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無事,刷了一下短影片平臺,被一位小哥的拆機影片給吸引住了。他在影片中所拆解的手機是華為最近釋出的P50 Pro機型。他拆機的目的是為了驗證能否將搭載麒麟9000處理器的4G手機改裝成5G手機。但是他在拆機的過程中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華為P50 Pro所搭載的麒麟9000處理器是三層的,正常的情況應該是像Mate40 Pro那樣,一共兩層,一層是處理器晶片、另外一層是處理器的執行記憶體。這位小哥猜測:“華為生產P50 Pro的時候,已經無法定製到麒麟9000的執行記憶體了,只能用驍龍888的執行記憶體,但是驍龍888的執行記憶體要小一號,觸角不匹配,於是華為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在晶片和執行記憶體之間加了一個觸角轉換器”。然後,小哥直接拆下了中間的那層轉換器,直接裝上了麒麟9000的執行記憶體,P50 Pro正常開機。由此看來,華為目前不但面臨缺少射頻天線的情況,連CPU的執行記憶體都已經無法定製。
透過華為P50 Pro的內部構造,可見華為的艱難,再結合目前在發生在華為身上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大致預測到華為未來的發展佈局。
一、華為的“缺芯”問題已經暫時解決,但是依然存在危機
從這一次華為P50系列手機發佈會來看,華為的手機晶片問題可以暫時得到解決,高通已經達成了與華為的合作。但是搭載驍龍888晶片的華為P50也是4G手機,究竟是高通閹割其5G功能還是華為缺少5G射頻天線導致的?這還是個未知。雖然說,國產的5G射頻天線會在明年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其實際應用效果如何?美國會不會再次制定針對政策?也還是個未知。雖然從企業的角度來講,高通是非常希望與華為合作的,但是高通畢竟是美國的企業,一切行為都要遵循其當地的政策,如果一旦再次暫停提供晶片,華為就會再次陷入困境。
二、時隔五年,華為再次轉發任正非簽發的文章
8月8日,華為總裁辦在公司內部再次轉發任正非簽發的文章《華為到該炸掉研發金字塔的時候了》。這篇文章是由一名海歸程式設計師所寫,他在文中痛陳了華為研發體系所存在的“金字塔組織”問題,比如:多頭管理、中層臃腫、流程僵化、論資排輩等。任正非也做出了評語:“在技術工作的客氣是毒品,直面的批評、爭論才是良藥”。
一個龐大的企業,總會存在各種問題,但是時隔五年,華為再次提及舊事,說明華為又再次提高了對軟體研發的重視程度。在我們的印象之中,華為一直是一個硬體開發企業,但是面臨美國的制裁,華為必須在轉型與坐以待斃之間做出選擇。很顯然,華為想咬牙繼續堅持,同時在軟體層面投入更多精力。華為不想倒、國人也不想看到華為倒下。換句話說,華為已經不再只是一個企業,它更像是國人的堅韌與團結的象徵。
三、藉助鴻蒙持續發力,逐步提升華為在軟體層面的競爭力
鴻蒙系統的發展態勢估計也超過了華為的預期,從6月2日開始,到現在為止,華為利用兩個月的時間,將搭載鴻蒙的裝置數量提升至5000萬臺,最主要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手機端適配的。與此同時,一些以“花瓣”為名的應用也在逐步開發,鴻蒙的內部生態在日漸完善。
不同於蘋果的iOS系統,鴻蒙是一個可以在多平臺、多種裝置上同時執行的作業系統,維護成本低、裝置之間的邊界很容易被打破,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優勢。鴻蒙也不同於三星的Tizen,雖然搭載的裝置數量多,但是大部分集中在三星電視和穿戴裝置上。可以這樣說,有了“背水一戰”的處境,才有了今天的鴻蒙;離開了國內的發展環境,也造就不了今天的鴻蒙。
寫在最後
身處困境,華為應該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如果在硬體方面追著跑,只會被無端消耗。於是華為斷臂求生(分離榮耀)、轉型追趕。估計其最終目的是要在軟體層面打造一個先進、全新的時代,畢竟在軟體層面的創新是難以被遏制的,如果華為真的能以此獲取話語權,估計後面的路會更好走一些,再面對無端的制裁,華為也會硬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