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01印度市場對於中國出海網際網路公司的價值

02中國網際網路人才、技術和資本對於印度的價值

03疫情只是表象,地緣政治才是根本

04中印關係未來可能出現幾種形態的推演

05被印度搶掉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該何去何從?

_

去年的6月29日,筆者還在印度調研市場。沒想到一年之後,發生了如此多的重大事件,有種恍如隔世之感。今年的6月29日,印度政府突然宣佈封殺59款中國APP,到了8月,事態還在進一步惡化,截止目前被封殺的中國APP超過300款,主流的頭部公司和細分領域的初創公司基本上被團滅了。筆者籌備了一年的創業計劃也將隨著這次變故而灰飛煙滅。這次事件不是孤立和單純因為邊境衝突而洩憤的意氣用事,而是地緣政治格局突變之後的既定戰略,疫情只不過起到了加速作用。未來10年,中國APP不可能再回到印度了。所有承載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出海印度這個10億級人口市場夢想,都卒於2020,且十年內都不可能復活。

一、印度市場對於中國出海網際網路公司的價值

印度雖然是咱們的鄰居,但是大部分中國人對於印度都很陌生,加之政治關係因為62年邊境戰爭的緣故長期敵對,雙方的絕大部分媒體只要提到對方,基本工作都是在互黑。所以,造成咱們這邊的普通民眾對印度的認知非常片面且嚴重傾向負面。而實際情況是,印度並沒有媒體宣傳的那麼糟。那些混跡在印度大街小巷的抖音和B站博主,只能拍一些很low的視訊來嘲弄印度的貧窮和骯髒,那是因為他們進不去印度矽谷回來精英的別墅區和財閥的大莊園。如果把這些矽谷精英的別墅區拍出來,你們肯定以為是在洛杉磯,如果把財閥的大莊園拍出來,你們肯定會以為在歐洲,哪裡都有貧窮和骯髒,通過嘲弄別人的貧窮來給自己牟取利益不僅low,而且缺乏道德感。

列一些資料來說明。

1,印度人口2017年為13.39億,按照目前的增速,2025前後會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35歲以下的人口超過8.43億。2025年,印度人口年齡的中位數也才29.8歲。到2025年,印度的城市化率將達到36.2%,總計5.25億人。

2,2019年,印度的GDP為2.88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五。佔全球比例為3.2765%。印度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叢集有49個,根據世行預測,2012-2025這49個城市叢集將貢獻印度GDP增量的77%。印度已經連續10年GDP的年均增速超過6%,在全球發展國家中名列前茅。印度GDP總量和人均差不多是中國的五分之一。

3,印度精英、富裕、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佔總體社會消費的65%,這部分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36%。2025年,印度社會總體消費支出將達到4萬億美元,成為僅次於中美的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

4,2019年,印度網際網路使用者超過5.6億,滲透率達到41.8%,移動網際網路佔96%。4G使用者3.88億,佔總網民數的87%。超過5億人口通過智慧手機使用網際網路服務。2025年,印度的智慧手機使用者預計將達到10億。英語網民2億左右。其中88%的使用者把上網時間花在了APP上。中國的智慧手機品牌都是這輪移動網際網路潮流的受益者。

5,2018年印度網際網路初創公司共完成超過70億美元的PE&VC融資。2019年是140億美元。而這個資料在2010年的時候僅為5.5億美元。過去5年,印度網際網路公司融資總計超過400億美元。其中中國資本與美日資本位居前三甲,阿里、騰訊、順為、復星都是頭部玩家。

按照中國網際網路成功的邏輯,印度網際網路市場理論上也可能誕生像阿里,騰訊,百度,美團,餓了麼,優酷,愛奇藝,嗶哩嗶哩,拼多多,京東,攜程,網易,支付寶,位元組跳動,360,唯品會……….整個中國大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超過150家,而且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加起來超過一萬億美元。印度目前的網際網路獨角獸才20家,且沒有一家估值超過500億美元,發展潛力極其巨大!在網際網路的任何一條賽道,中國的成功似乎都可以進行復制,如果完全照搬照抄行不通,至少可以有改進的空間,反正市場的想象空間一直在,就看你怎麼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把這條路走出來。

而這一切美好的憧憬與期待,隨著這次封殺,瞬間湮滅。

二、中國網際網路人才、技術和資本對於印度網際網路生態的價值

網際網路領域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試錯”。就是一個業務或者專案能不能搞起來,誰都沒譜,但是不能因為沒譜就不搞了,但是又怕搞黃了損失太大,所以“試錯”就這麼被髮明出來了,簡單來講就是拿出有限的資源(包括但不限於人力、財力、物力),通過設計不同的業務模型或者商業模式在設定的週期內進行測試,通過資料和市場的反饋來最終評估業務模型的有效性,哪種模型的資料和市場反饋最佳,就把所有資源all in進去。

中國網際網路產業能夠發展的這麼好,其實也要感謝美帝網際網路公司在前面的“試錯”,這種“試錯”一方面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教訓,讓我們這種後進可以少走不少彎路,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先進通過“試錯”往往可以趟出一條無比寬闊的路,而且在梳理了行業標準和在資本市場確立了價值評估體系。比如,當初華爾街和軟銀在中國豪賭阿里,就是有亞馬遜作為先例,豪賭騰訊的海外資本,也是以Facebook為錨。

