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全文共2600字,完全閱讀需大約4分鐘。)

劃重點:

1、按照BIS的規定,不僅臺積電不能給華為代工晶片,三星不能,中芯國際同樣也不能。

7月16日,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召開了2020年第二財季業績釋出會。會上有兩條資訊值得注意,第一條是營收達到103.85億美元,淨利潤41億美元,相比第一季度表現平平,營收基本持平,淨利潤微幅增加3.3%。這說明臺積電顯露出發展趨緩的跡象。

第二條資訊則是,臺積電沒有在9月14日之後給華為繼續供貨的計劃,這等於確認正式斷供華為。

對華為來說,最寒冷的冬天如期而至,下一步就是如何穿越寒冬地帶,生存下去。

中芯國際難替代臺積電做備胎

那麼,沒有臺積電代工,中芯國際能否作為備胎頂上?畢竟在華為原來的計劃裡,貴為全球晶片代工第五的中芯國際,已經有被列為最重要“備胎”的跡象。早前,麒麟710A的訂單,即由華為從臺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併成功實現量產,使其最先進的14nm工藝生產線能滿負荷執行。

但北京時間5月16日,美國工業與安全域性(BIS)推出的出口管制規定,卻使中芯國際成為華為“備胎”的夢想破碎。新規定的重點和核心,是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裝置在海外設計和製造半導體。

BIS的規定,其制裁力度比“實體清單”上了一個臺階。“實體清單”僅剝離華為的美國供應鏈,即不能購買美國企業的產品,BIS規定管制的物件,則從美國企業擴大到全球企業,只要使用了美國的技術,無論比例多大,都不能給華為供貨。

按照BIS的規定,不僅臺積電不能給華為代工晶片,三星不能,中芯國際同樣也不能。

中芯國際的財報顯示,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公司向美國泛林採購了總價約6億美元的半導體裝置,用於擴大14nm工藝的生產。考慮到麒麟710A採用的正是14nm工藝,中芯國際這筆裝置採購,顯然是為麒麟710A訂單準備的“廚具”。

如此一來,中芯國際也繞不過BIS的出口管制禁令。

華為的艱難時世

華為海思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經過多年砥礪前行,其在晶片整合設計上已進入國際第一梯隊行列,和蘋果、高通等在一個賽道比拼。這本來是一個競爭優勢,現在恰恰變成應對BIS制裁時的劣勢。

從華為海思官網公佈的產品看,共有11大類、41款產品,涵蓋電視解碼、網路、手機SoC、基帶、AI、伺服器等晶片,基本撐起華為全部的產品線。

從製程工藝看,海思設計的產品,超過95%要求匹配的製程工藝在40nm到7nm。而目前最先進的純中中國產光刻機是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MEE)的SSA600/20。它加工的矽片尺寸和ASML的沒有差別,可以加工直徑200mm和300mm的矽片,技術原理同為液浸式,光源也相同,都採用波長193nm的氟化氬(ArF)鐳射。真正的差距在光刻解析度上,中中國產的解析度為90nm,ASML的TWINSCAN NXT:1980Di則可以達到38nm以下。

換句話說,給華為代工晶片,製程工藝的最低要求是中芯國際這樣的晶圓廠,如果連中芯國際都被管制高牆阻隔,那麼華為面臨的是無代工廠生產晶片的艱難局面。

其實,華為對即將到來的艱難時世已有所預期。

2020年3月31日,在2019年年度報告線上釋出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2019年是華為公司最具挑戰的一年,2020年是華為公司最艱難的一年。”徐直軍解釋,2019年5月16日美國管制政策出臺之前,華為經歷了近半年的快速增長,同時大量備貨零部件應對客戶需求,而2020年全年都處於“實體清單”管制下,儲備也快用完,因而是全面檢驗華為能否連續穩定供貨的關鍵之年。

BIS的規定無疑又提升了考驗華為的難度係數。

熬過最寒冷冬天的“柴火”

猜中結局後,華為眼下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找到熬過最寒冷冬天的“柴火”。

看起來大雪封山,無路可走,但仔細尋找,仍有小徑通幽,還可能柳暗花明。

一條路是購入日本半導體裝置和材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日本擁有不輸於美國的、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儘管在和美國的競爭中落敗,晶片產業衰落到所剩無幾,但半導體裝置和材料領域仍處於全球前列。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和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關係,加之日本企業習慣垂直髮展模式,所有的零部件都要自己製造,僅光刻機來說,絕大部分是日本企業自己製造,和ASML的萬國製造截然不同,結果就是,日本的光刻機和美國技術基本沒有什麼瓜葛。目前,尼康最先進的液浸式光刻機NSR-S635E光刻解析度在38nm以下,技術指標和ASML的TWINSCAN NXT:1980Di相同,可以滿足華為現有晶片的工藝製程要求。

