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中國生產能力,還是中國市場,都是特斯拉發展的重要一環。而僅僅只用了8個月時間,從建設到投產,相比需要花兩到三倍時間建設的同等產能工廠,特斯拉在中國駛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近日,YouTube 上的一段無人機拍攝的視訊顯示,一輛黑色 Model 3 出現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附近的新測試跑道上。另外一段視訊顯示,Model 3 的部分車體正沿著生產線輸送。上海工廠即將投產的訊息旋即流傳開來。
與此同時,供應商方面似乎也已準備就緒。LG 化學9月已在南京工廠開始生產 Model 3 所用的 21700 電池。特斯拉長期玻璃供應商聖戈班已在臨港工業區建立了一家玻璃廠,為 Model 3 生產前後擋風玻璃和玻璃車頂。
儘管特斯拉至今尚未官宣上海工廠正式投產的時間,但越來越多的跡象正在顯示,預計從這個月開始,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將以每週至少生產1000臺Model 3的速度開始運轉。
而這一投資20億美元命名為“無畏”的中國超級工廠,不僅是特斯拉在海外的首個製造工廠專案,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外商獨資的汽車製造專案。當然,更重要的是,它的順利投產,還意味著特斯拉今年在全球範圍內,終於有底氣實現超過50萬輛汽車的生產目標。
此前,特斯拉曾公佈今年第三季度銷量,共交付9.7萬輛電動汽車,創下單季交付新高,但仍然低於馬斯克此前定下的10萬輛目標。特斯拉今年計劃產年超過50萬輛,交付36萬輛到40萬輛,目前距離下限還有10.48萬輛。上海工廠若能順利投產,第四季度將有望推動特斯拉衝刺季度交付10萬輛里程碑。而Model3作為走量戰略車型,也是特斯拉走出虧損的關鍵。
不過,馬斯克曾保守預估,工廠全面生產後,今年底之前或許也只能實現每週1000臺,預測要到2020年一、二季度才能實現有意義的產量增長,實現周產2000臺的效率。因為在訂單量、工人表現、供應商等等環節都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隨著產能的逐漸爬升,Model 3勢必會在中國市場更受歡迎,也能為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帶來更多的可能。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國的銷售增長已經接近翻番。目前,中國早已成為特斯拉最大的海外銷售市場。官方資料顯示,特斯拉2019年上半年在中國地區的營收為14.69億美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10.36億元,增長41.80%。
而特斯拉的中國產化顯然會把這個趨勢推向頂峰,因為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可以買到更加實惠且產品力更好的純電動車。儘管此前,特斯拉官方已經公佈了中國產特斯拉Model 3 標準續航升級版的售價,為32.8萬元,但中國產特斯拉Model 3不會只有一款車型,配置選擇將會更豐富。
根據預期,未來Model 3長續航版本的銷售價格大致為35.8萬元,基本等同於北美同等級產品4.8萬美元的銷售定價。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的製造成本不會高於美國,其次金融機構的支援力度也不會低於美國。
因此,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中國產Model3售價至少比從美國進口的Model3便宜5萬元左右,馬斯克自己也宣稱,中國產特斯拉的價格將會比進口車型便宜1/3左右。價效比無疑成為了中國產Model 3最大的殺手鐗。
更何況,你還能從中收穫當前世界上最好的純電動出行體驗。在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這個級別的電動車駕駛體驗中,基本沒有能超過特斯拉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Model 3頂配版百公里加速 3.2 秒,配備賽道模式,其強大的電控系統+NCA三元電池,能實現超過600KM續航,48萬公里下來,電池衰減不到5%。再加上頂級的輔助駕駛和智慧互動體驗,售價卻比能夠提供相同體驗的汽車產品便宜了至少一半。從來沒有人想過一輛汽車可以同時擁有頂級的效能、頂級的智慧,還能實現適中的價格。
此外,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知識點,是 Model 3 同時獲得了 NHTSA 和歐洲 NCAP,以及美國 IIHS 的最高安全評定。Model 3 由此成為了第一款碰撞安全測試大滿貫的新能源汽車,同時也是同價位豪華轎車裡面唯一獲得大滿貫的車型。
中國產的成本優勢、同級最強的效能、出色的安全成績、獨一無二的智慧體驗,Model 3 能否在中國市場封神,似乎只差上海工廠的量產速度與國內最終定價的決心。面對這樣的對手,我們的自主新能源汽車廠商是拼技術,還是打價格戰?特斯拉恐怕都不懼怕。
而在上海工廠實現大規模量產後,特斯拉還將推出下一款產品——Model Y。從目前特斯拉官網的資訊來看,進口Model Y上市的時間最快也要在2021年,中國產Model Y最早的上市時間,則預計會在明年初。
到了那個時候,正值國家補貼完全退出之時,國內車企將與外來“洪水猛獸”直面平等競爭,市場真正進入到比拼品牌力和產品力的階段。為中國市場而生,更加貼合國人購車“興趣”,產品力等同於Model 3的SUV車型橫空出世,恐怕又將掀起一波瘋狂收割韭菜的“景觀”。
如此,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淘汰賽註定變得更加激烈,但特斯拉中國產帶來的“鯰魚效應”,勢必也將促使自主品牌的不斷髮展,從而在這場無煙戰場中倒逼出一批真正有實力、有話語權的新能源車企。然而拋開這些“冠冕堂皇”的觀點,你會選擇中國產特斯拉,還是自主新能源汽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