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微交通不死,那機會又會在哪裡?他們又能如何實現這一盈利率提升的大目標呢?

作者 | Lexie

編輯 | Lu

城市,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也寄託著我們對生活最美好的想象,如果說基建是一個城市的棟樑,那交通則是一個城市的血脈。從前的人們不急著到達目的地,於是車馬很慢;如今的生活節奏很快,人們想從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只用五分鐘,於是交通系統變得更加智慧。

TechCrunch今年對包括智慧城市領域投資者和城市規劃意見領袖等人進行的“SmartCity X Survey”顯示,有28%的調查者認為科技賦能的智慧出行將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徹底改變城市面貌,在讓城市變得更加流通和現代化方面起到強勢助攻的作用,僅次於智慧資料這一選項排名第二。

疫情間的微交通:愛恨兩重天

對智慧的追求,其實很大程度來自於現有出行系統所面臨的瓶頸。新冠疫情的發生無疑將全球的公共交通系統都打了個措手不及,人們既不想在公共交通中沾染上細菌,同時遠端工作的狀態也減少了大多數人通勤的需求:

根據City Lab去年春季的資料顯示,歐美和中國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乘客數呈現50-90%的驟減;光是紐約地區的北部地鐵通勤系統流量減少了95%;北加州的灣區捷運系統乘客數在1個月內減少了93%。

隨著城市裡的交通慢了下來,有車一族更難找停車位,沒車一族仍面臨著偶爾需要出門的需求,微交通似乎成為了人們出行為數不多的好選擇。

但是!如果我們來看一下去年以來微交通領域的一些新聞:

在5月,Uber先是對全公司佔14%的3700名員工進行了一輪裁員,後又領投了一輪對Lime的1.7億美元融資,主要目的是甩掉滑板車公司Jump,同時Jump員工全部轉入Lime旗下,融資後Lime估值縮水了八成,從去年的24億美元縮水到了如今的5.1億美元。

在4月末,Lime也裁掉了13% - 大約80名左右員工,CEO表示公司似乎一夜之間從“成為下一代馬上盈利走向輝煌的微交通領域大拿,到好像突然水逆不得不為了社交隔離而停止99%的營業操作”。

Bird在3月也出於經濟壓力和節省成本的考慮進行了約30%左右的400多人的大裁員…

那我們不由得生出這樣一個疑問:如果微交通在疫情間成為了人們的“救命稻草”,那麼為什麼這一領域的公司卻走得磕磕絆絆,前景堪憂?

疫情對交通出行領域的打擊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遠端工作和室外遊樂關閉都讓人們失去了出門的動力,是“出行需求大大減少以致於每個交通工具都混得不怎樣”而不是“人們不坐車但是會騎車”的狀態。

同時大多數微交通公司採用共享經濟的模式,人們並不放心觸碰別人剛觸碰過的車,根據麥肯錫的調查顯示,不管是商務還是個人出行,“怕在共享的設施上感染病毒”都成為了人們拒絕使用微交通出行的主要原因。

而這一點也讓我們注意到有些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在這場考驗中敗下陣來,不管是共享腳踏車還是共享滑板車,他們所要承擔的不僅有車的維護和運輸費,還有支援著這一分享模式背後的軟體系統開發費用,從每個使用者那裡收取的幾塊錢是沒辦法產生足夠利潤收回成本的,Bird的CEO Travis VanderZanden 曾經就因公開攻擊The Information對Bird盈利虧損情況的報道(報道數字為真,CEO說假)而名聲大損。

不過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確的就是:這些公司目前的短暫掙扎並不是對微交通這一行業的整體否定,麥肯錫在2019年這一可以稱作是微交通元年的節點預估全球微交通市場將在2030年達到3000-5000億美元的規模,然後就遇到了2020這一攔路虎。

他們在去年又重新對全球7大地區超7000多人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隨著世界恢復正常,人們對於下一個階段私人擁有的微交通工具的使用傾向比前疫情時代要增長9%,對於共享版微交通工具的使用傾向增長12%,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領域正在恢復的頑強跡象。

同時面對著盈利與成本的數學題,並不是說這些公司都會死在所謂的“泡沫”裡,只是和其他行業一樣,在2020之後面對著投資者更審慎的投資態度要更有效率的省錢用錢,麥肯錫的資料顯示後疫情時代這些公司的盈利率與前疫情時代相比將提升5%。

隨之帶來的則是這一行業的合併和洗牌,比如Uber在這個時候選擇投資Lime正是因為Lime的表現比其他共享滑板車公司都好,已經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同時預計將在2027年達到491.1億美元。Uber需要滑板車業務,而Lime或許是它最好的選擇。

微交通不死,那機會又會在哪裡?他們又能如何實現這一盈利率提升的大目標呢?

