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人投身人工智慧大潮,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不乏少年們的身影。他們有些“自學成才”,入門AI之後發現自己的熱情與天賦所在於此;有些從不依仗天賦驕傲,而是將“俠客夢”注入AI,讓科技擁有溫度。
少年們意氣風發,用創造力在AI世界馳騁,改變著世界。
他們中,有年僅13歲的少女,用AI建立了口罩模型,幫助志願者減輕負擔,別樣抗“疫”;
他們有人“心懷天下”,渴望透過AI幫助沙漠重現綠洲;
有些把追尋“有趣”當做最大的動力,讓技術成為基石,為聾啞人搭建溝通的橋樑,讓冷冰冰的AI變得溫暖;
還有人不甘自己在AI領域裡翱翔,成立了幾百人的人工智慧社團、開授課程、做B站up主,讓更多人參與到AI的世界裡……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了少年的追夢赤子心,也透過他們堅定的眼神,看見了智慧生活的無數種可能。有AI一代,未來將變得更加美好。
文 | 楊佳
編輯 | 常新
12歲那年,我成了AI小開發者
郭佳慧 13歲 北京
大家都說,“少年代表著無限可能”,體現在我身上,去參與敲鐘就是一次神奇的經歷。
今年3月23日,在百度香港二次上市現場,我作為一名飛槳開發者,和其他兩位AI新職業代表一起,與百度的上百名高管、百度機器人一起敲響了上市的鐘,當時心情很激動。
在那之前,更讓我驕傲的是,去年疫情期間,我用百度飛槳EasyDL開發平臺做了一款“智慧口罩模型”,能夠幫助檢測疫情期間進出人員口罩的佩戴情況。
這款程式在百度AI市場上,有超過3000次的呼叫,我想應該幫助很多叔叔阿姨提高了工作效率吧?
其實我和AI的結緣要追溯到6年前,我爸爸是一名程式設計師,那時我在看到機器人“彈鋼琴”後感到很震驚。爸爸告訴我AI是未來的趨勢,勸我繼承他的“衣缽”,做一個“碼二代”。
但當時我對枯燥的程式碼並不感興趣,看見一大堆英語單詞也很頭疼,於是找了個理由搪塞我爸,“程式碼裡有很多英語單詞,我是不是得從基本功學英語開始啊?”於是,這件事就擱置了…
直到2020年,疫情爆發後,我們學校停課了,我長時間宅在家裡,我爸開始給我“找”事兒幹。
他發現飛槳AI Studio推出了免費的直播課,而且在EasyDL平臺上,不用寫程式碼,只需按照平臺指引,輸入相關資料,然後根據平臺的演算法模型自主訓練學習,就能開發應用。
“不用寫程式碼就能做開發!”我爸對我的“繼承人”夢想又燃燒起來。
最開始我並不願意上這個課程,我爸十分執著甚至還說“如果不上課就要每天洗碗”。爸爸這麼熱愛的事業,到底有什麼魔力?於是我同意去聽聽,沒想到一試聽就入迷了。
第一次見證AI的神奇,是利用系統識別我最愛的巧克力MM豆。在模型中匯入圖片後,系統每次都能正確的識別出顏色和個數。而且隨著圖片越來越多,系統則越來越聰明,“哪怕有的 MM 豆被其他豆子遮住了一部分,也數得很準。”
那時候我就覺得,“AI確實挺有意思,老爸誠不欺我”。
對AI產生興趣後,我開始思考,如何讓AI幫助到現實生活呢。比如學校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儲物櫃,用的是傳統的鎖,經常有學生忘記帶鑰匙,“為什麼不能改成指紋識別解鎖,或者刷臉 AI 解鎖呢?”
