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2011年,小米手機橫空出世。小米手機的出現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主打“極致價效比”的小米,不僅引動了手機降價的風潮,更是帶動了“價效比”觀念的流行。從此中國消費業進入“高性價比時代”。賣家以“價效比”作為推銷宣言,消費者以“價效比”作為商品選擇依據,價效比成為潮流和時尚。

從迷戀大牌到追求價效比,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消費理性化”了,但其實回過頭去看看,你會發現其實一切都沒有改變,我們依舊只是在高價與低價之間徘徊。

當小米打著“價效比”的旗號將手機拉入低價潮後,低價開始成為價效比的代表。淘寶、拼多多的出現更是讓這一觀念成為主流,拼單、搶優惠券成為“薅羊毛”的真香定律,而奶茶界的“黑馬”,蜜雪冰城更是在2019年狂賺65個億,成為中國茶飲界僅次於喜茶和奈雪的茶的第三。

隨著低價基因的火速擴散,其孿生兄弟“低質量”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而來。低價格下的劣質產品讓那些瘋狂追求“高性價比”的消費者們撞了個頭破血流。吸取到教訓的人們又開始認識到“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開始大喊“高價格意味著高質量”,“大牌才是高性價比的”,重新陷入了高價消費中。繞來繞去,我們依舊逃不出高價與低價的漩渦。

何謂價效比?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效能與價格之間的比例關係。價效比是建立在產品效能要求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在滿足效能要求的前提下,追求合適的價格。產品效能的瞭解與價格的對比其實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知識基礎的,而這在現實消費中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不可能去為了幾十塊錢的東西花上幾天的時間去搞調研,也不可能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讓你對所有的產品都有所瞭解。因此,價效比的比較最終只能基於廠家的宣傳。但是有個道理我們都知道,賣家是不可能賠錢賺吆喝的,利益最大化才是他們永遠的追求。

“高性價比”可能是一款產品的賣點,但也可能是一個陷阱。因此對於消費者來說,購買產品時不能盲目地追求“價效比”,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比較和選擇,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就好。

6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開幕在即:6萬㎡解鎖未來6G/AIoT/智車/快充/封裝/嵌入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