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週期長投入大,更重要的是尋找平衡
王惟林表示,一顆通用CPU從微架構設計到最終釋出量產,是一個時間、人力、物力各方面投入巨大的過程。在整個晶片的研發歷程之中,微架構的設計開發佔據著巨大的比重。這項工作的實施既要考慮到未來的產品方向、技術趨勢以及工藝的變化演進等因素,還要結合對功能、效能、頻率、功耗等方面的預期進行綜合的考慮,在這些需求中間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比如說,在某些單項引數方面,我們已經可以做到比現有數值好很多。但是考慮到最終客戶的需求、產品的穩定性、應用場景的功耗控制等,通常都會做一些取捨。”
中國產處理器研發歷程
中國產處理器研發歷程
微架構確定之後會進入到具體的設計階段,在這一階段,一方面要根據目標市場,進行更詳細、更密集的效能、頻率、功耗等方面不斷驗證、優化,另一方面基於未來IO的標準、規格,進行晶片組功能的設計研發,特別是IP的研發測試也極為消耗時間和精力。“整個產品設計階段,需要經歷數次RTL程式碼、時序等方面的優化,以及從電路級、到模組級、晶片級,乃至系統級的驗證測試,而這些還不包括晶片流片之後的功能、效能、適配、良率等方面的更進一步測試和優化工作,”王惟林在說起這些需要日復一日重複的設計環節時語氣凝重,依然有重重的責任感。
此外,CPU的設計研發工作中,設計方法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每一代工藝對應的設計實現的方法在不斷演進,高效能的CPU的設計方法也需要不斷提升,這樣才能夠基於目標工藝,讓最終的產品在頻率和功耗等方面達到最優。
至於使用者最關注的主頻提升,王惟林表示,從上一代產品的2.0GHz提升到KX-6000/KH-30000系列處理器的3.0GHz,除了對流水線的優化,物理實現的優化,設計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
“處理器頻率和設計規模不斷提升,高速和高密,高功耗會使系統內的環境更加惡劣電磁環境的干擾和系統內部的相互竄擾,嚴重地威脅著處理器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最典型的就比如PI(電源完整性)、SI(訊號完整性)在3.0GHz下的抖動和損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團隊在後端、微架構、電路、邏輯設計等方面都進行了特別的處理,並開發了新的功能,比如頻率根據電學抖動自適應等。”
正視差距,上緊發條,全力追趕肯定成績也要正視差距,談及未來發展,王惟林信心滿滿
“與國際廠商相比,我們在研發投入、人力資源方面都遠遠不足,但依舊要保持正常的研發週期,團隊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就更加顯著,唯有給自己擰緊“發條”,加班加點自然也就變得稀鬆平常,再然後也成了一種習慣,“王惟林說。
-
1 #
-
2 #
要是能達到酷睿3,4代i5的效能就值得買了
-
3 #
至少在軍用領域足夠替代進口
-
4 #
科學家們,為你們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你們太偉大了
國家必須支援中國產處理器的產業化和實用,要給政策,國家機關、國有企業要指令使用,國家安全這個理由足夠應對世貿組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