畢竟我爸常說,如果產品不能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去解決痛點,就是沒有價值的。
口罩模型就是我想解決的問題,我開始利用百度EasyDL零門檻開發平臺,進行應用的開發。
那時候正值疫情,志願者需要在地鐵口指導乘客佩戴口罩,有時候人流高峰期,一個個檢查還容易導致擁堵,於是我決定做一個AI程式,用來檢測口罩佩戴情況。
利用EasyDL做出一個檢測AI程式並不難,難的是保證識別的準確率。當時市面上有不少的口罩檢測方案,但都有一個短板——只要捂住口鼻,就能透過檢測。
所以在做口罩模型進行機器訓練的時候,我加大了機器識別素材的訓練,不僅能在捂住口鼻的情況下進行作弊行為識別,還能對不標準佩戴口罩進行識別。
圖 | 郭佳慧開發的口罩檢測專案
口罩檢測專案上線後,看見有3000多次呼叫的時候,我內心非常開心。這證明我的產品,幫助了至少3000個口罩檢測,節約了志願者的時間,也算是為抗“疫”出力了。
當然,我現在有了一個小夢想,“長大了要做人工智慧相關的工作,還要考進人大的人工智慧專業,因為那是爸爸的母校”。
開發植樹機器人,用技術治理沙漠
高鴻志 東北大學 大二
我的家鄉在甘肅,旁邊就是騰格裡沙漠。在我記憶裡,從我8歲開始,每到8月的時候,當地就會開始刮沙塵暴,滿天紅。人在戶外待著不超過一分鐘,全身上下都是沙子,而且看不見對面的人。
所以一到沙塵暴的季節,父母就不讓出門,而且大人們還會嘆氣。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有一個心願:打敗沙塵暴。
這門課程就像是一把鑰匙,幫我打開了AI技術的大門。在上這門課之前,我對AI只有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只聽過AI和無人車這兩個名詞,其餘關於AI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至於它能用在哪些地方?突破口在哪兒?我一概不知。
而在系統地學習這門課程之後,我對AI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想著用技術,來做一些專案,幫助人們改變生活。而讓我自己驚訝的是,現在不過1年多的時間,我真的用AI做出了一個未來可能會改變社會的專案——治理沙漠機器人。
圖 | 高鴻志團隊和治理沙漠機器人合影
產生這個想法後,我立即開始行動。但是知易行難,專案一開始就面臨巨大問題:應該用什麼方式去種這個樹呢?
用了三四個月我們才設計完了創意運營設計的結構,到實物落地階段困難則更大了,沙漠種樹實在是一個小眾專案,市面上可供參考的資訊也有限。
好在,飛槳的工作人員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技術方面的支援和指導,甚至幫我們聯絡了蘭州大學在資料集上提供幫助。
圖 | 高鴻志團隊在測試中
機器人是個複雜、龐大的系統,需要多方面的功能協調,用專業的話說,“需要許多元件功能”。
機器人種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精準度要求非常高,容錯率要特別低。市面上的種植機器人並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只能採用“挖-種”結合的模式,而融入AI深度學習技術後,再透過訓練AI系統,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
就拿目標檢測來說,傳統模式中,系統對目標進行識別或定位時,許多非標準化的元素常常會無法捕獲;但是利用飛槳平臺上的影象識別相關模型套件,則可以避免部分非標準元素無法定位和捕獲的尷尬局面,提高精準度。
圖 | 高鴻志團隊夥伴在沙漠除錯機器人
後來為了更好地訓練系統,我們還專門跑去沙漠收集資訊。在著名的庫布奇沙漠地區考察的時候,我們見到了“震撼”的一幕,二三十年前的庫布齊沙漠風沙侵蝕非常嚴重,當地人被迫離開家鄉,而如今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這裡已經綠意盎然。
如今我們創造的機器人已經投入實驗,還獲得了百度公益方向星辰計劃的支援,在5月的時候還會出一款升級版的機器人。
我相信,我的家鄉離成為一個綠洲不遠了。
記錄行為,幫助聾啞人“發聲”
曹志浩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我出生於廣東,自小喜歡看和科技有關的電影,每當看到電影裡面出現的那些先進的技術,都有一種實現它們的衝動。但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不能實現它們是我心中的遺憾。
轉折發生在上大學之前的假期。出於對技術的喜歡,我開始瞭解關於AI的理論和概念,不過直到升入大學以後,參與比賽時我才第一次接觸到AI,當一次透過程式碼在百度AI Studio平臺執行程式的時候,我極度興奮,感覺自己朝“未來”邁進了一步。
從那以後,AI成了我的絕佳幫手。我去參與一些比賽的時候,會用到影象處理這塊的技術內容,百度AI在這塊就很有優勢,在飛槳平臺上使用影象處理的技術非常方便,可以很便捷地實現用感測器去控制機器人運動。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感嘆科技的力量。
我在百度飛槳上做過很多有趣的應用,印象最深的是修復老照片的。起因是看到一個新聞,說有個開發者做了一個專案,能利用AI進行學習,把缺失的照片補全。那能不能反其道而行,讓一張模糊的照片恢復原來的樣子?
