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場全球性的疫情,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節奏,是風險,也是機遇——誰都沒想到的是,生鮮電商能在疫情下迎來新的高光時刻。
7月23日,每日優鮮對外宣佈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達4.95億美元,是生鮮電商賽道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融資,而這距每日優鮮上一次融資僅僅相隔一年半。
疫情已然成為生鮮電商再次加速發展的助燃劑,資本短時間內的重磅加碼,也代表著對該賽道的持續看好。
但問題隨之而來,對生鮮電商,使用者或是在疫情下的“別無選擇”,隨著疫情逐漸發展為生活常態,生鮮電商如何與本地生活賽道的傳統鉅子農貿市場相比拼?作為生鮮零售的渠道之王,農貿市場會就此沒落嗎?
生鮮電商:燒錢永不休誰有錢,誰就走得更遠
要回答以上問題,就得分析生鮮電商的前世今生,小編簡而概之。
生鮮電商已經不是什麼新概念了。
早在2005年,古早創業者們就率先試圖顛覆農貿市場的傳統路徑,把“買菜”這個日常生活場景轉移到線上,結果在品控、配送等問題上陷入困局,各家紛紛倒閉。2012年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生鮮領域又湧現出了一批模式新興的電商創業者,而這一年也被稱作生鮮電商元年。
直至今天,生鮮電商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風口,吸引著無數初創公司進入這個賽道。據艾媒諮詢資料統計,從2016至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整體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18年市場規模就已突破千億,2021年市場規模初步預測將達到2460億元。
2016-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及預測
千億市場的繁榮表象背後,卻是極其殘酷的真實:資料統計,生鮮電商創業者中只有1%的玩家實現盈利,88%是虧損,7%是鉅額虧損。
不誇張地說,生鮮電商賽道上,橫屍遍野。倖存下來的寥寥幾家,目前也面臨著盈利困難的痛點。
為什麼做不起來?小編以為,純靠資本輸血的運營模式是導致其最後崩盤的主要原因。
其實人們都不難發現,眾多生鮮電商拉新、引流量的主要方式都是各種如出一轍的優惠、紅包和補貼。這種“燒錢”模式運用在市場推廣期原本沒有任何問題,既能以最快的速度搶佔市場,又能以最快速度達到品牌宣傳效果。
可錯就錯在,用到了最會薅羊毛的使用者身上。
國內買菜群體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使用者,他們統一的一個特徵就是價格敏感。被各類平臺發放補貼吸引而來的他們,當補貼結束,他們就會果斷放棄生鮮電商,重新回到家附近的農貿市場,繼續親力親為地選購食品。縱使平臺仍然會發放小額度的補貼,但只要優惠力度減少,他們就會減少使用頻率,直至解除安裝平臺的APP。“使用者忠誠度”對他們來說,不存在的。
最後可憐的還是那些生鮮電商平臺,羊毛被薅,自負虧損,輕傷者可能還留存點希望,繼續尋求資本的融資,重傷者直接捲鋪蓋倒閉。誰有錢,誰就走得更遠,當然,也就遠一點而已。
早年前盒馬CEO侯毅曾公開表示,“生鮮以超市為主,取代農貿市場是必然趨勢。”而就現今還尚未找到一個成熟盈利模式的情況下,生鮮電商要想“取代”農貿市場,真的還為時過早。
有句話說得好:與其談論風口,不如確定賽道。
作為本地生活賽道的重要一環,農貿市場的“生鮮零售渠道之王”稱號不是白叫的。
以數為據,招商證券2019年釋出的報告顯示,農貿市場渠道目前仍佔生鮮銷售70%左右的份額。由此可見,對於買菜這件事,消費者最愛去的,還是家附近的農貿市場。
“農貿+超市”,促進消費體驗升級
“市場+品牌”,打造市場盈利新模式
當前,消費者對鮮活農產品更偏愛,尤其是在疫情後時代,健康意識深入人心,綠色食品、無公害農副產品、放心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消費者更青睞到知名品牌商家購買農產品,以期得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可以預見,農貿市場若擁有自己的品牌,盈利空間將得以擴大。
“農貿+網際網路”,智慧的真正落地
與此同時,以農產品大資料系統為基礎,搭建農貿O2O/B2B電商平臺,通過“線上購買+線上供銷+線下體驗”的模式,實現訂單化以銷定產,加快農貿產品的流轉速度。
結 語本文並非一味唱衰生鮮電商,實是其目前的運營模式及盈利模式還不成熟,在農貿市場一派欣欣向榮的智慧化升級對比下,生鮮電商之前景頗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