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卡脖子的近憂和遠慮
近憂:卡脖子技術待解,黑手又將伸向榮耀?
自華為被M國斷供打壓以來,以華為為代表的國內科技界,正在奮起自強,力爭早日在被“卡脖子”的技術領域早日實現不再受制於人。
但這個過程,顯然是痛苦而漫長的。
華為為了自救和讓產業鏈得以生存,不得不被迫剝離的榮耀,正在恢復往日的榮耀之路上時,日前又傳出可能會被M國加入到制裁名單中去。
從中興、華為,到中芯國際,到大疆、小米,再到可能的榮耀,我們還要多久才能在科技上真正的站起來?
遠慮:二三十年後,中國能成為基礎研究的理論中心嗎?
眼前的斷供,是近憂,但遠慮呢?
華為的問題,在於自己設計的先進晶片國內無法制造出來,製造晶片的最高階裝置EUV光刻機因為M國壓力而無法獲得。
任正非說過,晶片問題,只靠砸錢是砸不出來的,還得要靠“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才行”。但是,國內基礎科學的現狀,卻讓這一目標實現起來,並不那麼容易。
任正非只希望,再過二三十年,中國也能成為基礎研究的理論中心,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從基礎做起,從現在的孩子們開始。
然而,國內教育的內卷化,和學術研究的泡沫化,又讓這一“遠慮”要實現起來,更加顯得任重道遠。
02
“錢問”之後劉亞東: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
都知道在學界,有一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即“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十幾年來,讓學術界、教育界都頗感壓力。
時隔十三年後,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科技日報社原總編輯劉亞東教授,也有一問,竊以為是堪稱“錢問”之後又一震撼學界的發問。
“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 這是劉亞東2018年在中國科技會堂發表演講時的震撼一問。
劉亞東教授認為,當前中國在諸多核心技術領域被卡了脖子,但這只是表象,問題的實質在於,我們的基礎科學大幅落後於歐美西方。
劉亞東還批判了科研上的投機取巧:中國只搞技術開發,而把科學研究這種“苦活累活”留給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等他們出了成果,我們再做應用,發展經濟。
想想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網際網路、電商、共享經濟等等,不都是在別人的基礎上蓋樓麼?倘若地基一旦被抽掉了,萬丈高樓也就轟然倒塌了。
所以,在劉亞東看來,“一個現代化強國,不僅要有技術,而且要有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必須擁有一大批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偉大科學發現,以及眾多能夠領導世界潮流的科學大師。否則,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
劉亞東還進一步解釋了,科學和技術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雖然技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技術發明是來源於科學成果,真正決定人類精神和物質世界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是科學,而不是技術,科學對於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無以替代。
總結一下,劉亞東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缺什麼?缺的是科學,基礎科學!缺的是偉大科學發現!缺的是科學大師!
03
任正非簽發總裁郵件:學習劉亞東之問
國內企業界中,對劉亞東這震撼一問,領會最深刻的,恐怕只有華為的任正非了。
在2019年的一場外媒訪問中,任正非有一句公開感嘆,似乎是對劉亞東“除了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的遙相呼應。
“近五百年來,中國基本沒有對世界輸出過大的科學技術的發明、發現的貢獻。”這不是任正非對自主科技的妄自菲薄,而是回首數百年來,還真的找不到讓我們自豪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
沒辦法,苦於國內的人才和基礎研究的薄弱,華為不得不將一些理論研究所建到了國外,招聘大量國外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來提升華為的創新研發能力。
土耳其數學家Arikan教授
比如,華為在3G演算法上的突破,來自於俄羅斯的一位天才數學家;
又比如,華為的5G技術,來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數學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華為用十年時間,投入了數千名研發人員,以這個論文為中心,一步步研究解體形成了各種專利,這才有了今天華為的5G技術領先。
其實,任正非也想“以中國為中心建立理論基地”,但卻“比較難,因為中國在基礎理論上不夠” ,華為不得不將最前沿的數學和計算、資料類的研究所建到國外。
04
任正非:泡沫化的社會中不會產生科學家
無獨有偶,和劉亞東教授批判取巧式技術路線一樣,任正非用幽默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關切和憂慮。
那是央視採訪中,任正非打了個“中國雞跑國外下蛋再賣回中國”的比方:國內企業花了高價從給國外買回的高科技產品或專利技術,回來一看,發現發明人竟然就是走出去的中國人。
任正非的比方中,其實透露了兩層意思:
這就是現狀,缺少傑出的科學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結果造成了“我國的工作母機、裝備和工藝、儀器和儀表、材料和催化劑研究……相對產品還比較落後”。
何以至此?任正非一針見血地指出:泡沫經濟的刺激下,年輕精英們都去“短平快”去了。
早在2016年的巴塞羅那通訊展上,任正非和專家座談時就曾直言:泡沫化的社會中不會產生科學家。
任正非認為,近年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泡沫機會,大家都忙著在泡沫裡面多掙點錢,可能在做學問的問題上就有點懶惰懈怠了,有點兒跟不上時代。
雖然在華為代表的5G技術上,中國已經超過了西方,成為新的技術領域的先驅者,但任正非認為的,中國要在技術上超過西方,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不可能。
05
華為能“留住雞為中國下單”,但如何“養好雞”?
“為什麼不能讓自家養的雞在自己的土地上下蛋?”這大概是繼錢學森之問多年後,近年來再次掀起國人內心波瀾的 “任正非之問”了!
用任正非的人才管理哲學來說,就是“先有雞,雞生蛋”,第一步要養好雞,第二步留住這些雞,第三部那就是讓雞吃好喝好,下好蛋。
當然,對於“留住雞”、“中國雞為中國科技下蛋”這兩步,華為顯然做得不錯,華為的“以奮鬥者為本”、“絕不虧待雷鋒”的奮鬥者文化,基本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但對於如何“養好雞”的問題,就不只是華為一家民營企業所能解決的了。
在任正非看來,中國當前的問題根源還是在於教育,“西方無論是在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上,都有創造性方法;中國現在只有統一的考試方法,這讓天才很難脫穎而出。”
要解決基礎理論研究薄弱,建立中國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任正非給出了建議辦法:
中國首先要在基礎教育,特別是在中小學教育、農村教育上,要向西方學習,追上來;
在高等學校的學風,像世界科學家一樣,專注學術研究,博士的論文充滿真知灼見,打好這個基礎。
任正非口中的“這個問題”,不也正是“錢學森之問”嗎,不也正是劉亞東教授的“除了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嗎?
顯然,在“卡脖子”的近憂和遠慮上,沒有退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