現在中美日的資本投印度,也是基於同樣的商業邏輯。事實上,能夠入局印度市場的網際網路玩家在全球也就中美兩家。全球各國因為資源稟賦和政府產業政策的結果,導致在全球化的網際網路時代,只有中美兩家做到了牌桌上,歐洲和日韓均沒有誕生任何像樣的巨頭,更遑論產業。中國相比於美國,在介入印度網際網路市場還有一些獨特的優勢。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在10億級的單一人口市場擁有無與倫比的應用經驗。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市場因為本地化沒有做好,最後全軍覆沒。那個滾蛋的Google和還沒進來的Facebook是因為不服從中國的監管法律,這與印度政府和美國政府封殺中國APP有本質的區別。

我們先來從資本角度來看看中國對印度網際網路的深度影響。中國資本是2009年開始進入印度網際網路領域的,然後從2015年開始突然發力,其中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阿里和螞蟻金服投資Paytm超過10億美元,一躍成為Paytm的第一大股東。本人曾供職於Paytm的電商業務板塊——Paytm Mall。截止2019年,中國資本對印度網際網路領域的投資超過100億美元。

印度網際網路領域的細分賽道事實上都通過復刻中美公司(主要是中國公司)在野蠻生長。

在電商領域,印度B2C領域有亞馬遜、Flipkart(騰訊曾是大股東,現在被沃爾瑪收購了)、Pyatm Mall(阿里投了約5億美元),Club Factory(杭州的一家創業公司)、SHEIN(南京的一家創業公司)、Snapdeal(阿里是大股東)。B2B領域有Udaan(他們宣稱自己要做印度的阿里巴巴,累計融資超過10億美金),BigBasket(阿里是大股東)。社交電商領域有Meesho(雷軍的順為是大股東)。

但是電商領域經過三大巨頭Amazon(AmazonIndia)、Alibaba(Paytm Mall)、Walmart(Flipkart)巨資鏖戰兩年,最後卻是一地雞毛。印度B2C電商的這次“試錯”成本花了至少100億美金。即便是這樣,各大資本依然看好印度電商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投資依然在繼續。雖然在媒體和普通人認知裡的印度各種不堪,但是資本和創業者卻依然對這個市場充滿激情和希望。吃瓜群眾的大腦是被媒體操控的,媒體是被流量和收益操控的,專業人士的大腦是用來塑造未來世界的。2000年的中國跟現在的印度差不多,也是各種不堪,新千年之後,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網際網路經濟也隨之起飛,我們今天的中國,是那些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和無限美好憧憬的大腦、投資人、創業者塑造的。印度也會有那麼一天,只是他們稍微慢了點而已。

除了電商,還有社交、短視訊、移動支付、出行、文娛、差旅、貨運、手遊等等,只要中美網際網路有的,印度都有,而且都在野蠻生長!

本人所在的板塊是電商領域,這方面可以深度來談一下。

第一,在Paytm與印度人共事,是一種既新鮮又糟糕的體驗。新鮮是因為從來沒接觸過印度人,印度人普遍還是非常平和的,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還是非常nice的。但是,paytm的同事,上至Quattroporte、副Quattroporte,下至manager,都不懂電商。另外,印度公司沿用英國殖民時期的制度,即一個BU的leader直接決定這個業務的生死,實際操作的時候非常死板,加之印度本身受種姓制度的深刻影響,等級意識無處不在。如果這個業務的管理層是SB,那麼這個業務最終不僅會死,而且大家都會幹的非常難受,基本上都是在搞內耗。所以,選擇與印度人共事,事先做好背景調查非常重要,尤其是高管級別,個人專業度,直接決定業務生死。

第二,Paytm的電商業務黃掉之前,本人就辭職了,去年春節之後,本人就去了印度調研市場。離開paytm之前,本人花了大量時間覆盤paytm電商業務(跨境部分)。通過梳理這個領域的同行,本人發現了兩家公司做的很好,一家是clubfactory,一家是SHEIN。

clubfactory做庫存erp起家,手裡有中國海量工廠的庫存資料,另外clubfactory還是1688的超級大買家,1688幾乎網羅了過年快消品所有的工廠資料。這些貨品有個共性的特點---極具價效比。clubfactory跟jollychic一樣,是供貨模式,所有的供應商把sku上架之後,產品定價由平臺來決定,供應商只需要給平臺一個供貨價,訂單在印度產生,中國這邊統一集貨,然後發貨。paytm除了選品這塊天然具備劣勢(我接手業務之後,通過在1688的人脈讓跨境專供團隊專門做了一個選品分析工具),還有一個就是物流策略非常失敗,幾乎是賣一單虧一單,招一個賣家死一個。paytm的賣家都是單獨與物流商籤協議,每單都要計算首重,clubfactory則非常聰明的用平臺名義把所有小包集合成一個大包,一個大包只記一次首重(首重費用很高)。Clubfactory同時還利用了印度進口政策的bug,把低於一定貨值的商品通過免稅方式(實際上就是偷稅漏稅)出口到印度,去年專門被清算過,包括暫停清關,查抄倉庫還有鉅額罰款。這是一家有的聰明過頭的公司。