環保大過天:出行更“綠”

首先,科技賦能微交通出行能改變的便是透過電動的方式將交通運輸的汙染排放量大大減少,隨著各個政府和企業加緊環保任務腳步,將碳中和目標落實,城市中更環保的微交通方式正在搶佔中心位。

資料顯示,與公交車、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相比,包括腳踏車和滑板車等輕體量交通工具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少的明顯。用一個20公斤、效率為90%的電力發動的系統運送一個100公斤的乘客和用和一個2000公斤、效率30%的燃力系統相比節省的能量要多得多,用滑板車替代汽車交通需要少17倍的動力,效率卻增加了至少3倍。

就在4月, JOCO - 一個全新的共享腳踏車公司宣佈將正式登陸紐約,和Citi Bike只有30%的車輛是電動的相比,JOCO的腳踏車將是100%電動的,在質量上也更高階一點,目前只有30個驛站和300架腳踏車,但目標是到6月的時候將擴充套件到100個驛站和1000架腳踏車。

JOCO解鎖一輛腳踏車只需1刀,每騎一分鐘收費25美分,騎10分鐘大約要3.5刀,而Citi Bike解鎖需3.5刀,每騎一分鐘收費18美分,騎10分鐘大約要5.3刀;若購買會員制,JOCO月費為49刀無限暢騎,而Citi Bike每月20刀,但會員還要為每次騎行支付每分鐘18美分的騎行費,因此對許多通勤型使用者來說兩者收費差不多。

Citi Bike的出現已經讓許多人的理念從坐車變成了騎車,而JOCO的意圖也並不是完全跟Citi Bike競爭,反而是想成為它的補充,讓這個城市的騎行更“綠”一點,同時JOCO的驛站都將採用私人領地,不會讓城市的街道更加擁擠,因此也得到了城市規劃部門的大力支援。

在腳踏車之外,曾被TechCrunch稱為“滑板車界的iPhone”的Unagi在今年3月完成了1050萬美元的融資同時宣佈將服務擴充套件到全美6個城市,下一步計劃則是擴充套件到紐約和洛杉磯的大部分地區,加在一起大概代表著3000萬的潛在使用者數。

Unagi由前Beats Music CEOMOG創始人David Hyman掌舵,滑板車的摩登設計和輕巧的體量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根據Unagi和UC Berkeley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電動滑板車市場將在未來10年內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並在2030年達到420億美元,其中共享模式將佔三分之一,而訂閱模式和個人所有佔其餘大部分比重。

Unagi使用者可以選擇以每月49刀的價格進行訂閱,不用再滿街找共享車,也不用花幾百刀買一個“負擔”,完全符合千禧一代最喜歡的“借貸租用”生活方式,從2019到2020,Unagi的訂閱需求增長了450%。

其他微交通公司也陸續表態,向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表決心。Lime在去年宣佈到2030年將完全實現100%零碳排放的目標,併成為了第一個加入The Climate Group支援電動交通任務的EV100計劃的微交通公司。

Bird也在去年和環保諮詢機構Carbone 4達成夥伴關係,成為巴黎第一個在2020年為碳中和目標做貢獻的交通公司,並計劃在2021年將努力擴充套件到法國其他地區。

微交通的下一步:軟>硬

在綠色之外,我們還注意到的是微交通領域的各個公司正在軟體上下功夫,畢竟滑板車和腳踏車硬體說到底只是將人們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的工具,而軟體實力的助攻則非常強大,比如城市如果改變政策,透過軟體系統調整整體車輛分佈就是分分鐘的事;再比如車輛磨損嚴重無法執行,軟體系統能從總部監測管理這一情況及時召回等等。

位於波士頓的微交通初創公司Superpedestrian在2018年推出了自家超堅固又智慧的電動滑板車,而去年則和共享單車&滑板車公司Zagster先是在佛羅里達進行了試點專案,後又收購了它的軟體、團隊、和許可,正式推出了電動滑板車共享新服務系統 - LinkLink最大的亮點就在於用高階的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能隨時監測車輛的磨損程度,大大減少了所需的人力和運營成本。

今年3月,Superpedestrian宣佈為了即將到來的10個新城市的釋出進行一次產品升級,這一“交通智慧安全 (VIS)”系統採用AI技術、73個感測器和5個微型處理器,每秒鐘能對1000輛車進行安全監測,新系統下地理圍欄技術(geofence)反應能力提升22%,會在接近禁騎區域前就發起警告和減慢速度,同時電池壽命也有所提升,軟體還會自我修正和最佳化。

這些能力都讓Link成為了城市交通部門更傾向的選擇,畢竟他們對於微交通的主要擔憂也就是關於擁堵人行道和安全隱患,Link將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都甲方化成自家的軟體系統,可以隨時對外來的安全要求等變化進行調整。

