企業中來,又回到中小企業中去,貼地飛行,具有強大的自生長能力。

2015年1月16日,釘釘釋出1.0版,此後以每兩三週一次的頻率快速迭代,逐步開啟邊界,把“移動辦公”的定位擴充套件成為“企業組織數字化”,定義了一個新的產品品類。

到2016年4月,釘釘已迭代至2.8版本,現有的基本功能彼時已基本全有了。至此,在目送釘釘誕生髮展5個季度後,微信終於坐不住了,釋出了企業微信1.0版。

張小龍起初似乎並不看好這條賽道,並未投入足夠資源,團隊人員偏少,產品迭代也慢。在外界看來,騰訊此時推出企業微信,就像當年推出騰訊微博PK新浪微博,只是個形式大於內容的防守動作。

2017年12月,釘釘宣佈使用者數突破1億,此時,企業微信面世已近2年,依舊不溫不火,1億是個心理臨界點,微信開始重視釘釘帶來的威脅,三個月後的2018年3月,微信使出大殺招:實現企業微信與微信訊息互通,希望通過非對稱優勢終結戰局。

2018年5月,爆款文章《騰訊沒有夢想》刷屏數日,文章第一句話:“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從2018年10月開始,馬化騰的注意力發生了轉移,他在各種場合頻繁談論產業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上半場已經接近尾聲,下半場的序幕正在拉開。伴隨數字化程序,移動網際網路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向下半場的產業網際網路方向發展。”“沒有產業網際網路支撐的消費網際網路,只會是一個空中樓閣。騰訊將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

而阿里蟄伏多年開闢的賽道已穿出迷霧、橫亙在前。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拿到了微信這張頭等艙船票的騰訊猛然發現:阿里雲已一騎絕塵,而釘釘的使用者數正在奔2億而去。企業微信加快追趕步伐,卻落後釘釘越來越遠,在打通微信訊息之後,又提前打出“王炸”:用微信朋友圈增援企業微信。商家可以通過企業微信,直接傳送營銷訊息穿透到消費者的微信朋友圈。

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這是犧牲微信的使用者體驗為企業微信輸血,同時放棄了微信朋友圈的潛在廣告收益,是傳送條數受限的微商。馬化騰志在必得的產業網際網路,在企業微信身上再次成為to C的流量‘引水工程’。“

釘釘無C端流量可引,專注於to B,使用者留存率反而大幅高於所有對手,體現出了基於to B的差異化高粘性。這種差異來自阿里的DNA傳承,釘釘長成了阿里最熟悉的模樣——基礎設施。

作為基礎設施,重要的不是釘釘這個APP,而是APP背後的底層能力。釘釘開放了這套能力,推出了“專屬釘釘”,任何機構都可以基於釘釘架構,打造專屬於自己的APP,於是,釘釘成了一家可無限複製裂變的“APP工廠”。只要客戶需要,釘釘可以不要logo、不要名分,它可以“無我”。

、中投、立白、百麗、東方希望、越秀地產、順德農商銀行……這些頭部企業都已擁有自己的專屬釘釘,這些APP長相各異,各自命名,但體內都流淌著釘釘的血液。看不見的釘釘,背後是同樣看不見的阿里雲,“大隱隱於市”。

阿里雲有300萬客戶,釘釘上有1500萬企業組織,阿里雲×釘釘,正在聚合資源和能力,發生系統性的化學反應。在對標釘釘的過程中,騰訊再次暴露出“煙囪林立”的體制性缺陷,企業微信、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件、小程式、服務號、公眾號……企業微信屬於微信事業群,騰訊會議屬於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騰訊沒有夢想》一文兩年前指出的問題依舊:“因為部門牆和資料牆的存在,騰訊做了非常多反覆造輪子的事情,無法把技術架構抽象得更好來提升協同效應,也就意味著在技術上無法做深入。”

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C端流量的疊加可以掩蓋“煙囪林立”的強制約。但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企業組織的數字化程序必然基於統一平臺,不可能在多個APP之間來回切換。大舉進軍視訊號的微信已然在to C賽道上超載,騰訊需要儘快找到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船票。

阿里之外:還蟄伏著另一個阿里,釘釘估值多少?

