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商務和網路零售進入增長期,傳統零售企業自2011年始就一直面臨著高成本、高競爭、低迴報、難擴張等難題,傳統零售業出現“閉店潮”。競爭環境在變化,那就必須有更適合消費者的業態去滿足。
以下為劉啟明導師從四個主題來探索中國零售行業未來的趨勢
一、電商對線下零售業的衝擊
電商對零售行業的衝擊以及未來新零售可能的方向探索
在過去的五到八年內,基於網際網路的電商對線下零售業的衝擊非常大,首先影響最大的是線下傳統百貨,對百貨的影響主要是由於百貨裡邊的商品內容跟電商的高度重疊,所以百貨店的原有優勢不再,加上高租金,百貨店的日子不好過。
其次是線下比較大型的超市。對大型超市的影響主要是目前購物半徑的縮小,所以大型超市在購物半徑上很難再進行覆蓋。再次受影響的是Shopping Mall,但相對好一些,因為Shopping Mall匯入了消費者體驗部分,比如餐飲、影院、遊樂城等。
目前中國零售受網際網路電商影響最小兩種型別:一是以新鮮食品為主的小型超市,特別是以生鮮定位的小型超市仍然保持增長。
所有資料顯示在零售行業沒有受到網際網路影響反而逆勢真正成長的只有一個業態,這個業態就是便利店。2015年的資料顯示中國便利店銷售額仍然能達到24%的增長比例,便利店新開店數量的增長比例能達到22% 。
便利店和自動販賣機是中國零售行業下一個風口。
二、電商在日本為什麼沒有發展土壤
整個便利店在全球起源的國家——日本,為什麼日本這個國家沒有像中國一樣出現淘寶天貓這樣的大型電商。日本也是一個全球過億人口的國家,國土面積比較小,人口密度非常大,為什麼電商沒有在日本出現?傳統的說法是日本的零售從供應鏈角度它比較短,沒有中間環節或者中間環節少 ,不像中國的大部分零售都是總代模式,比如中國的服裝行業,每個省有總代,省代下還有市代,還有加盟商,最終導致終端零售中的價格過高。日本基本上是企業直營,去掉了中間環節,所以終端價錢比較便宜,因此電商沒有出現。
劉老師從另外一個視角分析日本為什麼沒有出現電商,其最核心因素是日本便利店的高度普及。日本經濟發展最快的年代主要在1975年到1995年,這20年也是便利店發展增速最高速的時代, 在這個期間日本的便利店快速成長,1975年日本有2000家便利店,但是到1995年20年以後變成了46800多家便利店。所以當網際網路出現的時候,日本便利店的佈局已經完成,所以在這樣環境下,不可能出現大型電商這樣的新銳,這就是日本沒有出現電商的原因。
三、在中國應該怎麼做便利店,在什麼樣的城市佈局便利店
便利店出現的一個規律,跟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生活消費習慣、年齡結構組成有關係。總體來看便利店的高峰時期是人均GDP在 5000美元錢左右,所以日本便利店發展到後期人均GDP到10000美元左右,是便利店的一個成熟期。中國現在人均GDP已經超過8000美元(國家統計局:2016年中國人均GDP為55412元,8866美元)。
便利店在中國零售行業,目前是一個真正的一個起點!
判斷一個城市適不適合便利店,從戰略的競爭角度來看,要考慮如下幾個變數,第一個變數是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成熟度,也就是人均收入,第二個是生活方式,第三個是人口結構。
比如人口結構中國最年輕是深圳,它的平均年齡只有37歲,人口年齡結構越輕,越適合發展便利店。
另外一個城市氣候和交通佈局也是選擇是否優先開便利店的原因,氣候越溫暖便利店越容易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上海比北京更適合便利店,北京有四分之一的天氣很冷,另外北京的交通佈局馬路過寬,從馬路這邊的人看到馬路對面有個便利店,但很難過去也會制約便利店的有效佈局。
當然競爭的指數也很重要,考察一個城市便利店的競爭指數可以參考便利店與人口比例(地區人口總數÷已經開的便利店的數量),目前日本是每2000個人有一家便利店。
這是全球最成熟的業態,臺灣是每2300人有一家便利店,中國目前大城市水平就是四千多人有一家便利店。因此中國便利店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便利店全球進入中國市場的三大巨頭目前都是日本企業,第一大巨頭是我們說7-ELEVEN(711),第二個是日本的羅森LAWSON,第三個是全家Family Mart。這三家的重點佈局也是選擇上海。
四、便利店這種業態是不是適合網際網路人進行創業
網際網路的精英有沒有可能結合便利店進行創業?便利店的下一個風口,將會出現中國新零售便利店的2.0業態,也是真正O2O的成功,最好的植入就是便利店方式。因為便利店是先有線下再佈局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的便利店的2.0的方式有如下幾個融合,第一個融合是支付的融合,商品的支付匯入微信和支付寶,這是最初級網際網路的匯入。第二個是O2O線上線下的互動,比如基於連鎖便利店APP,線上選商品下單,自己取單或送貨上門。第三個層次就是機器人工智慧跟便利店的整合,便利店裡出現三分之一的自動販賣機器,掃碼選擇商品直接支付。最終幻想的便利店可能會變成由機器人在裡邊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