SHEIN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一家跨境電商公司,這家公司深刻的理解並抓牢了跨境電商的本質——供應鏈運營管理。在跨境和跨境電商領域,C端。流量玩得好的公司多如牛毛。但是,目前理解並執行供應鏈運營與管理的公司,跨境電商裡面,就只有這家公司。這家公司在印度的策略就是三個字——清庫存。SHEIN把女裝快時尚從上游的工廠(包括布料和輔料)到中游的設計、營銷再到下游的銷售全包了。主打歐美市場,SKU更新速率極快,通過公開的資訊獲取分析,這家電商公司在女裝快時尚領域的設計、產品更新、產品品質已經跟Zara不相上下了,產品上新速度最近兩年內甚至甩Zara好幾條街。所以,在歐美市場迅速崛起,可以賣出很好的品牌溢價。但是過分快速的上新速度也造成了庫存量激增,這也是整個服裝產業鏈的通病,SHEIN最終選擇印度來消化這些庫存了,實際上,在印度市場,SHEIN的清庫存並非虧本買賣,在歐美市場是盈利的,庫存以成本價在印度市場處理,所以最後造成的結果是:SHEIN在歐美市場不斷擠壓像Zara這樣品牌的線下空間,利潤很好。在印度處理庫存壓力。沒有庫存壓力,總體就是盈利的,而且是個良性迴圈。

第三,本人從paytm辭職之後就去了印度,在班加羅爾,德里,欽奈和加爾各答的批發市場花了幾個月專門調研市場。印度目前線下批發有一條完整的鏈路,從進口商,一線城市批發商,二線,三線。。。。他有一條完整的鏈路,每個行業和品類都有一個圈子。這個圈子相對穩定,不過痛點非常多。痛點的核心突破口在零售商,在終端。他們在整個商品價值鏈的最後一環,利潤空間被極限擠壓,而且要承擔週轉風險,當然他們也可以從上一級的批發商或者長期支援,不過非常脆弱。印度的供應鏈全貌本人無從知曉。3C數碼基本上都是中國貨,時尚品類的服裝配飾,印度有非常成熟的供應鏈,不過生產工藝跟中國和孟加拉差了好幾個段位。鞋類供應鏈的優勢在皮鞋,其他鞋類全部依賴從中國進口,印度的運動鞋,休閒鞋品牌全部從泉州,溫州和廣州下訂單。其中板鞋幾乎生產不了,全部依賴從溫州進口。小商品幾乎依賴義烏,義烏前年向印度出口了260億美元的商品(資料來源稠州商業銀行)。

第四,印度政府也不允許出現電商像中國那樣過度發展,一方面是因為印度製造業跟中國相比,很差。如果放任電商發展,海量的中中中國產品會通過電商把印度本身很差的消費品製造業徹底搞死。現在中國出口印度的平均關稅稅率超過20%,中印貿易總額2019年是900多億美元,我們順差600多億美元。這個順差消費品佔了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印度巨量的夫妻老婆店會在電商的衝擊下死亡。參考一下,阿里系電商崛起之後,中國有多少實體店被搞死了。這些夫妻老婆店的零售商都是莫迪的票倉。事實上,本人非常反對跨境貿易一味追求順差,互惠互利才是正道。

第五,印度B2C雖然被證偽了,但是通過本人前期覆盤Paytm的失敗案例和後期的印度本土市場調研,得出了一條B2B是未來主流方向的結論。這個結論的邏輯鏈條是:印度市場對中國消費品的進口需求是存在的,大約是200億美金每年。目前這條交易通道把持在印度進口商手裡,他們從中國採購,然後運回印度一線城市進行批發分銷,經過多級分銷體系,商品最終到達實體零售店。我的設計模型是把中國工廠和印度實體零售店通過一個B2B平臺連線起來。當實體店拓展到一定數量,從中國運貨過去的邊際成本就會被無限攤薄,數量越大,物流成本越低,直至最後邊際成本降為零。中國商品到印度,主要成本在物流。之前電商搞不起來,主要是空運成本太高,海運時效跟不上。通過調研發現,有些常青款是可以提前預測銷售資料的,選款和銷售都一致的前提下,就可以提前備貨。而且,本人在選擇行業和品類的時候,不僅分析了標品和非標品的取捨,還兼顧了中印在某些行業的比較優勢。就是選擇這個行業和品類,不僅可以讓印度消費者享受到made in china 的極致價效比,還可以幫助印度這個行業做出口,賺外匯。

中國的資本提供了印度初創公司急需的資金,支付寶的技術讓一家只有2000萬用戶充話費的公司直接變成了擁有3億使用者估值超過160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本人當初入坑也是聽了它“印度支付寶”的名號。像本人這樣專業的電商領域的人才和其他領域大量的中國網際網路專業人才,親自參與到印度市場塑造之中,通過交流與合作,印度人會從中國這邊把經驗和教訓都學到,印度畢竟是印度人的印度,這個市場,最終肯定是本地人才能真正主宰的。參與者也可以分享利益罷了。

三、 疫情只是表象,地緣政治才是根本

今年疫情爆發之初,我便和認識的阿里校友還有出海印度網際網路圈的朋友開始做志願者活動,協助打通海外抗疫物資儘快抵達武漢。其中就包括從印度搜集醫療物資資訊。印度政府從疫情爆發之初就表現出對咱們深深的惡意和敵視。

