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對網際網路產品來說,把握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尤其重要,使用者體驗也構成了產品競爭力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功能對使用者來說是好的體驗呢?市場上能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小細節你都注意到了嗎?本文將會回答這些問題,還有哦,作者每週都會分享5個能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小細節,未來還會分享影響使用者體驗的設計,歡迎關注我哦~

當在綠洲首頁瀏覽“內容卡片”時,將頁面停留在某個內容卡片上超過一定時間(我實測大概時5s左右),在卡片底部會出現“喜歡就評論”的提醒醒,點選該提醒將會上拉展出評論輸入框。需注意的是:若沒有在一個卡片上停留則不會出現該提醒,並且一個卡片出現了評論提醒後,該提醒不會消失,除非重啟app。

設計思考:

進入綠洲的首頁我們可以發現,綠洲社群的內容是以“圖片+文字內容”組成的卡片進行展的,並且該卡片沒有邊界線,這就消除了大部分社群內容app帶來的塊狀體驗,使得使用者瀏覽資訊更流暢。但是過於流暢的體驗,減少了使用者的停留時間,這也就降低了使用者參與互動的概率。而綠洲這個評論提醒的設計即保證了使用者的流暢體驗,也增加了使用者互動的概率。評論提醒出現後不再消失,使用者往回瀏覽資訊時好像是在提醒使用者:“你剛才仔細看過我,快來評論吧”。

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可以選中一段文字,並發表自己的想法;發表的想法可以設定隱私許可權,包括:公開、僅自己可見,僅互相關注可見;同時也可以對他人發表的想法進行評論。

設計思考:

先看看微信讀書app的定位:微信讀書是基於微信關係鏈的官方閱讀應用,在提供極致閱讀體驗的同時,為使用者推薦合適的書籍,並可檢視微信好友的讀書動態,與好友討論正在閱讀的書籍。

而在微信閱讀中可以針對某個內容發表自己的想法這不僅滿足了使用者做讀書筆記的需求,也滿足了微信閱讀社交的定位的需要,讓線上閱讀也變成了一件可以互動的事。

3、【知乎】-提醒你的浮窗

功能體驗:

在知乎的文章詳情頁中點選頁面右上角更多按鈕,可以將該篇文章加入浮窗中方便檢視。需注意的是:a)僅可將回答和文章內容加入浮窗b)浮窗最多可收納5篇文章c)浮窗icon旁有文章數量提醒

設計思考:

相信大家在資訊、內容社群類app中瀏覽文章時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景:看到一篇優質的內容,很喜歡,就將其加入收藏夾中,方便下次繼續瀏覽。但由於收藏夾在app中的入口一般比較隱蔽,如果沒有提醒,沒過幾天就忘記了這篇文章。但知乎的浮窗漂浮在每個頁面上,並且還帶有文章數量提示,這就起到了一個強提醒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知乎的定位為問答社群,使用者在瀏覽一個問題的回答時往往會對數個回答進行對比,將回答加入浮窗中縮短了使用者對比答案的路徑,節省了使用者的時間成本與記憶成本,是增強使用者體驗一個很好的方式。

4、【微博】-滿足個性需求的tab導航

功能體驗:

微博首頁的頂部導航有兩個tab:關注、推薦,其中使用者可以對“關注”tab進行自定義,設定成使用者最想看到的內容。該內容以“組”來區分,使用者可以對組內的使用者進行自定義,設定完成後,開啟app首頁顯示的內容即為自定義的內容。

設計思考:

微博作為內容社群平臺,本身有著極強的媒體屬性,微博的內容絕大多數被明星、大V和各種媒體把控著,這也就導致內容的來源形成了2/8定律,80%的內容由20%的使用者生產,甚至使用者創作內容的比例更低;並且由於其帶有強大的媒體屬性,很多社會熱點都是在微博引爆的,因此微博上的內容氛圍總是被各種熱點干擾。

基於上述提到的場景,使用者就需要有一個清淨之地來容納自己喜歡的內容,而微博首頁的自定義導航tab就很好的滿足了此類場景。

在微信聊天對話中長按聊天氣泡,選擇“引用”,選擇的聊天記錄就會顯示在輸入框下方,傳送成功後引用的內容將會顯示在傳送語句的下方,顯示方式為“暱稱:+聊天內容”。可引用的內容形式包括:視訊、聊天記錄、圖片、表情、文字,在群聊中也可以使用該功能。需注意的是該功能一次只能引用一條內容,並且能展示的文字字數受限制。

設計思考:

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與自說自話的現象,使得溝通效率降低,在IM即時通訊中這個現象更會被放大,因為以文字為內容主體的聊天容易被對方發來的資訊打斷,導致語句表達的意思更難以被理解。而引用可以精準的定位到聊天內容,使得聊天更有邏輯,特別是在群聊中更容易向大家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不至於混亂。

體驗環境 裝置:iphone xs max 系統:ios13.1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美企大鱷掉“坑”裡?被騙了1億多,網友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