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資收狗,虎、魚歸鵝”,如果將騰訊的投資比作一場棋盤上的博弈,現在的騰訊已開始實行他的“將軍計劃”。
自2008年騰訊成立投資併購部以來,投資已經逐漸成為騰訊的核心戰略與核心業務,當人們都在說騰訊沒有夢想的時候,騰訊一笑而過,悶聲發財,為的就是接下來的“全軍出擊,建立帝國”。
騰訊“擺棋”2013年到2019年之間,騰訊所產生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總計為5862.91億元,但是同期卻新增了將近4000億元的投資額,在2014年和2018年,騰訊對外的投資額甚至超過了當年的經營現金流。
除此之外,騰訊每年對外投資的專案數量也都在逐步上升,尤其是在2017年,騰訊的對外投資達到了167家,而這一年也正是兩馬相爭最為激烈的一年。
有意思的是,騰訊在投資這些公司的時候只管出錢出力,對於這些公司在管理、運營方面基本上是放任不管的狀態。但是縱觀騰訊的投資,不難發現,騰訊並不是如廣大網友所說是一家“沒有夢想的投資機器”,反而騰訊的投資可以說是野心勃勃。
騰訊集團的副Quattroporte兼騰訊投資管理合夥人李朝輝曾強調,“我們思路比較清晰,只投和騰訊業務相關的,主要是消費網際網路。即,以個人為使用者,以日常生活為場景的應用形式,具體表現是個人衣、食、住、行、醫等生活場景。”
李朝輝的話並不是所謂的“嘴炮”、“概念”,而是淋漓盡致的表現在了騰訊的投資上。
從2006年-2019年騰訊的對外投資可以看出,騰訊在文娛傳媒方面的投資是最多的,達到了171家,其次是遊戲和企業服務分別是96家和92家。
其投資風格也更像是一種“擴散式”的投資,擴散點是社交和內容,越靠近擴散點的領域騰訊的控制力就越強,而擴散較遠的領域,採用的就是所謂的沒有夢想的投資方式,用自己的少數股權輸出基礎能力給合作伙伴,進而獲得進入一個新領域的機會。
這場佈局已久的遊戲,直到現在才隱約看出騰訊所採用的招式。
騰訊準備“將軍”了?2013年,騰訊臨危“救狗”,為7年後的今天能夠順利全資“收狗”奠定了基礎。當時的騰訊是搜狗的最大單一股東,如果換成阿里或者其它企業的話,在成為搜狗的最大股東後一定會進行近一步的併購,但是騰訊並沒有進行更近一步的動作,反而是給搜狗出錢出力,放任其發展。
搜狗也沒有讓騰訊失望,經過幾年的發展,穩坐國內搜尋引擎領域老二這個位置,並且AI成為了搜狗最有潛力的一個增長點,王小川的團隊也成了搜狗最大的財富。
今年騰訊正式向搜狗發出了非約束性收購要約,王小川和他的搜狗團隊對此也表示出了期待。也就是說,騰訊現在“收狗”可能只是一句話的事,而這一句話能成功,離不開7年前騰訊的投資以及7年間騰訊的出錢出力。
近期關於鬥魚和虎牙的合併也傳遍了整個網際網路圈,而每個新聞的標題中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另外一個公司,那就是騰訊。
鬥魚和虎牙從始至終都是對手,現在突然打起了握手言和的算盤,這背後離不開騰訊的推波助瀾。
2018年3月,虎牙獲得了騰訊4.6億美元的戰略性投資,而幾乎是同一天,鬥魚也宣佈獲得了騰訊6.3億美元的投資,此時的騰訊佔有虎牙29.58%的股權,佔有鬥魚37.18%的股權,並且成為鬥魚的第一大股東。
在騰訊投資後,原本以為這倆家能和平發展,但事實並不如此,競爭愈演愈烈。但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局面沒有出現,反而是其它平臺逐漸落寞,將舞臺讓給了鬥魚、虎牙。
現在直播領域基本被鬥魚和虎牙壟斷,而兩者也逐漸放下了敵對的態度,騰訊在這時候跳了出來,牽著兩家的“手”,走向了合併之路。
鬥魚和虎牙的核心內容是遊戲,這也是騰訊的主業,毫不誇張的說,騰訊把住的是鬥魚和虎牙的命脈,所以騰訊從一開始就認定“魚、虎終歸鵝”。
而一旦兩家合併成功,騰訊勢必成為最大的股東,到時候全國的娛樂直播領域將會出現騰訊一家獨大的現象,而作為騰訊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阿里,只能放任騰訊吃下這塊“肥肉”。
滴滴和快滴的合併,讓阿里失去了出行場景的掌控權,美團和福斯點評的合併,讓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失去了機會,這背後都少不了騰訊的干預,但是阿里沒有機會也不代表騰訊能夠抓住機會。
騰訊這盤棋下大了騰訊在早期將自己的資本、流量給了企業,但是由於自身不做過多的參與,導致騰訊本身並沒有更多的創新能力,甚至自己本身的業務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微視的失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現在網際網路是向著無邊界的競爭發展,頭部網際網路企業早已不是騰訊系和阿里系的競爭,位元組跳動、美團、滴滴這些後起之秀都是競爭對手。騰訊現在出來“將軍”不如說是不得不出來“將軍”。
而騰訊的“將軍”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先將自己投資的一些與騰訊本身業務相關的中小型企業歸到囊中,將中心的生態建立完整後,再去向四周擴散。騰訊靠著自己的流量泉眼,源源不斷的孵化出新的企業,進入新的領域,再將自己的非正式商業帝國轉化為正式的商業帝國。
騰訊之前下的每一步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現在騰訊想拿著這些“棋子”去“將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損失掉一些“棋子”,這也是當下網際網路時代殘酷的現實,而哪些企業是犧牲品,哪些企業能幫助騰訊一路“將軍”下去,都還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