首先,武漢疫情爆發之初,印度便模仿美國從武漢撤僑,同時釋出官方禁令,禁止出口口罩、防護服等我們急缺的防疫物資。這個禁令釋出的時間是在我們中國公司已經完成對印度公司付款且物資已經到達德里和孟買的機場倉庫進行清關的時候。是不是很會挑時間,被扣的物資貨值超過1000萬美元。被扣之後要麼通過行賄海關通關,要麼就爛在倉庫,或者賤賣回給印度貿易商,或者被印度政府以某種名義進行強制徵用。除了禁止成品出口,印度政府還禁止製造口罩所需的棉花出口中國。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出口國。這就是典型的“趁你病、要你命”。當然,為了避免出現完全撕破臉皮的口實,印度政府又用軍機拖著一堆我們自己有的或者不那麼急需的輸液器材運到武漢,送完“垃圾”之後,然後運回了自己剩下的僑民。這些僑民主要是到武漢學醫的留學生。

其次,印度政府4月17日修改了FDI(外國直接投資)政策,將中國從“自動審批路徑”改為“政府審批路徑”。其實原文的意思是“與印度有陸地接壤的國家的實體和公民”,其他五個國家: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根本沒有能力大規模投資印度,巴基斯坦還是死敵。針對物件就只有我們中國了。一般來講,任何國家的FDI都會有一些禁區,主要是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印度政府現在這麼搞,就是所有的中國投資想要投資印度的任何領域,都需要獲得印度政府的許可。而歐美日韓的資本進入印度並沒有類似的限制。我上面講了印度網際網路市場對中國公司的價值,除了網際網路,其他的很多行業,中國公司在同等情況下,都具有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現在印度政府這麼一搞,明顯就是不想讓你中國公司賺錢了。政治領域的敵視衍生出來經濟領域的歧視。

最後,就是6月29日印度政府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和事先知會的前提下,悍然封禁59款中國APP,包括抖音海外版TIK TOK,微信海外版WeChat,快手海外版Kwai,UC瀏覽器等等。封禁之前,其實有印度公司做過壓力測試,搞了一款Remove China Apps(刪除中國應用),這個是在6月15日印度士兵非法越境夜襲中國邊防部隊最後被弄死了20個之後發生的。這款APP最終因為違反了Google Play的政策而被下架了。

這些新聞發生的中間還發生了一些新聞。

1、在中國爆發疫情最吃力的時刻,印度政府拿出了相當盧森堡面積兩倍的土地來吸引安置從中國撤出的外資。

2、印度修改針對中國的FDI政策之後,Facebook向印度最大電信運營商JIO(信實集團旗下)投資57億美元。

3、在印度封殺59款中國APP之後,谷歌宣佈將對印度投資100億美元。

4、莫迪在7月22日的視訊會議中向美國企業發來呼籲:來印度投資,現在是投資印度的最佳時機!

很多人可能還沒意識到,印度政府已經在經濟領域對中國開戰了!這不是一時興起的情緒化抵制運動,而是有預謀,有計劃的戰爭行為。

關於南亞和印度的地緣政治,我後面會專門來分析,這篇只說結論。

印度自獨立之後,其政府的外交和戰略一直是受印度其中一個戰略學家“騎牆理論”的深刻影響,就是印度在外交領域不倒向任何一個陣營或者聯盟。背後的根源當然也是英國“大陸均勢”思潮的深度影響。

1962年邊境戰爭爆發的根源是印度深受英國“緩衝地帶”思潮的毒害,妄圖染指西藏。在印度精英的認知裡,中印互為大國,為了避免戰略威脅,印度和中國之間需要一個足夠大的“緩衝國”。

1962年邊境戰爭,印度的戰敗,跟中國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性質差不多。這一戰,徹底打斷了印度的脊樑骨。對內,尼赫魯作為印度的開國總理和最有實力的政治家威信掃地,社會改革(種姓制度)和土地改革這兩項印度獨立之後最為關鍵的改革舉措隨著尼赫魯的去世而作罷。印度今天的發展的阻礙,根源在社會改革(種姓制度)和土地改革沒有從前現代過渡到現代。對外,印度作為美蘇兩大陣營的第三極——不結盟運動的領袖,直接被打回了殖民時代的原形,國際威望一落千丈。這就是印度精英集團仇視中國的根源。

62情結是個心理死結。印度為了找回面子,1967年,經過五年準備,發動了一場針對中國邊境部隊的進攻,中方損失高於印方。這就是印度人經常宣傳的1967年針對中國的勝利,實際上規模跟1962不在一個等級,本質上為了找回面子的心理平衡之舉。

1962年之後,印度國內的親華勢力徹底消失。經過近60年的宣傳和教育,印度幾乎全民敵視、仇恨中國。印度在中印邊界戰爭失敗之後徹底拋棄不結盟戰略,跟蘇聯曾經結盟,中蘇翻臉,中印邊境戰爭是重要因素之一。

