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雲端計算早已被視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重要基礎設施。那麼,全球的雲計算髮展狀況如何?中國的雲端計算市場相比國外有哪些不同?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釋出了《中國雲端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稱《白皮書》),讓我們看到當前中國雲端計算市場與歐美之間的差距,併為中國雲端計算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充分發揮“5G+雲+AI”的優勢、儘快提升雲端計算廠商的全棧能力。

面對未來3000億雲端計算市場,把握住5G機會並具備全棧能力的企業將獲得市場的最大紅利!

大型政企是上雲主力,上雲率有待提高

據《白皮書》,各國都將雲端計算視作下一個30年企業數字化的最重要基礎設施。為此,各國都制定了推動雲端計算產業發展的政策或綱領,政企上雲加速,帶動全行業上雲步伐。

中國相比歐美在雲端計算普及率上仍然偏低,應該加大推動大型政企上雲速度。

首先,雲端計算要發展,政策先行。相比其他國家,美國在雲端計算上是先行者。早在2006年-2008年,VMware、亞馬遜和谷歌等企業就開始開展雲端計算業務。

美國也釋出了多項政策支援雲計算髮展,比如2010年提出“雲優先”策略、2011年釋出的《美國聯邦雲端計算戰略》等。

同樣,中國針對雲端計算的政策也是連續出臺。2010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聯合釋出了《關於做好雲端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範工作的通知》、2015年5月的《關於加強黨政部門雲端計算服務網路安全管理的意見》、2017年工信部發布《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2018年工信部發布《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

其次,大型政企加速上雲步伐,影響更多企業上雲。美國聯邦政府自2012年就制定了每年200億美元的雲端計算採購和研發計劃,同時金融、製造、零售、醫療等領域的企業紛紛將業務上雲。

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美國政府、金融行業的上雲率已經超過60%,其他傳統行業上雲率也達到40%左右。這成就了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VMware等公有云、私有云企業。

在中國,大型政企也是第一階段開展雲端計算業務的主力。據國家發改委資料顯示,從2010年開始,中國政府每年投入資金超過10億元用於推動雲端計算產業發展,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00億元。

此外,據IDC資料,2018年,中國雲端計算產業規模達到962.8億元人民幣。當前,中國雲端計算的主要使用者集中在網際網路、交通、物流、金融、電信、政府等領域。

這也讓一大批中國的雲端計算廠商成長起來,比如,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同時,形成了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全面發展的多雲局面。

但是,目前大量關於雲端計算市場佔有率的統計報告更多是從“公有云”的維度進行計算,忽略了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雲等多雲場景。

前不久,全球權威的諮詢與服務機構IDC,第一次釋出了《中國雲系統和服務管理軟體市場半年跟蹤報告》,這份報告主要對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或多雲等場景下的雲管理軟體進行評估,可以更加客觀展現雲端計算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情況。報告顯示,華為雲Stack(HCS)解決方案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一。

同時,IDC全球雲市場2019年十大預測中提到,全球超過94%的雲終端使用者在未來的12個月內會計劃選擇多雲部署,多雲管理的挑戰將會成為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

華為雲Stack(HCS)之所以能夠實現領先,正是得益於“敏捷運營,精簡運維”的ManageOne雲管理平臺實現了高效的多雲管理。該平臺支援通過雲聯邦技術讓HCS私有云客戶共享華為公有云全量160+雲服務,實現使用者公/私有云一致體驗。

同時,ManageOne還能夠管理第三方公有云、多種異構虛擬化資源池和裸金屬伺服器、GPU等多種差異化資源。

資料顯示,雖然中國雲端計算市場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2016-2018年每年的增速都保持在30%以上。但是相比歐美,中國的雲端計算市場規模和企業上雲率仍然偏低(中國雲端計算市場規模只有美國的8%,中國企業上雲率只有40%,而美國為85%,歐盟為70%)。

《白皮書》預測,2023年政府和企業上雲率將超過60%,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不足1000億增長到3000億人民幣。這意味著,中國的雲端計算市場在4年內還有著2倍的增長空間。

“5G+雲+AI”是中國雲計算髮展的契機

與網際網路技術一樣,雲端計算技術也誕生於美國,這讓歐美國家均有很強的先發優勢。但是一直以來,受限於頻寬、網路延時、成本等因素,萬物的連線並未實現,這也阻礙了雲端計算向更加廣闊的空間,更加縱深的發展。

隨著5G網路的普及,高頻寬、低延時的網路將讓萬物互聯,這就大大刺激了企業的上雲需求。通過企業上雲,實現數字化轉型,從而讓萬物都產生資料。這也必將催生以大資料為養料的AI技術蓬勃發展。

從而,一個嶄新的雲端計算藍圖展現在我們面前,那就是“5G+雲+AI”。如果說歐美的雲端計算誕生於網際網路時代,那麼中國的雲端計算則是站在了5G的風口之上,這也被華為雲定義為Cloud2.0時代。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全球覆蓋最完善的4G網路,這得益於中國人口的密集度較大,運營商鋪設4G網路的成本可以得到很好的平攤。5G時代,中國更是有著比4G更大的優勢,因為華為等企業在5G標準上擁有極強的話語權。

中國已經率先發放5G牌照,並計劃在2020年全國範圍內覆蓋5G網路。這讓更多中國企業可以享受5G帶來的數字化變革機會,讓萬物互聯(IoT時代)成為可能。

華為雲全球市場Quattroporte鄧濤曾表示:“如果將這場全行業的智慧化升級比作一條新的賽道,那麼雲將成為起飛的跑道,而AI、IoT、5G將是決定企業發展速度和商業高度的重要引擎,5G和AI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阿里雲邊緣計算技術負責人楊敬宇也曾對媒體表示:“5G時代,邊緣計算將發揮更大價值。”

