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前幾天小淙和朋友吃飯,一位朋友說自己已賦閒好些時間,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位朋友告訴他不要浪費時間,可以考考證(例如消防師),或者學學理財。

當天晚上我刷某問答平臺 APP 時,收到一條關於報考註冊消防工程師證書的廣告推送,此前我從未了解過也未聽說過這個證書。我驚奇地把這這件事發到好友群,大家普遍認為我的手機偷聽了我們的談話。

第二天中午,那位賦閒的朋友發來一張截圖,他的短視訊軟體上收到了一條理財培訓廣告,之後甚至還接到關於炒股的電話。

手機非常關心你

關於手機監聽談話再精準推送廣告的經歷我想不少人都經歷過。不光國內,全世界的網民都在討論這件事,雖然網上眾說紛紜頗有一點賽博朋克和陰謀論的味道,但目前還沒有相關權威報道證實這一觀點成立。

不過我想先讓大家回憶一下,2018 年發售的 VIVO NEX 是一款搭載「伸縮式攝像頭」的真全面屏手機,當時驚豔了很多數碼愛好者。

但讓人們記住它的原因卻是因為某些 APP 偷偷呼叫攝像頭許可權導致伸縮式攝像頭突然彈出。

隨後各大被曝光APP都發表宣告表示只是檢測是否獲得了相機許可權,並沒有偷看使用者。在這件事被曝光前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還有這種操作。

假如偷聽 如何實現

回到偷聽上,小淙自認為不是一個科技白痴,我知道 APP 很難做到這一點。APP 依託系統執行,它不能直接呼叫麥克風這個硬體,當 APP 需要錄音時,它需要先向系統申請,系統詢問使用者是否允許才能決定 APP 最終能否獲得麥克風許可權。

手機廠商的程式碼就是我們的保鏢。

一些手機,例如 iPhone,在麥克風工作時甚至會有呼吸燈和狀態列提示。但是我們從未在聊天時看到有任何提示。

除非他們就是一夥的?

雲安全公司 Wandera 做的實驗我認為比較全面,可信。

他們將兩部手機(Android 和 iOS)放到一個房間並播放 30 分鐘貓狗食品廣告,然後再手機放到安靜的房間 30 分鐘。在開始前他們給了 Facebook、YouTube 等應用相關許可權,最後記錄兩個房間的資料流量和電量消耗情況。

最終結果發現 APP 使用的流量和電量都很低,反而手機自帶的語音助手消耗流量和電量比較多(去年蘋果承認監聽了 1% 的 Siri 使用者)。並且在實驗結束後他們並沒有發現任何關於貓狗的廣告。

如果再陰謀論一點,或許AI能夠分辨廣告和真人談話?但這樣沒有邏輯的瞎猜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你使用語音助手,那你的手機確實時刻都在「偷聽」你講話。

因為觸發語音助手必須要特定關鍵詞,例如(Hey Siri,小愛同學等),但手機並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叫它,所以需要一直接受外界的音源,當聽到特定的關鍵詞則被喚醒。而這些處理都在手機本地完成,不需要消耗流量,也沒有資料上傳。

既然如此,那 APP 是否也可能設定了成百上千個特定的關鍵詞?例如牛仔褲、冰箱、顯示卡、消防師等等。這樣的話監聽工作就只需要在本地處理,聽到關鍵詞後再上傳響應程式碼到伺服器推送廣告。這樣的話幾乎不會消耗什麼流量,並且很容易加密偽裝。

要知道很多 APP 的隱私條款裡都有類似一條「使用者資料會被上傳分析以便為使用者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但從來不會說明何時何地、哪些內容、以何種形式分析、用於何種目的。

8 月 15 日,360 CEO 周鴻禕在《ISC 夜談》上表示,有時有的軟體會開啟使用者的攝像頭,或開啟麥克風錄音。從中找一些關鍵詞,來試圖匹配使用者第二天的興趣愛好。周鴻禕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在採集使用者資料時,消費者應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網路安全公司 Asterix 的高階安全顧問 Peter Henway 博士也堅持這種看法。

其他可能

儘管以上只是猜測,儘管還沒人拿出確鑿證據證明 APP 在偷聽我們講話,但這近乎靈異的現象卻時常都在發生。如果排除偷聽的可能,也能找到很多合理的解釋。

只是巧合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每當我們新學習一個知識或單詞,這個知識或單詞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會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明明在學習之前都不曾見過?

這種現象稱為「孕婦效應」,當一個女人懷孕後,她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孕婦,並不是孕婦數量變多了,而是她懷孕後才開始注意到。

或許孕婦效應也可以用來解釋 APP 廣告現象。我們每天有大量的時間使用 APP,同時也會看到大量的廣告。當我們剛剛談到或聽到一個新東西后,又馬上在 APP 廣告中看到,我們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即便這個廣告其實已經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了很多次,但只有在談論過後我們才真正注意到它。

APP 間共享了資訊

雖然 APP 很多,但其實中中國產 APP 幾乎都來自那麼幾家大公司,分為不同派系。

幾乎可以肯定相同派系中 APP 收集的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是共享的,可能我們在一個 APP 中看了相關產品的內容,這個資訊被同步到共享庫中,後臺分析後決定給你推送這個產品的廣告,於是你在同派系的另一個 APP 中看到了廣告。

關係網推送

APP收集我們的資訊比我們想象中多的多的多,很可能網際網路公司比你媽媽還了解你。

比如 APP 獲取了小淙和朋友們的通訊錄和地理位置,然後建立了一個關係網,並且知道我們何時舉行了一次線下聚會。

然後其中一個朋友在回家後搜尋了「消防師」相關內容,系統判斷關係網中的其他人員可能也感興趣,然後將它推送給了關係網中的小淙。

因為消防師這個關鍵詞的精準推送目標應該蠻少的,所以會採取關係網的方式撒網。

作為使用者,我們不需要知道技術細節,我們只想保證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然而目前的應用市場環境絲毫沒有隱私可言,也難怪使用者會瞎想。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本地生活戰場上,阿里別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