印度雖然敵視我們,但是礙於實力差距和發展的需要,雖然一直小動作不斷,但是雙方總體上保持和平的大局。

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開始調整對華政策,遏制與打壓成為美國朝野的共識。印度精英集團在中美博弈的格局下,傾向於配合美國來對付中國。其中有兩個重大事件。一個是2017年的“洞朗對峙”,一個就是現在。“洞朗對峙”的大背景就是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現在就是中美貿易戰之後的各種外交戰和輿論戰。

最近美國針對中國的科技戰,第一把火就是印度政府燒起來的。印度政府是全球第一個封禁TIK TOK和WeChat的。

印度財閥跟歐美財閥不僅有殖民時期的血脈聯絡,而且在印度獨立之後,這種利益勾連在逐步加深。

莫迪們只不過是安巴尼(印度首富,信實集團控制人,印度最大的財閥)們的傀儡和提線木偶。

這次封禁中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打擊印度國內的初創企業,印度是個等級社會,OLD MONEY不允許NEW MONEY 的發展威脅到自身的統治地位,必須要通過運作各種手段來打擊,避免失控的情況出現。

印度的疫情已經失控了。中印邊境走向戰爭的風險還在增加。6月15日的偷襲死人事件在今年大概率還會發生。本人預判印度會在邊境入冬(10月)左右再次對中國邊境部隊發動偷襲,戰爭不可避免。

印度敵對行為背後的地緣政治邏輯:

1,印度和美國疫情的失控,最終掉進巨坑,根本原因是一致的。都是源於對中國的敵視。疫情發生之初,美印都第一時間跟中國斷航,而疏忽了其他地區。他們的聚焦點是中國的病毒,而不是病毒本身。這也是他們現在有很大沖動甩鍋的心理根源。現在印度疫情失控,為了轉移封鎖造成民眾對政府的負面情緒,在邊境挑事可以轉移矛盾。老套路。

2,疫情只是黑天鵝,不是根本原因,只是起了加速作用。去年印度退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包含中日韓、東南亞和印度的自貿區,我們用來對衝TPP和美國脫鉤的戰略方案),實際上已經表明印度已經拒絕了最後的和平,印度拋棄了亞洲發展的大好局面,轉而把自己捆綁上美國戰略針對中國的戰車。

3,印度精英集團因為深受英國戰略學界“均勢戰略”“緩衝區”思潮的毒害,從未停止對西藏的垂涎,1962戰爭只是結果,今年的邊境死人事件也是結果,根源是印度精英集團的認知,是的,他們還tmd這麼考慮問題。這是中印死結的根源。如果要解開這個死結,兩種方式:一種是他們自己想清楚,改變這種荒謬的認知,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幫他們改變認知,用拳頭,像62年那樣。

4,印度會啟動戰爭選項嗎?我認為大概率會。很多中中國人其實不理解,我們思考的邏輯是:我們各方面實力都是印度的五倍,印度哪來的膽子?這是中國的思考邏輯,或者說這是正常的思考邏輯。本人因為曾經跟印度人在一家被中國公司投資的印度公司工作過,而且在疫情之後的兩個月跟印度人在推特(被封了兩個賬號)上有過對線的經驗,我在海外社交平臺感受到了印度人普遍對於中國和中中國人深深的敵意和仇恨。可以分享幾點印度人思考的邏輯:第一,如果不是在絕對的客觀事實面前,印度人是不會從自我幻覺回到現實的,比如1962年戰爭的慘敗,比如疫情實際確診人數。第二,即便是在絕對客觀事實面前,印度還是不願意面對,他們會主觀創造很多觀點來對衝客觀現實對自己內心的衝擊。第三,印度是個宗教國家,7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這是個把所有希望寄託於來世的宗教,造成絕大部分印度人其實都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和客觀唯心主義者。他們更在意“我怎麼看待某些問題”,而非“某些問題原本是什麼樣子”。第四,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即便是受過教育,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在認知中國這個問題上,一邊倒的做歐美的跟屁蟲。比如最近印度媒體剛剛出爐的報道,72%的受訪者認為印度的軍事實力強於中國,59%的受訪者支援對中國開戰,對於禁止中國APP,91%的受訪者認為是對的,8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不值得信任。根據本人的判斷,這個調查報告基本屬實,媒體偽造的可能性很小。

5,印度如果在邊境對我們開戰,他們的好處是什麼?自1962年邊境戰爭之後,印度的精英統治集團達成了一個共識——通過對民眾進行仇恨和敵視中國的教育與宣傳,可以塑造一個共同的敵人,強化印度的民族意識,加強統治集團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力。事實上,印度1947年獨立之後,花費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通過戰爭,統一了印度本土大大小小几百個土邦(獨立國家),英國殖民印度時期,印度只不過是個地理概念,也就是說印度是1947年宣佈獨立(名義),直到1957年才完成對全國的控制(事實,其中印巴,中印,印尼,印孟爭議領土不計)。印度因為沒有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和土地改革,大地主大財閥依然跟殖民時期一樣,主宰著這片土地和人民,講句不好聽的話,印度13億多人口,除了那幾百萬財閥和地主,1-2億城市中產,剩餘的人口活的像牲口一樣。這極少數高種姓的地主和財閥通過操控像莫迪這樣的政客傀儡,現在想通過對中國發動戰爭來獲取什麼好處呢?事實上,經濟領域的戰爭已經開始了,剩下就是軍事和政治上。

