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和餓了麼發展歷程]:
2009年4月,“餓了麼”張旭豪在上海交大創辦,從校園起步,隸屬於上海拉扎斯資訊科技公司,致力於推進餐飲行業數字化發展程序。主營線上外賣、新零售、即時配送和餐飲供應鏈等業務。
2010年3月,王興創立美團;同年,餓了麼上線了餐廳客戶端新系統。
2011年3月,美團APP上線。同年11月。王興三顧茅廬邀請阿里巴巴副Quattroporte幹嘉偉加盟美團,擔任美團COO,負責供應鏈管理、銷售部等業務,打造美團地推團隊。期間,阿里曾主動提出將美團業務嫁接淘寶想法,但被王興拒絕。同年,餓了麼也不甘示弱,以高校為戰略高地在各大城市進行快速擴張。
2012年3月,餓了麼APP 1.0版本上線。同年,憑藉融到的資金和強大的地推團隊,美團成為團購第一。美團電影上線。
2013年,美團酒店業務和外賣業務上線;雖然當時美團外賣,相較餓了麼進入市場較晚,但其擴張速度極快。
2014年,美團引進戰略合作方騰訊,導致騰訊持股比例超過了阿里,導致阿里出走“反目成仇”,並打造O2O平臺口碑,直接對抗美團核心業務。同年9月,美團和餓了麼雙方進行瘋狂補貼大戰,戰況勢均力故。
2015年1月,餓了麼“差一點餓死”,在拿到投資前,餓了麼的賬上僅能再支撐1-2個星期,命懸一線。年中,美團外賣,開始配送眾包業務。而已經自建配送團隊的餓了麼,卻放棄專送,也開始配送眾包。同年8月,餓了麼迫於美團的壓力,開始進入白領市場,對抗美團外賣。同年10月,美團和福斯點評合併,福斯點評離開餓了麼,給餓了麼重創。同年12月,餓了麼業務已覆蓋超過300個城市,日交易額突破1億元,創下外賣O2O行業新高。
2016年,阿里出售其美團點評股權,轉而以12.5億美元入股美團競爭對手餓了麼,佔股28%成最大機構股東。同年4月13日,餓了麼對外宣佈與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2017年上半年,餓了麼、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佔比分別為41.7%,41%。同年8月,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結束三足鼎立局面,合併後市場份額達到54%,開始與美團外賣拉開距離。同年9月,支付寶首頁接入“餓了麼”。同年,美團在原有的核心業務外,增加了打車、新零售等新業務,王興目標想成為與阿里騰訊一個量級的公司。
2018年8月,餓了麼被阿里收購,業務整合影響,外賣市場規模縮減。美團外賣佔比達到63.3%、餓了麼佔比不到40%的市場份額。餓了麼宣佈獲准開闢首批無人機即時配送航線,送餐無人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餓了麼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正式啟動包括建立高階餐飲外賣平臺戰略升級,同時釋出餓了麼星選App。同年美團作為生活服務電商平臺,覆蓋餐飲外賣、打車、電影票、酒店、門票、親子、KTV等眾多品類,覆蓋整個消費週期。同年9月20日,美團在香港主機板成功掛牌上市,王興迎來了高光時刻,成為一家擁有約4億消費者,超過550萬商家,270萬騎手的公眾公司,王興帶領美團一路狂奔。美團總交易金額繼續穩步增長,交易使用者和活躍商家均創下新高。相反,背靠阿里巴巴的餓了麼業績確並不理想。
2019年,美團被曝上調部分地區外賣商家抽傭費率,美團傳統收割流量的模式舉步維艱,餓了麼數字化升級新模式正展露拳腳。同年,為了增強對商戶的控制權,美團還強迫商家“二選一”,即美團和餓了麼只能選擇一家做。美團這一行為在國內已被多次曝光並被監管部門認定屬於不正當競爭。當美團瘋狂謀求變現時候,餓了麼掀起了一場自我變革,並宣佈推出以“切實降低服務費率”為核心的商家扶持政策——“暖冬計劃”。為此在商家中贏得良好口碑。