尼康最先進光刻機技術指標

另一條路徑是打造純中中國產晶片生產線。此前,市場曾有傳言華為將自建晶片生產廠,走IDM模式,從無晶圓設計廠商轉變為英特爾、三星那樣的集設計和製造於一體的晶片企業。

實話實說,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晶片製造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行業,屬於銷金窟,一條7nm生產線及工藝研發投資就超過100億美元,僅憑華為一己之力,難以支撐得起。而且,晶片製造對華為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如果從0做起,讓華為在幾年時間走完英特爾、三星幾十年的路,風險不言自明。

其實,更為現實的路徑是,華為通過投資國內晶片代工廠,改進現有中中國產光刻裝置,聯合打造去美國化的晶片生產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僅以目前中中國產最先進的SSA600/20光刻機為例,通過改進工藝流程,增加掩膜數量等方法,是可以提高光刻解析度的。另有訊息稱,解析度為28nm的中中國產光刻機也即將面世,對華為來說,這也是一個好訊息。

臺積電為何離不開美國?

從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看,斷供華為,於臺積電而言,實屬情非得已,畢竟華為是臺積電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客戶,佔銷售收入的14%。臺積電第二季度業績表現平平,沒有了華為的訂單,第三季度的營收資料難免不受影響。所以,從經濟角度看,臺積電也是斷供的“受害者”。

那麼,臺積電為何不敢說“不”?原因並不複雜,臺積電也有很多被掣肘之處,它實際離不開美國。

市場客戶上,蘋果、高通、AMD、英偉達等美國企業是臺積電先進製程工藝的絕對主要買單者,在臺積電的銷售收入中佔據近60%比例(2019年報資料)。

另外,臺積電獨步行業的先進製程工藝,一直離不開ASML的先進光刻機,尤其7nm之後,EUV光刻機僅ASML能生產,而ASML是EUV光刻技術的系統整合商,往上追溯的話,EUV光刻技術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又牢牢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其中,EUV光刻機最重要的光源系統,就由美國的Cymer公司提供。

如果臺積電敢說“不”,將面臨客戶流失和EUV光刻機斷供的後果,整個企業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

說到底,臺積電斷供華為,表面是晶片市場甲乙兩方的悲歡離合,背後則是美國利用在半導體領域積攢的70餘年原創技術優勢,對全球產業鏈實施的霸凌控制。

由此也可以看出,對產業鏈的強力掌控離不開原創技術的優勢積累,而原創技術的積累又離不開時間的沉澱和持續的投入,這方面沒有彎道可以超車,也沒有技術併購的捷徑可走。

最新評論
  • 1 #

    只要華為還生產手機,我就用華為的

  • 2 #

    我們用華為。無論技術怎樣。蘋果堅決不用。即使他們晶片沒生產問題。最終中國十多億人不用。賣誰去用誰去

  • 3 #

    限制美國及美中中國產品不能使用中國的5g技術,讓臺積電也不能生產含有華為技術的5g晶片

  • 4 #

    梁孟鬆到中芯國際了,五年內中芯國際必超臺積電

  • 5 #

    華為只要不給臺積電設計晶片,臺積電三個月就得關門。

  • 6 #

    發奮圖強發展自己的光刻機!不要被卡脖子

  • 7 #

    怎麼都聽美國的話?

  • 8 #

    不要怕中芯國際股價哪麼牛肯定沒問題

  • 9 #

    華為加油,永遠支援你

  • 10 #

    逼華為不給以上企業5g授權的!大家都不要玩!!

  • 11 #

    大難來臨各自飛,中國就是一盤散沙!

  • 12 #

    我靠我賣了美國能怎麼樣哦

  • 13 #

    一週前,我跟我老婆把原來的vivo退役了,換了兩臺嶄新的華為nova7,很好用,心裡舒服。

  • 14 #

    為啥不找德國合作一起研製晶片,德國工業靠譜……

  • 15 #

    量子晶片抓緊量產,讓美國,臺積電之流無路可走

  • 16 #

    我們中中國人能不能都不買蘋果手機?同意我說的點贊 看有多少人。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馬雲真說中了?掃碼支付或被淘汰,這3種新支付方式正在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