在5G時代,IoT裝置將全部聯網,而這些裝置中90%以上的智慧手機、穿戴裝置、智慧電視、智慧駕駛等都基於ARM架構,因此ARM雲架構應運而生。同時,雲、邊、端協同發展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在中國雲端計算市場上,華為率先推出了基於ARM的7nm鯤鵬920處理器,專為大資料處理和分散式儲存設計;昇騰系列AI晶片,為訓練、推理提供算力,實現邊緣計算的普及;

而且華為雲還在KubeCon2019大會上,還發布智慧邊緣計算專案里程碑版本 KubeEdge 1.0。該版本除了在應用自動部署、支援GPU/NPU異構、輕量化方面有了進一步優化外,還全面支援端、邊、雲協同、服務風格通訊能力,並大幅提升了效能和節點管理規模。

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工程質檢、OCR、人臉識別、駕駛行為分析等邊緣場景。

前不久,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基於ARM的16nm GPU晶片含光800,這是一款側重於推理的晶片,此前還推出了基於RISC-V的處理器IP核玄鐵910。同時,阿里雲還在2018年3月宣佈推出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打造雲、邊、端一體化的協同計算體系。

顯然,全球普及速度和普及率領先的中國5G網路必將為中國雲端計算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無人駕駛、智慧交通、智慧園區、智慧工業、智慧醫療等360行都將實現業務上雲,享受AI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

這意味著,擁有5G核心技術並在ARM架構晶片上有所作為的雲端計算廠商擁有絕對優勢,比如,華為雲已經成為全球增長率最快的雲端計算提供商。

全棧能力決定雲端計算企業的增長天花板

《白皮書》分析認為,中國雲端計算企業想要實現快速發展,必須在整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實現更強大的全棧能力,這也決定著雲端計算企業成長的天花板。

在上游,最核心的硬體是CPU、記憶體;在中游包括伺服器、資料庫、路由器、交換機等;在下游包括IaaS、PaaS、SaaS的整合服務、運營等。

目前,中國幾大雲端計算廠商均認識到“全棧能力”的重要性,並積極加大研發力度。其中,在晶片領域,華為雲、阿里雲是代表性企業。

阿里雲剛剛釋出了AI晶片含光800,並打造了處理器 IP、一站式晶片設計平臺從而提升其在雲端計算產業鏈上游的全棧產品能力。

而華為雲不僅釋出了昇騰系列的多款AI晶片,而且還實現了資料處理晶片、儲存晶片、物聯網晶片、終端晶片的全面覆蓋,從而具備完整的雲、端、邊協同能力。

其中,鯤鵬920處理器針對通用計算,是業界整合度最高的資料中心處理器,被用在華為的泰山伺服器上;昇騰910、昇騰310具備業界最高的AI算力,可以佈局在攝像頭、汽車等邊緣裝置上。

而華為又向外界開放了一款物聯網晶片Balong 711,讓各類IoT裝置都能輕鬆聯網;麒麟系列晶片,讓手機、耳機、手錶等裝置可以享受5G網路的高速體驗。此外還有路由器晶片、NB-IoT晶片、IPC視訊編解碼和影象訊號處理的晶片等全棧產品。

在資料庫方面,中國雲端計算廠商也一直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雲資料庫”,從而擺脫Oracle等傳統資料庫難擴容、成本高等方面的束縛。

其中,阿里雲打造了PolarDB、騰訊雲基於開源的MySQL打造了TencentDB,而華為雲打造了GaussDB和FusionStorage 8.0。

更重要的是,華為雲稱這款資料庫是AI-Native,資料核心原生包含了AI能力,一出生就是智慧的,可以實現自運維、自管理、自調優、故障自診斷和自愈等資料庫管理能力。

華為GaussDB生態與標準CTO王偉民在介紹華為雲資料庫發展時提到,合夥夥伴招商銀行在使用GaussDB後,資料容量提升了10倍,故障恢復速度提高了30倍。

而且華為雲與阿里雲、騰訊雲的不同還在於,它不僅自己搞定了計算、儲存和資料庫,還擁有自己伺服器、交換機、閘道器和路由器、防火牆。

至於下游的雲生態,各大雲端計算企業都在政府、能源、製造、零售、交通、金融、汽車等等行業尋求突破。比如,截至目前,華為雲已上線180+個雲服務,以及HCSO、HPC、物聯網、遊戲、金融等180+解決方案。標杆專案500+個。

毋庸置疑,全棧能力將成為衡量雲端計算企業硬實力的重要標準,也決定著它們天花板的高度。未來,處於領先地位的雲端計算企業一定是那些在晶片、儲存和資料庫等核心技術都實現更多自主研發的企業。

結語

隨著5G網路的普及,萬物互聯的時代便會到來,這也意味著一個全新的“5G+雲+AI”生態誕生,這也意味著雲端計算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意味著ARM計算架構、雲邊端協同的需求增加。

每個技術變革的時代,對於後進入者都是巨大的機會。同樣,中國雲端計算產業正是踏準了“5G+雲+AI”的風口,那些具備晶片、儲存、資料庫等全棧研發能力雲端計算企業必將成為萬億雲端計算市場的贏家。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訊號」順豐降價猛攻電商件,雙11要“截殺”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