百度飛槳提供的API和相關模型都很豐富,我也很方便地可以去挑選。後面這個應用幫助不少人修復了模糊的照片,擁有了一張高畫質“老照片”,還是讓我挺有成就感的。技術只有幫助到人,才有溫度。
是否公開這個專案我思索猶豫了很久,不過我認為技術本身是沒有好壞的,關鍵在於我們怎麼去使用。
而最讓我有成就感的,則是大一時候做的“手語識別系統”。當時我參與公益活動,接觸到了一群聾啞兒童,看著可愛的小孩子們,我卻沒辦法和他們交流,而學習手語又很難,於是我想到,“做一個手語識別應用,輕鬆和聾啞人交流”。
我用飛槳搭建了深度學習模型,然後透過攝像頭捕捉和識別的手語,最後轉化成了語音。模型具有泛化識別能力,即便手語不夠標準,也能識別,後面為了最佳化應用,我將程式碼在百度飛槳上開源,希望更多人參與完善這個專案,可以更好的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圖 | 曹志浩和自己利用飛槳開發的手語識別專案
飛槳平臺上除了可以做專案,最讓我滿意的是裡面的社群氛圍,充滿了“極客”的浪漫,上面又有許多技術牛人,會不吝嗇的分享自己的經驗,頗有“理想國”的味道。
接下來,我還會參加野生動物的保護專案,利用AI進行野生動物識別保護;另一方面,我還會和飛槳的小夥伴們一起,繼續鑽研正常人和聾啞人交流的互動專案,讓雙方無障礙交流。
開授課程、做開源專案,北京8所高校同學看我的課
梁瑛平 北京理工大學 大三
從AI 零基礎學生,到成為“老師”,我只花了一年時間。
大二上學期我接觸到AI,開始了“不歸路”。剛接觸AI的時候,我還是個“小白”,在同學種程式設計能力也不算出眾,就連老師佈置的資料任務,我也只敢挑入門的“手寫數字識別”挑戰。
不過我在老師要求的基礎上做了一個延伸,做成了自動識別系統,也算是和AI有了第一次交集。
緊接著下學期相關課程涉及到AI,趁著這個機會我開始使用飛槳平臺,也算是一腳踏入了AI的大門,沒想到也因此走上了“開掛”的道路。
圖 | 梁瑛平的講課影片
我最開始加入了AI Studio社群時,感覺社群氛圍極好,上面有許多可以開展的專案。對於新人來說,如果想做一個小專案,用AI Studio+飛槳組合就可以搞定,而且有許多開源的專案可以參考。
在度過“新手村”的歲月後,一年不到的時間裡,我在AI Studio平臺釋出了40多個開源專案,在CSDN上完成了180多篇文章,差不多2-3天都能產出一篇,還參與了10多項AI競賽,自己也運營了一個自媒體賬號,釋出了70多個AI相關的影片。對了,還取得了PPDE資格(百度飛槳開發者技術專家)。
與此同時,AI也給我打開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因為共同的愛好,和對行業的看好,也有許多行業大牛願意分享,讓我真切的感受到:萬物皆可AI,在AI的世界裡,沒有身份一說,任何人都可以表達自己,充滿了機會和可能。
圖 | 梁瑛平的AI課程內容
不過AI作為一門新學科,還面臨著許多挑戰。我也應邀幫助做過一些人工智慧的課程給其他同學講授,有些課程放在網上直播,北京八所學校的同學都能看到。
AI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不斷突破自己的道路。
後記
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因為少年從不被世俗束縛,從不被“規矩"左右,他們擁有極強的創造能力和破界能力。
而有時候,改變世界的,僅僅是少年那瞬間的靈感。而這些靈感,或許只是樹上掉落的蘋果,或是隻是車庫裡面的奇思妙想,或許只是一句玩笑……但最終都如同大洋彼岸扇動翅膀的蝴蝶,為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風暴。
同時這些“瞬間”也極其脆弱,需要被看見,也需要展現的舞臺。
正是關注到青年的熱血和創新能力,飛槳一直在AI領域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資源、平臺等各種助力。除了AI課程與資源、操作平臺、開源社群,還有競賽、AI公益專案等各項舉措。在百度去年釋出PPDE(飛槳開發者技術專家)計劃一年後,百餘位開發者正式取得PPDE資格,這些故事裡的年輕人正在成為其中的主力,且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年輕人改變世界的靈光在飛槳平臺上閃現,並逐漸走向現實。
圖 | PPDE聚會里年輕人們熱烈交流探討
在飛槳的世界裡,這樣一群年輕人,以開發者的姿態,定義未來的世界,共同探索有趣的、沒人嘗試的、甚至會定義未來的科技。除了一腔熱血,他們更有用AI來實現家國天下情懷的抱負。
慶幸,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能親眼見證追逐未來的少年,正在用AI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