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寫文章,還是在8個月前,時光飛逝,covid-19把大家從線下“驅趕”到了線上,而美國兄弟又假以“隱私保護”之名,對中國的線上公司進行聯合圍剿。這種狗血的態勢,似乎在告訴我們——
網際網路世界不再是平的,每個網路居民都應該在逼仄的角落裡找到一塊不被打擾的獨立空間。
這方聒噪四起,那方的區塊鏈革命也愈演愈烈。尤其是最近大火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成了繼比特幣、可信眾籌(ico)之後的又一傑作。從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支付,到以太坊的去中心化融資,再到defi的去中心化借貸,程式碼對碳基文明的“邊緣侵襲”,似乎是一如既往,摁不死、剿不滅。
作為區塊鏈世界的當紅炸子雞,defi的邏輯並不複雜,其本質是用程式碼實現可信借貸,而實現這個流程只需要三個元件: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穩定幣和借貸資產。自從比特幣成為非官方發幣的實驗成功後,erc-20實現了“人人都是中央銀行”,而defi則實現了“人人都是商業銀行”。程式碼在金融上的進階,從來都是連筋帶骨、招招見血。
一、區塊鏈世界的三大難題當然,區塊鏈世界看似熱火朝天、三點鐘現象迴光返照,但這趟列車的軌跡並非一片坦途,主要表現在——
第一,“區塊鏈革命”變“區塊鐮割命”。
區塊鏈上半場的遺毒不淺,絕大部分喊得震天響的區塊鏈專案,大都是掛著程式碼的羊頭,幹著割下一個羊頭的屠宰生意,而交易所們還遠遠稱不上“數字資產交易所”,當下充其量還是一個“數字賭場”。
第二,數字資產太少,是區塊鏈的最大基本面。
在我的認知裡,數字資產的創造和積累,應該是區塊鏈人花80%時間去幹的事兒,罔顧一級市場的過度貧瘠,而過於談二級市場,這無異於“詐騙”,連投機都算不上。另外,關於數字資產的標準,無非就是三個:資料本身有用、能帶來收入、流通環境的標準要有廣泛性。照此看,區塊鏈的大門還遠沒有開啟。
第三,如果區塊鏈是一座圍城,城外人的進城門檻還很高,就連“幣圈人”都還只是在城門口扎堆兒打牌而已,城裡的原住居民還太少。
不信,請你回答這三個經典問題:區塊鏈有用嗎?區塊鏈有什麼用?請你在一分鐘內證明你說的作用。我做過調查,幾乎每個人都被最後一道關給卡死了。
二、區塊鏈語言體系的鴻溝出現以上三個怪現狀,不能簡單的歸因為人性善惡、環境不成熟,而是“區塊鏈語言體系”的鴻溝一直橫亙著,造成了城內城外的誤會,這好比兩個國家的文化互動,語言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互融。而語言的桎梏,在區塊鏈世界尤其明顯——
第一,懂外語的比懂機器語言的要多。
諸如構築數字世界的python、solidity程式語言,在現實世界裡還是少數人的遊戲。區塊鏈本來就是程式碼朋克的傑作,要想真正步入區塊鏈圍城,深諳程式碼邏輯是區塊鏈居民的基本素質,因為在這個世界裡,“code is law”不是人人標榜的牌坊,而是每個地址佩戴的勳章。
第二,懂機器語言的難食人間煙火。
歷史是由英雄引領的,但最終是由群眾推動的,如果一個英雄只顧著曲高和寡、孤芳自賞,那就成了孤家寡人。要成一件事兒,必須堅守“聖人之道、帝王之術、庶民之語、傻瓜之器”,尤其是“庶民之語”,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對於群眾來說,大家才不關心你的科學論證,只要聽起來爽、能瞬間激發行動,新世界就會往前推進一步。從現在的“區塊鏈語言體系”來看,大夥兒連三次院試落榜的洪秀全還比不過。
實際上,我們特別想捅破這層窗戶紙,區塊鏈的城池並非高深莫測。
三、時代的產品才是時代的最好代言人從2018年開始,我連續在百度、阿里巴巴、吳曉波頻道等做區塊鏈主題的分享,無數次的口吐蓮花、慷慨激昂,終究難抵聽眾的一句:請用1分鐘證明你的觀點。即便是天才,都無法用口來證明一個程式碼世界的壯觀,因為明眼兒人都懂得,證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的最好方式,就是掏出手機,亮出微信、支付寶。沒錯,只有時代的產品才是這個時代的最好代言人,而在區塊鏈時代裡,只有秀出區塊鏈應用才是硬實力。
有人說,比特幣、erc-20、defi足以證明啊,實際上,這些揉雜了原始碼和金融CROWN的“高階應用”,想在凡間絲滑地成為流行,還是太妄想了點兒。
為了突破技術和金融的障蔽,讓區塊鏈以更親民的姿態走進尋常百姓家,經過反覆論證和測試,我們做了一款平民級Dapp(分散式應用):BPassword!顧名思義,用區塊鏈保護賬戶密碼。目前已近1000個使用者通過它把自己的賬戶密碼儲存在區塊鏈上,甚至不少炒幣使用者開始用BPassword儲存數字錢包的助記詞、私鑰。儼然,在圍城門口打牌的幣民們,通過這扇半掩半開的窄門,自然而然地溜進了區塊鏈的世界。
直到我9歲的兒子用BPassword把第一篇日記寫在區塊鏈上開始,我可以自豪地宣佈——
“BPassword將是人類史上第一款非區塊鏈人也能用的區塊鏈產品!”