第一,轉移疫情帶來的矛盾。這是很多人可以想到的最大原因。但是為什麼單單印度要靠戰爭來轉移疫情造成的壓力呢?因為疫情的封鎖,印度已經在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邊緣了。我們有14億人口,其中有6億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人民幣,中國的GDP總量和人均是印度的五倍,而且印度的基尼係數要遠遠高於我們。我們被封在家裡三個月是個什麼感受,這還是在不愁吃喝,什麼事情都可以通過線上搞定的前提下。

第二,1962年畢竟已經過去了快60年,印度宣傳和教育塑造的那個中國敵人其實有點虛無縹緲。如果再來一下,可以讓印度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個敵人的存在。通過這個敵人,可以強化印度國內的團結,至少是那70%以上印度教徒的團結,印度選用的西方那套民主體制,內耗非常嚴重。

第三,無論戰爭結局如何,整個西方社會,包括日本和俄羅斯都會站在印度那邊。美國現在其實也非常需要一條狗來咬中國做炮灰。印度精英集團也希望通過戰爭來向美國納投名狀,展示自己可以作為美國牽制中國非常有價值的戰略和戰術棋子。同樣的事情,我們中國也幹過,比如美蘇爭霸初期,我們打了北韓戰爭,然後全面倒向蘇聯,換回來150多個重工業專案,奠定了中國今天的工業根基。冷戰後期,我們背叛了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通過對越作戰(蘇聯和越南是盟友),表達了融入美國朋友圈的決心,事實上,本人認為,蘇聯最後完蛋,最大的外部因素就是中國的背叛。當然,我們中中國人肯定不這麼看待這個事情。國家利益博弈嘛,從來都是越渣越好,越綠茶越香。印度現在對華開戰,可以從一個騎牆派完全轉變為美國那個陣營的勢力。然後在中國投資的美國公司就會從中國撤出轉移到印度,印度精英集團不僅是這麼想的,而且是這麼做的,而且美國會把中國在美國的那部分市場讓給印度。這是印度最近所有動作的國際巨集觀格局背景。

第四,關於開戰之後的勝負問題。按照常理,大家會以為中國必勝。事實上,不一定。我研究過相關的地形、氣候和軍事問題,一個是印度在爭議邊境的東中西段的後勤補給都要優於我們,主要是他們有地形優勢。我們的後勤補給難度和成本非常高。特別是十月入冬以後,那個地方基本上沒法通車。印度很可能在入冬的時候出其不意的偷襲我們的邊防部隊,殺了人,然後迅速撤退。如果我們越境打擊,他們就會宣傳我們侵略,如果我們不反應,他們就會宣傳他們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取得巨大勝利。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備戰。如果印度那邊打了敗仗,對他們來講,無非是死了一些低種姓的賤民士兵,不僅在國內可以煽動更大的民族情緒,增強凝聚力,而且可以去國際上賣慘,博取同情。所以,在印度挑事的這個問題上,我們其實非常被動。一方面,我們現在的戰略重心和主要方向在東部的臺海和南部的南海。另外一方面,誰會願意去跟一隻掉進糞坑的狗糾纏呢?

四、中印關係未來可能出現幾種形態的推演

第一,戰爭會在今年入冬的時候發生。入冬之後,我方邊界哨所後勤補給和增援會是很大的問題,印度軍方大概率會選擇攻擊我方哨所之後,然後撤退。要做好邊境哨所被偷襲的準備。戰爭是最極端的情況,印度精英集團的戰略意圖是通過邊境小規模的對華戰爭來給美國精英集團納投名狀,大規模的對華戰爭並不是他們的選項。第一槍的主動權目前在印度手裡。我方的態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印度一旦開了第一槍,最後一槍打到什麼時候,就是我們說了算了。

第二,次一級的衝突就是外交戰升級。包括但不限於類似美國關閉波士頓領事館那樣的舉動。目前中國在印度有兩個領事館:孟買和加爾各答。如果印度政府升級外交戰,加爾各答領事館很有可能被關閉。印度目前在中國有三個領事館:上海,廣州和香港。

第三,經貿領域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出現:驅逐或者沒收中資在印度的財產。印度政府通過封禁中國APP來討好美國的網際網路巨頭,比如Facebook、Google。印度還有可能通過封殺小米、vivo、OPPO來跟日韓科技公司瓜分中資在印度的市場。目前沒有采取行動,一方面是因為實體產品比虛擬產品的替代週期更長,他們需要一些時間去準備,另外一方面是這類中資製造業給印度創造了海量的就業機會和稅收,直接封殺,對自身就業和經濟打擊太大。最後,雖然面臨印度精英集團和戰略界一邊倒的壓力,但是莫迪本人並不想跟中國徹底鬧翻臉。事實上,莫迪能夠有今天的政治地位,跟中國的合作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後面抽一期專門寫寫莫迪。