在2018年被福特收購的微交通初創公司Spin也在今年透過和Segway以及軟體公司Tortoise的合作推出一款新車型 - Spin S-200,它不但與市面上的大多滑板車不同擁有三輪,而且更厲害的是內建遠端操控技術,目前可以讓技術人員遠端移動車輛以免阻擋人行道等區域,但未來的目標則是實現滑板車“招手即來”的體驗,到那時預計每天的滑板車租用數將實現25%的增長。

電動滑板車也常被視為行業內的iPhone,正是因為在軟體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也可以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Lime在今年推出了無需下載app就可使用、無需付費就可提前預定車輛、以及獲得距離最近滑板車建議的功能,這些功能都源自於Lime團隊對使用者反饋的深度研究。

無需app就可使用是為了吸引更多對電動滑板車感興趣但卻沒準備好100%投入的使用者,現在使用者只需掃碼開啟App Clips或安卓的Instant App然後使用Pay 或Google Pay 進行支付,比下載和註冊的速度要快很多,Lime也稱自己是第一個推出這一方式的共享滑板車系統。

Lime和上面提到的Superpedestrian都被紐約交通部門選中參與了Bronx區的電動滑板車試運營專案,Lime的信心就在於強大的市場認知度和份額,以及這一能快速新增新功能的軟體實力。

誰來拯救我們的公共交通?

強大的軟體實力不僅是微交通公司突圍的要點,也是政府對城市交通擁有更好掌控和拯救公共交通的關鍵。

在去年完成由Unusual Ventures領投的1000萬美元融資的Ride Report就是這樣一個案例,它所打造出的軟體能夠對城市內的微交通工具進行監控,對城市部門來說能夠更好理解微交通對城市的影響,為城市規劃的決策提供更多信心,對像是Lime和Bird等公司來說則能更準確看到自己的執行是否符合城市規範,有沒有資料漏洞,Ride Report目前已在包括波特蘭、奧斯丁、紐西蘭等70多個城市執行,擁有Lime和Bird等19個商業夥伴。

公共交通部門也在進行自身的數字化來留住通勤者,比如聖路易斯城市地鐵部門就在2019年推出了自己的軟體,讓使用者可以檢視交通實況和包括叫車和滑板車等微交通方式如何與地鐵交通相結合。

在去年Metro Transit還和票務公司Masabi合作在app中添加了支付功能,目前正在將app打造成一個使用者能將計劃出行、叫車、檢視腳踏車滑板車出行方案等一站式完成的app。

位於聖地亞哥的Cubic Corp早已為包括紐約和舊金山等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提供支付服務,在今年年初又以Umo的品牌名推出了一系列新功能,包括使用者端買票服務、無接觸支付系統、使用者積分專案,更新之後不久就被Veritas Capital和 Coast Capital以28億美元收購。

以色列的Moovit在去年被此前就是投資者的英特爾收入旗下,將服務於英特爾的Mobileye部門,用收集到的公交交通訊息服務像是Uber三方機構以及各個公共交通部門,當然也會幫助英特爾推出交通方面的新技術系統。

Uber在去年收購了亞特蘭大的Routematch - 這一為500多個交通機構提供支付、智慧、分析等軟體服務的公司,向它“幫助交通機構打造出一體化快捷智慧系統”的目標又近了一步。不難看出,出行領導者公司和科技大廠對“出行即服務(MaaS)”的投資興趣越來越濃了。

除此之外,城市公共交通也越來越依賴微交通和共享叫車的輔助,在很多人眼中,共享出行方式其實和城市公共交通是競爭關係,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共享單車和滑板車很好的承擔起了公共交通像是“最後一英里”的作用,讓更多人願意從開車出行轉變為嘗試公共交通。

Lime最近就和新南威爾士政府共同推出了一個激勵專案,通勤者若在一小時內先後乘坐了公共交通和用Lime滑板車的話便可以在數字Opal Card中獲得3刀的獎勵。

Uber也和加州的Marin交通系統達成合作關係,將Marin Transit的交通訊息結合到Uber app中,讓出行者能夠在一個app中就可以看到如何使用公共交通和微交通達到目的地,同時不出app就可以買票/叫車。

雖然科幻小說中的街道上充滿自動駕駛車輛,人們在城市內出行可以飛天下海等夢想目前還沒有實現,但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的出行將更加智慧、綠色、靈活。

在這場出行革命中,微交通公司、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和出行者需要互幫互助,更好的資料分享和對科技創新的投資或許無法讓我們明天就飛上天通勤,但至少能讓我們的城市少些擁堵,也讓通勤的你少些暴躁多些平靜。

參考資料:

1.Will the pandemic spur a smart rebirth for cities? (TechCrunch)

2.The Tru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lectric Scooters (unagisooters.com)

3.Why micromobility may emerge from the pandemic stronger than before (TechCrunch)

4.The future of micromobility: Ridership and revenue after a crisis (mckinsey.com)

5.MaaS transit: The business of mobility as a service (TechCrunch)

-END-

7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小米11 Ultra居然是“有史以來表現最好的安卓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