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十大科技(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 仿生機器人
波士頓動力公司(英語:Boston Dynamics)是一家美國的工程與機器人設計公司,此公司的著名產品包含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出資下替美國軍方開發的四足機器人:波士頓機械狗,以及DI-Guy,一套用於寫實人類模擬的現成軟體(COTS)。此公司早期曾和美國系統公司一同接受來自美國海軍航空作戰中心訓練處(NAWCTSD)的一份合約,該合約的內容是要以DI-Guy人物的互動式3D電腦模擬,取代海軍飛機彈射任務訓練影片。
Marc Raibert是該公司的Quattroporte兼專案經理,他在1992年令此公司從麻省理工學院底下獨立出來。
在2013年12月13日,波士頓動力公司被Google收購。2017年6月9日軟銀以不公開的條款收購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
2. 戰鬥機
第五代戰鬥機(Fifth-generation jet fighter)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一代戰鬥機。第五代戰鬥機在科技上與前一代最大的差異就是低可偵測性技術的全方位運用,但本來是出於ATF計劃要求,包括了四種高難度高技術的效能,即垂直起降、短距起降、低可偵測性、超音速巡航、過失速機動。目前已經開始服役的、符合原始定義的第五代戰鬥機,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生產的F-22猛禽戰鬥機及F-35閃電II戰鬥機,以及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生產的殲-20威龍戰鬥機
F-35閃電II式(英語:F-35 Lightning II)是一款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及生產的單座單發動機三軍通用多用途戰機,勞斯萊斯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引擎設計,是遠、近距離空對空戰鬥能力僅次於F-22的戰鬥機種,2011年7月14日,首架F-35A正式交付美國空軍開始服役。開發廠商洛克希德·馬丁以X-35驗證機競標聯合攻擊戰鬥機計劃(JSF)並獲選成為續存設計,進而開發出F-35。此機種主要用於密接支援、目標轟炸、防空截擊等多種任務,並因此發展出3種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採用傳統跑道起降的F-35A,短距離起飛/垂直起降機種F-35B,與作為航空母艦艦載機的F-35C。
F-35屬於具有隱身設計的第五代戰鬥機,作戰半徑超過1,000千米,具備有限的類超音速巡航能力。F-35將是美國和其盟國在21世紀的空戰主力,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總共將裝備2,443架,取代F-16系列、A-10攻擊機、F/A-18系列、AV-8B等,其他共同聯合研發國家則裝備710架。英國、義大利、荷蘭、澳洲、日本、加拿大、挪威、丹麥、土耳其、以色列等均參與研發並可能裝備。
3. 自動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汽車能以雷達、光學雷達、GPS及電腦視覺等技術感測其環境。先進的控制系統能將感測資料轉換成適當的導航道路,以及障礙與相關標誌。根據定義,自動駕駛汽車能透過感測輸入的資料,更新其地圖資訊,讓交通工具可以持續追蹤其位置。
自動駕駛汽車的展示系統可追溯至1920年代及1930年代間,第一輛能真正自動駕駛的汽車則出現於1980年代。1984年,卡內基美隆大學推動Navlab計劃與ALV計劃;1987年,梅賽德斯-賓士與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共同推行尤里卡普羅米修斯計劃。從此以後,許多大型公司與研究機構開始製造可運作的自動駕駛汽車原型。21世紀以後,伴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更是突飛猛進,全自動駕駛的車輛在試驗車輛上已經被製造出來,特斯拉汽車率先推出特定環境下的自駕車。
4. 半導體晶片
2019美國排名第一的半導體公司是英特爾公司(英語: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是世界上第一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第一家推出x86架構處理器的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由羅伯特·諾伊斯、高登·摩爾、安迪·葛洛夫,以“整合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之名在1968年7月18日共同創辦公司,將高階晶片設計能力與領導業界的製造能力結合在一起。英特爾也有開發主機板晶片組、網絡卡、快閃記憶體、繪圖晶片、嵌入式處理器,與對通訊與運算相關的產品等。“Intel Inside”的廣告標語與Pentium系列處理器在1990年代間非常成功的打響英特爾的品牌名號。
英特爾早期在開發SRAM與DRAM的儲存器晶片,在1990年代之前這些儲存器晶片是英特爾的主要業務。在1990年代時,英特爾做了相當大的投資在新的微處理器設計上與培養快速崛起的PC工業。在這段期間英特爾成為PC微處理器的供應領導者,而且市場定位具有相當大的攻勢與有時令人爭議的營銷策略,就像是微軟公司一樣支配著PC工業的發展方向。而Millward Brown Optimor發表的2007年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排名顯示出英特爾的品牌價值由第15名掉落了10個名次到第25名。而主要競爭對手有AMD、NVIDIA、Samsung及TSMC。
5. AI語音對話
長期以來,人類和電腦之間互動的目標都是希望兩者之間可以進行自然的對話,就像兩個人之間講話那樣。近幾年來,電腦理解和生成自然語音的能力出現了革命性的提高,Google 語音搜尋、WaveNet 之類基於深度神經網路的技術功不可沒。
Google Duplex 就包含了新的技術,它可以打電話給人類,透過自然的對話完成一系列真實世界的任務。這項技術目前針對的是執行一些特定的任務,比如為某幾類活動約定時間。在這些任務中,Duplex 能讓對話過程儘可能地自然,電話另一頭的人可以像和另一個人說話一樣自然地交流,無需做任何調整(實際上對方可能根本就沒有發現這通電話不是人類打來的)。
