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美國InterDigital公司發表宣告,宣佈與中國小米公司達成和解,雙方簽署了一份為期多年的、全球範圍的、非獨家的專利許可協議。
該許可涵蓋了InterDigital標準必要專利所涵蓋的小米移動裝置,包括3G、4G、5G,WiFi和HEVC影片技術。
作為協議的一部分,InterDigital公司和小米公司同意撤銷雙方所有未決的專利訴訟。
這筆交易能夠最終達成,可以想象,小米應該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資源。
因為在小米之前,InterDigital在2020年剛剛結束與華為公司長達15個月的中國和英國訴訟,雙方最終達成和解,簽署了全球專利許可協議。
InterDigital對於中國手機行業和法律行業絕對是一個“老朋友”。和中國主流手機企業之間都有過交手,雙方也常常難以對專利費收費標準達成一致。
InterDigital本身是一家靠吃“專利費”維生的上市公司,所有的研發投入轉化為專利,再用專利向終端廠商去收授權費。這種不以實體產品為商業模式的,也被稱為非專利實施實體NPE,俗稱“專利巨魔”。
蘋果、谷歌、索尼和中興通訊也已經是它專利收費清單中的一員。
那麼此次小米與InterDigital的許可協議大概會有多少許可費的支出?目前雙方保密還難以獲知,但是根據InterDigital以往與蘋果、三星和華為的許可費推算,以及目前小米在手機市場逐步提升的市場份額,可能每年的費用至少在千萬美元級別。
InterDigital財報顯示,2020年,來自蘋果、三星和華為的收入佔到其當年許可費收入的31%、22%和15%,分別達到1.117億美元、7850萬美元和5210萬美元。第四名的LG貢獻了超過3000萬美元。隨著LG退出手機市場,小米此次和解是否會取代LG的位置,恐怕可能性很大,畢竟小米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衝進了全球前三。
InterDigital為了能收到專利費,維持其運營模式,需要花多少錢和各家打官司?
2019年,InterDigital與中興通訊、華為和聯想都進行了訴訟,2020年起訴了小米。這導致InterDigital在2020年的智慧財產權執法成本從2019年的2540萬美元上升到2860萬美元,佔到其2020年專利管理和許可成本總額(1.702億美元)的17%。
上述與中國企業的訴訟,目前中興、華為和小米都已經和解,還剩下與聯想的訴訟還在進行中,上週英國高等法院剛剛宣佈了一起對InterDigital有利的判決,相信在英國法院,中國企業很難佔到便宜,估計聯想在不久之後也會與其達成和解協議。
雖然InterDigital一直以來在專利上,對中國企業都很強勢,印象中應該從中國拿走了不少專利許可費。但是在看到其披露的專利費主要來源地分佈後,才發現,來自中國大陸的許可費並不是第一,而是排在第三,2020年比美國和韓國企業付出的要少一半,2019年只有前兩者的十分之一。
美國毫無疑問大頭全部來自於蘋果(2020年銷量2.071億部),韓國主要是三星(2020年銷量2.556億部)和LG,但是中國大陸的手機廠商包括了小米、OPPO、vivo、中興、聯想等,總銷量遠超蘋果和三星。
但是即使是這樣,這個專利費規模對於中國手機企業來講,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與蘋果和三星主打高階手機,利潤率高不同,中國手機企業更多的是薄利多銷。所以總量雖然不多,但是從被“盤剝度”上來看,一點不低。
在這背後其實也可以看得到中國手機企業之所以能夠還能“控制”一下專利費的成本,與每家被收費的企業都採取的“每仗必戰”的積極態度有關,InterDigital在這一點上的體會應該是最深的。
也正是因為有了每一箇中國手機企業奮起反擊,迴應不合理收費,透過大量的正面訴訟,才獲得了一個相對合理的許可費率,在這背後看到的每家手機企業智慧財產權部門為此付出的大量努力,這也快速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作戰經驗的中國本土的智慧財產權談判、許可和訴訟專家。
就連行業內知名博主Mueller在評價InterDigital與小米的和解這一事件時,也對小米的表現讚賞有加:
“雖然InterDigital在訴訟中有著更大的影響力,但小米迄今為止一直在向專利持有人展示它既不是‘軟柿子’,也不是不想被許可,或專利拖延(注:hold out,專利反劫持)。小米似乎很快就學會了專利許可和訴訟遊戲。考慮到它的市場份額,我想我將不得不更加關注它未來的專利案例。”
與華為案不同,小米在與InterDigital的訴訟中,還嘗試了在多國司法實踐上進行探索,這是雙方和解案背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