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實體經濟的銷售需要兩條腿走路,網路銷售為主,實體店銷售為輔。這是我的個人觀點。
實體企業分為兩大類,生產製造型企業和銷售型企業。
以前實體企業的銷售流程如下圖,只有單一面對面銷售模式。
現今實體經濟的銷售流程如下圖,採用面對面銷售和網路銷售競爭進行的模式:
未來實體經濟的銷售流程如下圖,採用網路電商銷售、就近實體體驗和配送的模式,實體面對面將成為網路電商銷售的補充:
有人認為,電商不死,實體不興,這是一種錯誤認識。
這句話中的實體以偏概全了。這裡的實體並不包括生產製造型企業,僅指實體經濟中銷售型企業的下游銷售商,俗稱二三四五道販子,還有末端與消費者面對面銷售的實體店,如商場、連鎖超市、個體零售店等。
網路電商其實也屬於實體經濟中的銷售性企業,它是產品實現銷售的另一條渠道。
網路電商與傳統型銷售企業一樣,都需要投入人力、裝置、運營成本、資金支援、物流渠道等。所不同的是,傳統銷售需要很多的賣場,很多的店面,很多的人力,轉多次手,以及有銷售和管理成本,而網路電商除了平臺所需成本相關成本,其它入場的賣家成本均由賣家自行承擔。網路電商能省下大量的管理投入和店面、人力投入。
這兩種銷售企業,不過是銷售手段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與消費者互動,賣出產品。
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只有實體店、商場、連鎖超市等,才屬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最大的支撐是前端生產製造企業和末端消費者。網路電商並不是虛擬經濟,它的銷售產品是實物,是實體生產製造企業的產品,它的銷量越大,實體生產企業的生產訂單越多、銷售週期越短,資金回籠越快。網路電商銷售模式利於企業安排原材料和生產任務,也有利消費者較短週期較低成本獲得商品。網路電商銷售對實體經濟是良性促進。
電商確實會對末端實體店銷售產生衝擊。
電商直面消費者,價格低;傳統銷售模式中間環節多,到末端實體店與消費者面對面時,價格已被迫推高不知多少倍。價格差別過大,會很容易讓人改變消費行為。與其說是電商衝擊,不如說是消費者的主動行為,其根源在傳統銷售模式本身,暴力推遠了消費者。產品銷售不是想定價多少,消費者都願意買單,沒有電商,可以少消費或者不消費。
傳統銷售企業,以及商場、超市、實體店不會消失,會成為電商銷售的下游。
傳統實體店並不會消失。在未來,生產製造型企業會首選網路銷售作為它的自主銷售模式,將產品直接電商平臺進行銷售,見單生產。企業需要減少物流成本,縮短物流週期、提供實物參考、進行使用體驗,會在各地需要實體店幫助實現這些功能。且並不是所有的人習慣網購,實體店作為補充銷售行為滿足這一類人群的需求。
被網路電商衝擊的那幾道傳統銷售販子,可以成為企業網路銷售的分銷商。
銷售習慣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對傳統銷售的衝擊是隻是暫時的,當電商銷售主導地位確立,傳統行業的相關環節和相關人員,會有新的作用和角色轉變。
所以,與其對立看待電商和實體,不如想想實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應該怎麼做。
銷售行為對消費者有利,才能促進市場的繁榮和企業產能最大化。如果未來所有的企業都能提前預知生產任務,快速回籠收入,而消費者能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是雙贏的事,大家樂意接受。如果非要棄掉一個,大家會棄掉傳統。大家並不願意關心那幾道販子的利潤,因為那是轉加到商品最終價格上的,是消費者買單的。
網路電商銷售,將極大促進農產品的銷售,有利於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