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直不願在網上購買食品的美國消費者而言,新冠疫情的到來改變了他們長久以來的購物習慣。
新冠疫情的爆發給美國民眾的生活造成巨大幹擾,遠端辦公和居家隔離迫使他們遠離自己熟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受隔離措施影響,民眾的購物紛紛轉至線上,“疫情經濟”不僅帶動了電子商務蓬勃發展,還極大地改變了美中國人的消費和購物習慣。
美國商務部近日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未經季節因素調整的電商零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44%,達到2010億美元。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數字為2110億美元。第二季度的電商零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620億美元,是商務部2001年公佈這一資料以來的最大漲幅。
第二季度電商銷售額大幅增加,消費者購物風格發生極大改變銷售額大增也印證了零售業這幾個月來經常提起的觀點:與電商有關的幾乎一切都變得炙手可熱,就連一向不依賴線上的食品雜貨銷售,在“疫情經濟”期間也開始向電商傾斜。無論是經季節性因素調整(下圖紅線)還是未經調整的(下圖藍線),第二季度電商銷售額都超過了往年第四季度聖誕假日購物季的表現,這種現象在之前還從未有過。
在商務部資料公佈後,沃爾瑪宣佈公司第二季度美國市場線上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97%,這意味著第二季度電商的實際表現還要更好。按照“可比銷售額”或者同店銷售額計算,沃爾瑪當季銷售額增長9.3%,其中電商業務的貢獻佔到大約六個百分點。
此外,消費者的購物風格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從可比銷售額來看,交易數量減少14%,但每單消費額增長了27%,這表明消費者的購物次數有所減少,但真正有購物需求時,消費金額就會增加。
從全美範圍看,在“疫情經濟”期間,第二季度電商銷售額同比44%的增幅創下2001年這一資料公佈以來的最大百分比漲幅。2012年以來,電商銷售額的同比增幅就一直穩定在15%左右,波動幅度有限。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零售業整體都遭受了重創,電商銷售額也出現了三個季度同比下滑的情況。但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形勢已全然不同。
第二季度,包括電商在內的整體零售額(下圖藍線)較上年同期下降3.6%,降至1.31萬億美元。如果剔除電商業務,當季零售額(下圖紅線)的降幅則高達9.3%,僅為1.1萬億美元。這也反映出電子商務對於整個零售業而言是何等重要。
只要交易結算是在線上進行,這類交易就都歸類為電商銷售,它與商品送抵方式無關,無論是通過快遞運輸,到店自取,或是存放在快遞櫃,寄存在藥店、運輸公司門店,或是與物流公司合作的乾洗店,這些都只是遞送形式而已。
百思買(Best Buy)是電商業務激增的眾多零售商之一,公司截至7月18日的二季度線上銷售額同比大漲255%;即便在6月15日至7月18日公司實體店面恢復營業期間,線上銷售額仍然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85%。
擁有Albertsons、Safeway及一系列連鎖超市的艾伯森公司(Albertsons Companies)公佈,在截至6月20日的第二季度期間,其線上銷售額激增276%,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了網購送貨上門以及到店自提服務。
網上食品採購蔚然成風,銷售額同比增長兩倍期間,美國消費者對於在網上購買食品的熱情是之前未曾有過的。一直以來,美中國人對於在網上購買食品都抱有極大的牴觸。早在網際網路泡沫時期,Safeway就曾大肆宣傳自己的網店;亞馬遜也曾花大力氣,試圖讓自己多一個“食品電商”的頭銜,卻最終收購了線下連鎖店全食超市,這並不是因為它放棄了這塊業務,只是因為需要一個不同的切入點。除了亞馬遜以外,谷歌也曾聯手好市多(Costco)做過這樣的嘗試。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
合作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並不明顯。美國統計部門的資料顯示,到2019年第四季度,食物及飲品的線上銷售額已升至33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小幅升至35億美元。但在食物及飲品的整體銷售額中,來自線上銷售的比例只佔到區區3%左右。
但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形勢發生了急劇轉變。第二季度時,網路食物及飲品銷售額較一季度增長一倍,較上年同期增幅更是超過兩倍,達到71億美元。由此計算,線上銷售在食物及飲品整體銷售額中的佔比升至6%(未經季節因素調整)。
除食品外,建築材料、園藝裝置和五金用品的線上銷售額也出現激增。與食品一樣,這類商品同樣是美國消費者一直以來極其不願在網上購買的類別。今年的疫情同樣改變了這一現狀。美國統計部門的資料顯示,第二季度這類商品的線上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一倍,達到82億美元。
第二季度傢俱和房居用品的線上銷售額也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