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禁令之下,華為設計出來的晶片,無法交由晶片代工廠生產。這讓華為陷入了“無芯可用”的困境。
美國的這一舉動,對華為手機業務造成了直接的打擊。因為晶片不足,華為手機出貨困難,導致銷量急速下滑。據華為輪值總裁徐直軍所言,我們被制裁後,一直靠庫存維持生存。
華為迎來轉機
好在,華為的困境如今終於迎來轉機。在獲得高通晶片後,華為部分晶片又獲得美國許可。
在9月24日的2021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徐直軍表示,華為低端汽車晶片獲得了美國許可。
同時路透社也有訊息稱,美方允許供應商向華為出售用於影片螢幕與感測器等汽車零部件的晶片。
這對華為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這讓華為汽車業務得以繼續發展下去。
雖然華為一直堅定地表示,華為並不會放棄手機業務,而是努力讓手機業務回到正軌。但在在手機業務受挫之後,華為不得不尋求新的增長點。
畢竟,手機業務撐起了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為了抵消華為這部分營收下滑,華為必須要有能撐起來的新業務。
而汽車零部件業務,便是華為瞄準的未來關鍵業務。對於這一新業務,華為可是投注了不少心血。
據瞭解,如今華為已經形成了5000人的汽車零部件研發團隊,並在今年投入10億美元研發資金。
新業務對華為意義重大
如今,新能源汽車十分火熱,儼然已經成為新的風口。在如今全球汽車晶片荒的情況下,2021年8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月銷量仍能實現168%的同比大增,達25萬輛。
由此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火熱。而與傳統汽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對於汽車晶片的需求量實現了翻倍增長。
因此在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汽車晶片市場規模快速擴張。據IDC公佈的資料顯示,到2024年時,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或將增至428億美元。
這一巨大的市場自然吸引了華為入局。華為並沒有像小米、百度等網際網路大廠一般,選擇造整車業務,而是將目光放在了汽車零部件上。畢竟,做汽車零部件利潤不少,麻煩還少。
據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營運長王軍透露,如今華為已經推出30多款汽車智慧化零部件。這讓華為能夠滿足汽車廠商更多的需求,實現更好的服務。
不過,華為想要發展汽車零部件業務,也繞不開晶片這一環。禁令還是讓華為新業務遭遇到了不小的阻礙。
而在如今,美國在汽車晶片領域對華為鬆口。這表示,華為汽車零部件業務將會走得更加順利一些。
寫在最後
如今,華為正處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艱難與謹慎。但令人動容的是,即使是在受打壓的情況下,華為依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頑強抗爭。
華為這樣的精神,無疑值得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