我們希望它能代表真正的區塊鏈時代,希望尋常百姓也能通過區塊鏈技術武裝自己的數字資產,更希望它以“數字身份”的名義成為橋鏈三個平行世界的第一入口。
當然,BPassword更大的意義在於,它以“前端介面+後端分散式儲存”的簡單組合,“羞辱”了我過去對區塊鏈的認知——
第一,區塊鏈世界並非只有“太監式”的無幣區塊鏈和“白皮書式”的單機幣專案。
區塊鏈應用和token是並行不悖的,至少在BPassword裡,產品積分BT可以用來當作年服務費使用,它就像門票一樣,成了區塊鏈世界的一個數字資產。
第二,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充套件性作為區塊鏈行業顛簸不破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實踐證明是有失偏頗的。
BPassword從鏈上讀取資料的平均時間在5秒左右,底層又是以類以太坊這樣的公鏈作支撐,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早已不是問題。
第三,區塊鏈的作用很有限,它僅對鏈上原生資料資產有效,鏈外資產還不是它能掌控的地盤,至於市面上流行的“產業區塊鏈”也頂多是產業網際網路的一個子集。
BPassword也不例外,它只能對密碼、地址、助記詞、私鑰、身份證號、三兩句的日記等位元組類資料做管理,即使未來規劃的二三代功能相當有想象力,但想破天也不會跳出“鏈上資產”這個圈圈,程式碼並非萬能,但無知會讓人誤以為“程式碼萬能”,在這一點上,犯不得一點錯。
第四,區塊鏈發展的最大障礙,可能是網際網路思維的慣性在充當摩擦成本。
通過BPassword的執行實踐,我們發現除了用技術創造價值是相同的,其他大部分產品邏輯竟然是相反的。比如:網際網路追求免費、產品有後端、聯網才能用、賬戶是中心化的、容易洩漏隱私,而區塊鏈則反其道而行之,它追求付費、產品沒後端(直接在鏈上)、斷網用能用(BPassword在手機“飛航模式”下使用)、保護隱私等。
這個奇葩的發現,如果不是天天抱著產品打磨,是斷然不會恍然大悟的。這也確實應驗了小平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都埋在土裡,天天飄在浮雲上吹水,是看不到行業真相的。
四、ID的社會意義超出想象BPassword管理的是老百姓的數字身份,即ID賬戶。實際上,ID之於世界的重大意義,被過分忽略了。改朝換代的本質,是國號的更迭,即玉璽易主,這是一場典型的賬戶革命。在網際網路世界裡,誰掌握的使用者ID越多、ID品質越高,誰的市值就會越高。而在區塊鏈世界裡,我們希望幫助“尚不自知”的人類,從“使用者思維”轉變為“地址思維”,用加密技術和分散式儲存,來捍衛該地址ID的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BPassword只是一個開端!
戰略的本質是“在敵人看不到的地方開槍”,任何一場流行,都是群體短週期的情緒表達。在區塊鏈世界裡,推動流行的背後力量,是自由主義和程式碼朋克的場景滲透。而任何一場數字經濟革命的襲來,註定不是主流力量的強行主導,而是自由意志和程式碼長城在主流版圖薄弱地帶的自然隆起,這就是“數字逆襲”的意義。
一個Dapp的騰空出世,市面上關於區塊鏈的萬般解釋,頓覺蒼白。數字時代已來,ID的意義將更加顯性化,房子如果沒有主人,它就不是資產,資料如果沒有ID,它也不是資產。先有人,再有房子;先有ID,再有資料。人、ID,都是一個根目錄,負責拎起下面的資產,本質是所有權代言人。所有權這麼重要,就是因為它定義了個體自由。IP、KOL、大V、品牌、姓名、股票程式碼等等,這些都不過是ID的社會資產表達,ID才是長出這些衍生品的根。再往深裡想,當下意義的ID之根,究竟長在怎樣的土壤裡?這片土壤能否聽從自由意志的召喚?每思至此,我都覺得區塊鏈偉大!
BPassword是“數字桃花源”的又一道窄門,通過它,你能走入到恍如隔世的另類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前浪後浪,都是表象;一個大浪,變了氣象。
它更是區塊鏈圍城的一聲槍響,告訴蹲在門口的賭客和在城郊外裸奔的ID們——
區塊鏈世界並非只有冷血的金融和生澀的程式碼,它更有保護數字資產的溫度、不需要第三方協助的誠信和隱私加密後的自由。
-
1 #
-
2 #
天不藏奸,遲早要還
在含糊不清數字貨幣,加區塊鏈,老師們寫介紹能不能用英語白話,畢盡有很多英語不及格者看不懂英文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