事實上,我們官方對印度的戰略定位一直是亞洲的合作伙伴,雖然有矛盾,是不是來搗亂,但是總體可控,一直以來在對待中印關係,我們始終以大局為重,哪怕是2017年的洞朗對峙,我們都沒有把軍事手段作為第一選項,事實上,我們現在也沒把軍事手段作為第一選項。但是,現在有個變化,印度的整體外交戰略出現了失衡,總體對華敵對和更加激進,未來,我們的南亞戰略和對印外交戰略也會出現改變,印度將從合作伙伴轉變成美國的輔助,是敵對國家。敵對國家,我們在軍事上會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在經濟領域,會重點扶持南亞其他國家,比如,已經在執行的中巴經濟走廊,南亞的各種港口的開發,免除除印度以外的南亞國家對華出口關稅,將中低端製造業部分轉移至這些南亞國家,聯合這些南亞國家一起來侵蝕印度的出口國際市場。

1962年邊境戰爭之後,中印互相召回大使,直到70年代才重新互派大使,經濟合作也是從90年代才開始升溫。這次戰略突變之後,中印關係全方位降溫,將來甚至可能出現完全冰凍。中印關係未來的動態變化路線圖和中美關係變化呈現高度的一致性。中印想重新坐下來很好談合作、做生意,大概要等到我們的GDP超過美國,綜合國力跟美國不相上下。如果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完全破產,印度也會放棄抵抗的。

五、被印度搶掉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該何去何從

出海這樣的跨境業務,尤其是要去所在國拓展和深耕的中國公司,這個生意,本質上是吃地緣政治的飯。地緣政治是所有出海公司的必修課,不懂地緣政治,很有可能最後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我反倒是認為當前出現的這些情,從長遠來看,不一定是壞事。比如美國對華為等中國高科技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的制裁,印度直接團滅了中國APP,至少這些事情出現之後,一方面對我們的科技公司的含金量是個考驗,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更強大,另外一方面讓所有出海或者準備出海的公司有個心理準備和地緣政治功課準備。

從官方的反應來看,我們是沒打算對 印度政府的流氓行為採取對等的反制措施了。官方有官方的戰略考量,區域性的經濟利益跟整理國家戰略利益和地緣政治利益相比,九牛一毛。我們既不應該埋怨我們的政府沒有替我們出頭,也不應該去仇恨印度。仇恨和憤怒會妨礙我們的判斷。

留住青山,贏得未來。

印度封殺了TIKTOK之後,美國也準備對TIK TOK動手了。原本中美之間的科技戰僅僅侷限於華為一家公司,印度這麼攪屎之後,科技戰的打擊面無限制的擴大化了,說明印度是希望中美繼續這樣鬥下去的。有了這個邏輯出發點,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這次被印度封禁的APP是不可能再回到印度了,我個人預判時間週期至少是十年。為什麼?十年後,中國的GDP總量將會超過美國,這次被美國卡脖子的高科技領域,通過十年的艱苦奮鬥,也會實現獨立自主。當我們綜合實力跟美國不相上下,GDP超過美國,產業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不再依賴美國。那個時候,印度精英集團會重新反思自己的對華政策,一邊倒的投向美國懷抱的外交政策和國家戰略會得到修正。

今年發生的事實,讓所有出海的公司看懂了,在世界地圖上面,出海目的地國有兩個雷區,一個就是盎格魯-薩克遜為主體的“五眼聯盟”國家(美英加澳新),一個就是他們曾經的殖民地印度。除了這兩個雷區,其他全球市場至少在地緣政治上的絕對風險較小。比如非洲也是一個十億級的人口市場,南亞除了印度,其餘國家加起來也有4億多人口,東南亞我們現在就經營的不錯,南美對我們來說,就是新大陸。所以,不必太沮喪和悲觀。

我不了解網際網路其他賽道的公司到底怎麼應對這次封禁事件。可以談幾點我對跨境電商領域的看法。

1,在中國的B2C電商格局是城市市場被天貓和京東瓜分,10億人口農村市場造就了拼多多的崛起,基本上形成三強爭霸的格局。國際市場亞馬遜一家獨大。B2B電商領域,阿里國際站一家獨大,另外的B2B巨頭也都是中國公司或者香港公司。B2B電商這個領域,實際上,沒什麼發育。因為傳統國際貿易的環節和流程實在是太複雜了,各種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2,無論是在印度市場,還是東南亞市場,或者其他全球市場,中資跨境電商出海目前都還沒出現一個有氣象成為王者的平臺。即便是阿里京東這樣的巨頭,國際化戰略也推行了差不多十年,目前也是一籌莫展。本人在做印度市場的時候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印度電商B2C最後砸錢砸下來,也是一地雞毛,後面本人在印度各大城市線下批發市場做調研的時候也在觀察人均GDP2000-3000美金的消費市場。

總結了一些結論:

第一,無論宗教,地域,文化,語言等等差異,人們對於消費品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接受度很高。所以,失去印度市場,對我們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跟印度人均GDP相仿的國家都是我們的市場。

第二,電商高速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強大製造業和高速發達的物流網路。強大的製造業可以形成規模化生產,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產商品的邊際成本,從而向市場不限量的供應物美價廉的產品。發達的物流網路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而物流業發達的前提就是完善的基礎設施。跟印度發展水平相仿的第三世界國家,目前電商業態發展的最大瓶頸有兩個:使用者習慣和物流。使用者習慣可以用返現、促銷折扣來教育,物流成本的降低則完全依賴於基礎設施的完善,這個週期非常長。所以,在第三世界國家搞B2C電商,基本上是個偽命題。城市化率,基建,消費習慣這些基礎要素的完善週期非常長。