在這項技術的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要點是把Duplex 的功能限制在封閉的場景中,這些場景涵蓋的內容夠少,以至於AI 系統可以充分地探索學習。相對應地,Duplex 經過這些場景的深入訓練後,也就只能執行這些場景內的自然對話任務,還不能和人進行一般的對話。
6.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傑拉爾德·R·福特級航空母艦(Gerald R. Ford-class aircraft carriers,簡稱福特級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最新的次世代超級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三代核動力航空母艦。在同級一號艦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78)正式定名之前,此級航艦原本被稱為CVN-X(“X”代表“次世代”之意),稍後又改為CVN 21未來航艦計劃(CVN 21 Future Aircraft Carrier Program,其中“21”意指這是進入21世紀之後的第一個航艦設計)。福特級的首艘航母福特號已於2017年7月22日開始服役,並計劃在2058年之前建造10艘同級艦[6][5]以取代現有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7.B21轟炸機
B-21“突襲者”是美國空軍研發中的遠端轟炸機,用於取代美軍現役的B-52和B-1。與美國另一個轟炸機專案–“下一代轟炸機”(Next-Generation Bomber,NGB)相比,LRS-B更注重造價方面。現時由於美國財政的不明朗因素,LRS-B專案可能已和NGB專案合併,但相關部門一直未就此作出解釋,可是據媒體報道,兩個專案一直在同時進行,惟NGB專案可能已在過程中被停止過數次。
LRS-B專案計劃在2020年代中期開始製造80架至100架具高度隱身效能的遠端轟炸機,並且將每架生產成本限制在2010年美元幣值的5.5億美元。2015年10月27日,美國國防部宣佈,由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獲得遠端打擊轟炸機(LRS-B)的合約。2016年2月26日,美國空軍正式將“遠端打擊轟炸機”指配代號為“B-21”,意思是指二十一世紀的新型轟炸機。
2016年9月19日,B-21被正式命名為“突襲者”,以紀念杜立特空襲。 2019年7月24日美國空軍副參謀長-Stephen Seve Wilson在參與活動時表示:B21轟炸機進度良好,預計在2021年12月3日首飛,B21的隱身效能除體現在雷達偵測難的方面,還能夠在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情況下下減弱被偵察的可能性。B21轟炸機具有1.2萬千米的航程(空中不加油情況下),每次作戰飛行時間高於10小時,實現了戰略轟炸機的全球到達.
8瀕海戰鬥艦
瀕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又稱近岸戰鬥艦,是美國海軍下一代水面戰艦的第一種設計。作為濱海區域(靠近海岸)作戰的相對小型水面船隻,LCS比海軍的導彈驅逐艦更小,與國際上所指的巡防艦或護衛艦相仿。然而,LCS還具有小型攻擊運輸艦的能力,具有可操作兩架SH-60海鷹直升機(SH-60 Seahawk)的飛行甲板和機庫,還有從船尾回收和釋放小艇的能力,以及足夠大的貨運量來運輸一支小型攻擊部隊、裝甲車、和碼頭接駁器。LCS的標準武裝是一門Mk 110 57毫米快炮,並可依照不同任務套件選用非直視性發射系統(Non-Line-of-Sight Launch System)或Mark 54 MAKO 輕型魚雷及其他武裝。它還能搭載無人空中、水面和水下載具。LCS強調速度、可根據戰鬥任務型別靈活調整的模組空間和較淺的吃水。
美國海軍部長Gordon R. England 描述 LCS 的概念是“建立一個小型、快速、可操作、相對便宜的 DD(X) 家族成員。”它易於根據不同的作戰角色而重新配置,包括反潛、反水雷、反水面艦艇、情報、監控和偵察,國土防禦、海上攔截、特種作戰、後勤保障。LCS得益於模組化設計,能替代更慢、更特製的艦艇如掃雷艇和攻擊艇。
9.伯克級驅逐艦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英語: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簡稱為伯克級,是美國海軍裝備的一型配備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和AN/SPY-1 3D相控陣雷達的驅逐艦,主要任務要求為協同航母戰鬥群的防空作戰。第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於1991年7月4日服役,以替換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顧盛號(USS Cushing DD-985),之後同級艦陸續加入美國海軍以替代其他較為舊型的驅逐艦級,並在2005年9月21日之後一度成為美國海軍唯一操作中的現役驅逐艦級。本艦級的命名源自美國海軍上將阿利·伯克,是二戰時代最有名的驅逐艦軍官。伯克本人在一號艦阿利·伯克號下水時仍在世,其在服役典禮上說:“此艦為戰而生,你們擁有的是世上最好的戰艦。”包含進入21世紀後重啟的新艦建造計劃,同級艦共計劃建造89艘。在CG(X)專案取消之後,美國海軍被迫採用伯克Flight III方案,以加強航母打擊群的防空能力。
這型驅逐艦被設計為多用途驅逐艦,為適應防空作戰他們有強大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和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反潛則有拖曳聲納、魚雷、ASROC反潛火箭,和反潛直升機;水面戰有魚叉導彈和SM-6導彈;並可配備戰斧巡航導彈進行對地打擊。
10俄亥俄級核潛艇
俄亥俄級核潛艇(英語:Ohio-class submarine)是美國海軍1976年開始建造的一個核動力潛艇等級,與蘇聯的颱風級潛艇同為冷戰時期典型產物。現今,共有18艘俄亥俄級潛艇在美國海軍中服役,其中14艘為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4艘為巡航導彈核潛艇(SSGN)。每艘SSBN版的俄亥俄級潛艇均裝備有24枚三叉戟(Trident)潛射彈道導彈,故這些潛艇也被稱為“三叉戟”級潛艇,提供美國貫徹“核三位一體”思想的戰略核武器庫的海基力量。至於後期建造的SSGN版俄亥俄級則能夠攜帶多達154枚、攜帶常規彈頭的戰斧巡航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