在這波唱衰阿里的輿論中,自媒體最容易捕捉的一個點是,騰訊入股15%-20%的“三小巨”——京東、美團和拼多多,正在不同的業務方向上,對阿里形成“圍剿”。目前,三小巨的市值總和接近3000億美元。

輿論就像牆頭草,當初人們批評“騰訊沒有夢想”時,“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人”恰恰被作為騰訊的“罪狀”。

行業觀察人士認為,“劉強東、王興和黃崢都牢牢掌握對企業的控制權,它們都有各自的鴻鵠之志和戰略規劃,並不會聽命於騰訊,不太可能形成協同效應為騰訊全力而戰。”

就投資財技而言,阿里表現不如騰訊,但阿里走的是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多年來奉行“履帶戰略”,強調新舊業務之間的互相支援補給、生態協同和前瞻性佈局。事實上,阿里之外,還蟄伏著另一個阿里。

阿里旗下未上市獨角獸們眾多:螞蟻集團估值1500億美元,阿里雲估值770億美元(只計資料中心、公有云等IaaS業務),阿里本地生活服務300億美元,菜鳥網路估值200億美元……

釘釘估值多少?至今是個謎。對比美國市場上的同類產品,CRM工具Salesforce市值1650億美元,hr管理軟體Workday市值440億美元,協同辦公產品Atlassian市值440億美元,視訊會議軟體Zoom市值440億美元,企業通訊產品Slack市值180億美元……在美股市場,市值300億美元以上,且市銷率(P/S Ratio)10倍以上的公司佔比不到1/10,領銜的恰恰就是上述產業網際網路公司,其背後的原動力,是奔湧向前的企業數字化浪潮。

哪怕經歷了疫情的洗禮,仍然只有極少數中中國人知曉這些百億市值公司的存在,這說明中中中國產業網際網路仍處萌芽期,恰恰也說明了這條賽道前景廣闊。這場曠日持久的疫情已經讓中國的企業、學校和政府習慣、依賴並享受線上化生存,移動辦公、企業服務市場保持快速增長,釘釘的使用者數已經約等於美國的人口總數,且兼具以上美股公司的所有功能,假以時日,它的真實估值會是多少?有待市場用真金白銀作出解答。

最新評論
  • 1 #

    事實上很多人會吐槽阿里巴巴是個電商平臺。的確。阿里巴巴這些年的營收大頭還是在電商業務衍生的廣告跟佣金收入上面。但是很多人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阿里巴巴在不斷地改變。因為有著想做百年公司的願景。所以阿里巴巴對科技的投入越來越多。2000億投入阿里雲新基建。螞蟻金服改名螞蟻科技集團。並開始進入資料庫市場。再加上對於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晶片等業務的拓展。它已經在朝著中國企業無法企及的高度上走。依我看。媲美甚至超過美國四大巨頭只是時間問題。。

  • 2 #

    阿里越來越中國,企鵝越來越華爾街

  • 3 #

    菜鳥網路的原始資本只有50億元,根據復星國際股權交易披露的資訊推算,其最新估值已達200億美元,升值了將近30倍。這個怎麼計算的,搞不懂,是不是槓桿原理

  • 4 #

    現在阿里最重要的護城河網購遭到拼多多和京東的夾擊,以及新的玩家抖音快手的直播帶貨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小的影響,阿里其他的產品大多是圍繞電商這個基本盤執行的。比如支付寶的支付,菜鳥的快遞,阿里雲的商家都受到電商不小的影響。一旦電商業務微縮,對手想要複製這些配套產品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

  • 5 #

    阿里啥時候引爆晶片產業鏈

  • 6 #

    一切都是浮雲,馬雲最終也會走向實體,但實體的定義不同,比如水電機械等等。不信大家等著瞧

  • 7 #

    相比於阿里,騰訊的市值是高估的,市盈率高出近一倍!其他大部分網際網路公司就更高的離譜了,市盈率普遍超過100,泡沫太重!

  • 8 #

    從西湖大學到達研這才是阿里有別於騰訊本質

  • 9 #

    2010年的那場峰會,我看到了百度騰訊的固步自封,思維僵化。做網際網路的人要敢想,要天馬行空才能有更多的點子。騰訊做企業是為了賺錢而賺錢,阿里是為了做企業而做企業。

  • 10 #

    很多人是人云亦云,從各方面看騰訊是肯定搞不過阿里的,不是市值短暫超越下就行的,看一個公司要看其結構,看其未來,騰訊的投資基本都是沒有主導權的財務投資,所以未來不看好,也幹不過阿里!

  • 11 #

    基於阿里雲和5G的普及,阿里還能顛覆很多傳統行業,目前阿里已在參與雄安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CIM的到來,傳統建築業也將大改變

  • 12 #

    阿里最終目的是把每個人給資料化!而騰訊則是準備做網際網路上都水電氣!

  • 13 #

    阿里投入晶片研發生產的分會,都不是立竿見影的東西,沒有話題性,所以自媒體都說眼前不需要思考的東西抨擊它。

  • 14 #

    菜鳥網路的原始資本只有50億元,根據復星國際股權交易披露的資訊推算,其最新估值已達200億美元,升值了將近30倍。計算式怎麼列

  • 15 #

    馬雲的阿里改變了生活,騰訊有嗎?

  • 16 #

    我們公司是騰訊投資的,都在用釘釘辦公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上半年阿里“蔣凡”,下半年騰訊“老乾媽”蒼天饒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