第三,B2C是偽命題,B2B呢?肯定也是偽命題嘛,發育了20年都沒發育起來。本人以前也是在阿里B2B版塊工作。後面辭職之後,跳出來了,然後結合在印度工作和調研的這些經歷,基本上搞清楚了為什麼我們的B2B沒有發育起來。我們的B2B在早期只是個資訊平臺,後面逐步升級到交易平臺,但是,這種升級相對於資訊釋出時代並未有任何本質的改變,賣家和買家都是相對鬆散分佈的狀態,賣家作為中國這邊的供應商,其實還有一定的可控度,對買家就完全找不著北。因為國際貿易的分銷層級和網路是個無比複雜和混亂的謎團。不掌控買家,交易邏輯就不可出現指數級的爆炸性增長。2C是零售,零售消費絕大部分都是衝動的,容易被操控,2B是採購,採購是一個決策過程,這個過程是被精心設計的,且每個採購商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沒法對這些交易決策和過程進行流程化的處理,那麼這個領域永遠都不可能出現被變革的一天。

第四,一般國際的貿易流程:採購國的進口商從出口國下訂單,然後通過海運(主要)到採購國港口完成清關,然後通過陸路(鐵路和公路)把貨物運輸到中心城市進行分銷,一線到二線,二線到三線,以此類推。發達國家主要是大型品牌商和連鎖零售集團。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因為發展程度比較低,造成商品流通成本非常高。這就是為什麼通常日用消費品在發達國家普遍比發展中國家價格要低很多,流通成本是核心的經濟學邏輯。

第五,如果把中國的工廠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實體零售店通過一個SAAS化的平臺連結起來,然後通過資料測算建倉,一個物流倉覆蓋一個百萬級人口的區域,這樣零售終端被平臺所掌控,這種銷售鏈路的商業邏輯一旦在一個區域跑通,那麼就可以開始規模化複製。這個商業邏輯阿里研究院的曾鳴教授曾在2018年通過《智慧商業》這本書提出過,曾教授把這個商業邏輯簡化成S2B2C,S是supplychain,B是小的零售商,C是消費者。曾教授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拼多多已經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燎原之勢,拼多多能夠在中國崛起是依託於中國極其強大的製造業和供應鏈,還有非常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拼多多B2C的邏輯在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沒有複製的前置條件,行不通。

第六,考慮到行業和品類的複雜性,這種模式在海外實際落地的時候,不建議全品類模式,應當從單一品類和行業開始切入,深耕單一品類和行業,消費品品類除3C電子,其餘全部都是非標品,通過單一品類去深度整合供應鏈,製造業和供應鏈是我們的最大優勢,深耕供應鏈就是修內功。

疫情總會過去的,出海的路,還會繼續走下去。

49353

印度

騰訊

最新評論
  • 1 #

    這哥們可以是戰略家。建議此文發至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

  • 2 #

    睜大眼睛在選擇,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 3 #

    人口年經是實,沒有文化就沒用

  • 4 #

    這是我讀到對中印關係及事實最準確評判的有深度文章,但有點同情印度。

  • 5 #

    作者在在經濟和商業上的論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在國際關係和國家戰略的理解上就很弱智了。蘇聯的解體的主要原因是蘇聯內部問題。印度是中國國家戰略的次方向,一句話中國沒把印度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至於對印戰爭的勝負問題,62年摧枯拉朽,現今呢?答案很明顯,倘若印度敢發動戰爭,勿謂言之不預也,誰也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 6 #

    很透徹...放任電商發展,海量的中中中國產品會通過電商把印度本身很差的消費品製造業徹底搞死,印度的精英社會也不傻,只是跟中國這個近鄰而且存在領土爭端的國際搞對抗,除了經濟,戰略上會輸的更多

  • 7 #

    文章寫的有深度,受教了。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觀點,比如中印真打起仗,不一定勝出等,現在絕大部分中中國人都認為我們一定勝,對此我們一定引起警覺。

  • 8 #

    印度在自殺,跟隨美國能有好下場?印度疫情學美國已經說明了一切。

  • 9 #

    出海的企業一定要學習地緣政治,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 10 #

    非洲的人口不小,也沒見非洲發展有多好,說明人口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 11 #

    我早就知道印度極不可靠,與中國是競爭性對抗關糸,決不可以投資印度!只可以進行商貿往來,一筆一筆地把把清,決不陷進去!現在好了,長期投入被印度收割,損失巨大!

  • 12 #

    針對印度市場,中國企業應該是積極準備,謹慎籌劃,暫時忍耐,面向未來。

  • 13 #

    文中分析中肯,客觀有見地。是一篇好文!如此長篇卻吸引我看完,確實不錯!

  • 14 #

    沒興趣了解印度,印度人的迷之自信就是全世界的笑點

  • 15 #

    清晰中肯的文章,做最壞的打算

  • 16 #

    又是一個年輕人居多,難道非洲是老年人居多嗎?唉,文章太長,沒有耐心看完

  • 17 #

    關於印度目前讀到最好的文章

  • 18 #

    印度的物流有中國化嗎?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如果西方恢復供貨,華為還會買嗎?任正非的回答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