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現刷臉支付是在2018年底,自動售貨機上似乎還不多。北京各處公園售貨機還是手機支付,很方便,超市、便利店收銀臺也是預設手機支付。全世界範圍看,都算是相當先進的支付方式。誰能想到我第一次刷臉支付,居然在中國西部省份的山中景區。
在深山景區,遊客手機可能沒電,或者沒訊號,只要有人臉識別機器,走到哪裡,都能自助服務。這種需求很強烈,遊客付費的意願很高。只需定期投放商品,山上無需駐守,也不分上下班時間,只要是通電的地方,服務就能延伸。
這麼先進的自動售貨機擺在山裡,能賺到錢嗎?我觀察一會兒,機器成本固定,而購物者絡繹不絕,看起來賺錢並不難。
這樣的景區,中國大概有幾千個。過去景區的山頂都有小攤販,他們高價賣水賣吃(當然,沒什麼錯)。現在呢?居然面臨電子時代的革命。背後是效率的提高。不需要人成天待在山上,重複簡單的“收錢遞貨”的勞動。遊客想買東西,自己花錢,不用看人臉色,也無須被加價,體驗比以前好得多。
自動售貨機和刷臉支付普及,讓許多原本沒法實現的交易,成為可能。除了景區,還有許多無人的公路,偏僻的鄉村。這是一個人口以億計的巨大市場。貨物像潺潺細水,滲入中國社會每個角落,讓每個人出門都覺得舒適方便,生活美好。
最近二十年,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還改變什麼?最近我看到一條視訊,講中國近20年數字經濟下的“時間減史”。
乘坐火車,從現場排隊買票到手機下單刷身份證進站,節約時間至少半小時;水電生活繳費,過去要到營業廳排隊花上大半天時間,現在只需幾秒鐘。最困難的公立醫院,過去排隊繳費列印單據的公立醫院,也在普及自助。找一臺機器,只需不到1分鐘,一切搞定……
過去出門打車難,現在只需提前幾分鐘下單;快遞當日到達,送餐直到家門;旅遊出行,行程安排,酒店預訂,手機上都能搞定。過去出門旅行,需要大量提前查詢,也難免兜兜轉轉,現在基本都不存在。
類似的事情在中國各文化領域,真是太多了。指數級的改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據說,由於數字經濟普及,我們生活中有200件事情,如果在傳統時代,好幾天都做不完,現在累計只花10分鐘。比如停車場的交費,過去也許要等幾分鐘,現在無感支付只需1秒時間。
感受著真實生活,觀察到細微變化,就能破除一些經濟學家的謬見。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很多人討論新常態。有人關注制度層面,主張減輕企業負擔;也有說無需過分擔心,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就像青春期的小孩子已經成年,增速自然放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種說法:中國經濟結構和以往有很大不同,服務業比重上來了,增速放緩就是自然現象。持此觀點的人,有花旗銀行(中國)的首席經濟學家,現在擔任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的沈明高。作為大牌機構首席,沈明高的觀點流傳頗廣。
沈明高說,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分兩類,一類是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快變數,一類是以服務業為代表的慢變數。服務業佔比增多,將帶動中國經濟走向慢增長常態。
中國經濟是否出現這樣的轉型,這暫且不論。我們只說說,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向,為什麼增長就會放緩呢?
一般的理由是,從資本投入產出看,服務業產出效率要低於製造業。製造業的特點是,只要資本投入,生產線一上去,產能從0放到無限大。製造業範圍廣泛,效率和產量提升的空間非常大。製造業對人力有很大需求,只要持續捲入人口,不斷生產商品,就會出現財富爆炸。
這些說法基本正確。但是一說到服務業,這套理論就出了問題。他們認為,服務業是一對一服務,高度依賴人的勞動。人的勞動很低效,每天要吃要睡,攝入能量基本恆定,產出服務差不多。人不是機器,物理移動慢,有七情六慾。人服務人,再怎樣提高效率,也實在有限。
據說國際上有個通行標準,只要服務業佔比超過50%,經濟增速就會慢下來。發達國家服務業不是都佔經濟70%以上麼?和中國這樣製造業驅動的國家相比,他們增速自然就慢。等到中國完成工業化,服務業發展起來,經濟增速自然會慢下來——類似說法,可以稱作“服務業魔咒”吧。
聽起來很像那麼回事吧?可惜的是,以上全錯。我在前面其實就已經給出答案。誰說服務業佔主導,經濟就不能快速發展?數字經濟驅動下,服務業完全可以爆發式增長,甚至是指數級增長。
數字化是資訊化,大量服務業是依賴資訊執行的。資訊獲取的成本,過去可能是無窮大,現在則是無窮小,這種轉變帶來的效率提升,非常驚人的。最典型的是通訊、導航和網約車。過去沒有微信,人們也交流資訊,但頻次密度要小得多,現在則是視覺化、全天候;導航和網約車大大便利了出行,沒有它們,許多出行根本不會發生。
製造業最引以為傲的特點規模效應,體系一旦建立,生產越多產品,邊際成本越低。而服務業在數字經濟驅動下,其實有更大規模優勢。還以網約車為例,幾千人的團隊製作一款軟體,就能為幾億人精確排程,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越多人使用,資訊越豐富,效率就越高。
當然,我在這裡不是抬高服務業,腳踩製造業,而是想說明:後工業時代,服務業變得發達,經濟增速並不必然下降。相反,服務業可能是效率最高,最有活力、增長最快的的領域。大量新技術以服務業為源頭,並被用在製造業領域。過去幾年國家大談“網際網路+”,就是希望服務業帶動製造業發展。
過去幾年,數字經濟帶來的效率提升有目共睹。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卻一直沒解除。我們感受到指數級的效率提升,方方面面的改善,反映在巨集觀經濟資料,卻是微不足道的不足7%。問題出在哪裡呢?
再把問題放大些,還是那個老話題:發達國家領技術潮流之先,一切看起來進步昌明,為何時至今日,經濟增長卻如此困難?發達國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真有所謂“服務業陷阱”,或冥冥之中某種“產業陷阱”嗎?
答案是否定的。一個國家發展到高水平階段,無論製造業還是服務業佔主導,都已有足夠的資本和技術積累,經濟驅動力不成問題。哪怕農業佔主導,一項生產技術改進,某種作物產量提升,都能帶來經濟增長。
發達國家的問題不在產業和技術,而在政策。重稅收,嚴管制,高福利,這才是經濟疲軟的主要原因。公共養老帶來巨大的財政黑洞,降低人們生育的意願。幾乎所有發達國家,不引進移民的話,已無法維持正常人口增長。
很多人說,經濟發達之後,老百姓變富裕,於是不再刻苦奮鬥,這才是經濟放慢的原因吧?其實這也是想當然。沒有證據表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後,就一定鬆懈怠慢。
懶散和勤奮的差別,源頭在激勵機制。體制健康的發達國家,市場制度有效,人民在勤奮自律方面,並不會輸給窮國——全世界貧窮而懶散的國家,還見得少嗎?發達國家的人民也變懶,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市場受到了福利制度腐蝕。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人均GDP即將突破1萬美元,“中國能不能成為發達國家”的討論多了起來。我自己是樂觀派。中國成為下一個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多條件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內部基本打通,市場還在下沉。龐大的人口規模之上,建立起了富有競爭力的製造業體系。
中國科技網際網路很發達,創業氛圍很濃厚,這些都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以中國經濟的體量和活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重回兩位增長,並非不可想象。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避開發達國家落入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