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2010年前後,受金融危機影響,東莞產業轉移、升級,一大批新生代打工者抓住了機會,接過破舊的廠房和機器,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做起了生意。

十年後,當全球疫情襲來,傳統的外貿遭遇重挫,昔日的打工者以逆襲增長的勢頭證明:他們輸在了起跑線上,卻提前十年趕上了"數字化新外貿"的浪潮。

父母沒有給予多少原始積累,卻讓他們無所畏懼擁抱正在興起的跨境電商。雷傑玉接手父親的"工廠"時,僅有8臺縫紉機和4萬元的外債。新一代的打工者掙脫自己身份的願望更加強烈。雷傑玉還是一咬牙,籌借20萬元開通了阿里巴巴國際站。

雷傑玉和父親在工廠交談的畫面

訂單並沒有如同想象那樣如雪花般飛來。她找到平臺,氣憤地質疑,"為什麼給了錢,平臺一直不給我派發訂單?"

據雷傑玉回憶,當時客戶經理多次找上門,勸企業跟隨平臺一同"改變",但她認為,平臺只是變相地捆綁她不斷支付費用。直到客戶經理帶著一張只需99元的學習課程來拜訪,她第一次意識到,"運營線上一家外貿企業需要'換腦子'。"

2018年,雷傑玉第二次進入國際站,藉由此前學來的管理制度,經過20天不斷衝單、覆盤和總結,業績達到200萬元,實現第一次"人生巔峰"。2019年,公司業績突破千萬,打破來所有人的意料。

2020年,疫情衝擊之下,雷傑玉僅用3個月就完成1500萬業績,她將年度業績從最初的3000萬調整為5000萬元,並計劃2021年實現"億元夢"。

現在,雷傑玉在東莞買了房子,三代人住在一起,家裡再也沒有留守兒童。她給自己的員工開出了高薪,希望他們都可以在東莞買房,把留守在老家的孩子接到東莞。

他們最新的身份,叫"新外貿企業家"。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鴻蒙OS不僅僅用於手機,華為目標是想跨多個物聯網,統籌多種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