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成為車載晶片的重要市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35%,一旦涉及晶片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就會遇到阻礙。如果某些中企觸及芯片價值鏈的上游環節,華為的遭遇重演,不會讓人意外。
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壓,已經持續數年,近兩年來不斷升級。最新一次限制措施,是在8月17日阻止聯發科向華為供貨。
對於美國政府的真實意圖,有各種揣測。有人根據措施不是一步到位這一點,認為美國使用的是“添油戰術”,目的在於打壓,而非讓華為無法運營。實際上,美國在全球、在全產業鏈範圍內實施不遺餘力、甚至不顧形象的圍追堵截,除了要整垮華為,很難有別的解釋。至於美國技術成分的限定,從25%到15%,這只是反映了美國政府對晶片生產鏈條的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包括鬧劇一樣的“90天延期”,都是各方力量制衡的結果,絕非初始意願。
華為早已佈局汽車晶片,而汽車上電子晶片使用日益廣泛,價值也不斷提升。很不幸,它們也大量依賴進口。這就難免令人產生疑問,中國汽車生產,是否也會在晶片這個環節,被“卡脖子”?
該問題很複雜,涉及到汽車晶片的權重、產業鏈條的情況、技術現狀,還涉及中企能力和發展問題。
車載晶片天下三分,歐美有其二
為了快速釐清汽車晶片產業現實,我們將很多複雜情況做了簡化。
首先,汽車上用到晶片的地方不少,車載晶片主要集中ECU、VCU和車機系統、感測器上。
雖然特斯拉的FSD晶片,製程達到14nm,但總的來說,汽車晶片廠商並不像手機廠商那樣,將晶片製程提升作為生死攸關的大事,一些感測器用晶片仍採用150nm工藝。由於空間關係,汽車對於晶片尺寸、能耗和散熱的容忍度比手機等IC產品高得多;對於工作溫度範圍、耐用性、壽命等要求,則遠遠超過手機,畢竟車要在惡劣環境下(高低溫、塵埃、溼熱條件)工作十幾年。
其次,汽車晶片的價值幾何?
大家都知道,汽車的價值組成中,晶片佔比不斷提升。但走向如何,莫衷一是。
目前汽車晶片業的市場規模就是個謎,從377億-660億美元的估算都有。從全球整車市場規模來看,每輛車的芯片價值400美元左右(其實單車差異很大)。那麼尷尬的問題就來了,其實目前汽車晶片的市場規模並不大,其中一半還被功率器件(IGBT)切走。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電動化比例繼續提升的話,IGBT增速將快於其他汽車晶片。
有預測認為,到2025年,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規模大致為1200億美元,比2018年翻一番,更遠期的預測,則千奇百怪,很難採信。但其重要性日益提升,似無疑義。
汽車電子業集中度一般,但歐、美、日等工業國仍佔據統治地位。歐洲廠家(恩智浦、英飛凌、意法、博世)佔據了36.2%的市場份額,美系廠家(TI、安森美、亞德諾)佔據15.7%,日系廠家(鎧俠KIOXIA、索尼、瑞薩)佔據14.3%,以上大致佔據2/3的市場份額。
因此,國內車企獲得車載晶片的大多數途徑是進口。不過,車載晶片大多不是國內車企直接採購獲得,大多數通過Tier1供應商整合在自己系統裡出售給主機廠。
理論上,按照華為此前遭遇的待遇三連(不允許進入美國市場、不準與美國公司合作/貿易,不準使用美國技術的供應商接受華為訂單),中國車企被“卡脖子”是可能的。
封殺難以操作
但是,“封殺”的實際操作會有天大的困難。
汽車晶片雖然在效能要求上與IC晶片有區別,但生產鏈條大同小異,分為設計、晶圓製造、封裝(生產)、測試、生產裝置、刻蝕材料和晶片設計軟體(EDA)幾個環節。
其中,美國佔據主導技術壟斷地位的是EDA環節。剩下幾樣,在西方世界中呈現技術擴散狀態,分工合作之下,共同組建了完整的鏈條,讓砂子變成晶片。
設計方面的領導者是高通、英特爾、ARM、AMD、三星等,華為海思算是後起,著名的麒麟系列晶片在ARM架構上開發。但華為消費者業務負責人餘承東承認,9月份之後,麒麟晶片就無以為繼了。華為只做了設計,但沒有生產。
在7nm級別上,良品率最高的是臺積電,沒有之一。但臺積電必須使用荷蘭阿斯麥(ASML)的EUV(極紫外線)光刻機,後者全球市場份額100%。阿斯麥使用了美企光源,所以沒有美國的參與,EUV不可能製成。
中企只在晶片測試上達到國際水平,在設計、材料和晶圓製造上落後5-10年,而裝置和封裝技術則落後10年以上。中國可以穩定生產28nm以上製程的晶片,14nm處於試製階段,良品率不能保證。
汽車晶片方面,中國也有能力生產IGBT晶片。比亞迪的IGBT 4.0晶片已經量產,並已搭載在唐EV車型上。雖然是個例,但證明了沒有根本性技術障礙,只是良品率、效能和成本的差異。
那麼問題很清楚了。雖然現在汽車晶片大都為進口,但不存在美國一劍封喉的關鍵節點,其技術已經擴散。美國可以命令美企斷供,但歐洲和日本企業馬上可以接過中國訂單。關鍵在於,歐企和日企,都可以排除美國技術的情況下生產幾乎所有汽車晶片。美國斷供,只會毀掉自己的市場份額。
而且,對於車企來說,只是晶片的使用者,而且是間接使用者。從應用範圍上,汽車只是消費品,是典型的民用產品。與華為採購晶片的性質不同,後者在5G網路技術上的領先讓美國難以接受。
早晚“對線”
不過,和自動駕駛有關的晶片(FSD),依舊是歐美的天下,為英偉達、英特爾、高通、德儀、Mobileye把持,但中企正在崛起,地平線、黑芝麻等都擁有自己的解決方案,華為釋出了支援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計算平臺——MDC600,搭載華為設計的AI晶片昇騰310。但它們中間,除了英特爾為“全能選手”,其餘都只有設計能力,都需要找代工方生產。
如果以當前國際水平為標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全盤掌握晶片全鏈技術。美國如此,中國也如此。美國的籌碼,在於擁有車規級晶片產業標準的制定權(譬如車規級晶片的北美AEC產業標準、零失效供應鏈品質管理標準),還在於貿易金融服務體系(SWIFT),以及統和西方國家的出口管制體系(瓦森納協議為代表)。在車載晶片領域,這些優勢並不直接與技術相關。
目前,中國成為車載晶片的重要市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35%,美國出手干預的意願和效果都很低。一旦涉及晶片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就會遇到阻礙。如果某些中企觸及芯片價值鏈的上游環節,華為的遭遇重演,不會讓人意外。
在車載芯片價值不斷提升、中企不斷崛起的過程中,中美“對線”,可能性將越來越大,只是人們吃不準在什麼時候。前提是,美國屆時仍然握有遊戲規則的修改許可權。(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宣告】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