2020年,美團和餓了麼,又掀起了一場“頭盔面板大戰”美團率先推出“袋鼠耳朵”;餓了麼緊隨其後推出“竹蜻蜓”,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不打不相識。同年一季度,由外賣衍生的即時配送業務在疫情中大獲增長。這其中就包含閃購、賣菜等新零售到家業務。非外賣類的即時配送訂單,成為美團新業務的增長引擎。相比起美團夯實的外賣基礎,餓了麼首先選擇商超品牌進行拓展。美團也曾一度以“無邊界”的商業模式受到業界關注,佈局了外賣、民宿、酒旅、出行、線下超市、共享單車、金融支付……,之前的競爭主要在補貼、BD、拉新店本地生活服務競爭,下半場比拼的是生態能力,在美團不斷摸爬滾打尋找邊界時,餓了麼卻擁有了生態的力量。
[背後資本較量]:A、美團背後資本力量
2010年9月,美團初創時期就受到了紅杉資本青睞,拿到1000萬美元A輪融資
2011年7月,美團拿到阿里60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4年5月,美團獲得由泛大西洋資本領投C輪融資3億美元
2015年1月,美團獲得7億元的D輪融資
2016年1月,美團獲得有騰訊領投33億美元E輪融資。新估值超過180億美元,由騰訊、DST、摯信資本領投,國開開元、今日資本等跟投,創下未上市公司融資金額的新高。
2017年10月,美團獲得由騰訊領投40億美元F輪融資,估值達到300億美元。
2018年9月20,美團在香港上市
B、餓了麼背後資本力量
2011年初,餓了麼獲得金沙江創投A輪100萬美元融資。
2013年1月,餓了麼獲得經緯中國和金沙江創投領投的B輪600萬美元融資。
2013年11月,餓了麼獲得紅杉中國領投的C輪2500萬美元融資。
2014年上半年,餓了麼敲定福斯點評的D輪8000萬美元融資。
2015年1月,餓了麼獲得中信產業基金、騰訊、京東、紅杉資本、福斯點評3.5億美元E輪投資。
2015年8月28日,餓了麼宣佈完成6.3億美元F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信產業基金、華聯股份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歌斐資產等新投資方以及騰訊、京東、紅杉資本等原投資方跟投。
2015年11月24日,餓了麼獲滴滴出行入戰略投資。
2016年4月,餓了麼宣佈,獲得阿里巴巴領投的12.5億美元融資
[商業模式]:美團將自己定位成一家中國領先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理念依據王興“邊界論”,一切業務基於使用者需求,而不以業務劃分,以使用者驅動,屬典型網際網路模式。美團內部有一套資料檢測系統,發現那板塊業務在整個美團團購業務佔比達到30%以上美團就考慮重點開拓這新領域業務,立足於人最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多元化經營,什麼有市場做什麼”,無邊界發展。餓了麼“餐飲為主業”,主營線上外賣、新零售、即時配送和餐飲供應鏈等業務,提前佈局人工智慧生態能力建設,為下輪競爭贏得了先機。
[恩怨情仇]:美團和阿里原本是一家人,阿里曾是美團股東,美團的強大讓阿里欣慰同時又深感不安。因為美團涉足主要是阿里還難以覆蓋生活服務領域,擴張不可謂不瘋狂。開始威脅到阿里,於是壓制或完全將美團據為己有就成了其決策層不二選擇。阿里投資美團目的之一,阿里希望美團只用支付寶,但王興不幹,結果支付寶在美團支付列表裡,被藏了起來,成了一個不太會被人用到選項。雙方產生矛盾。在巨人阿里面前,通常企業不敢說不,但出人意料看似柔弱王興此時卻沒有答應,原因在於底氣,因為此時的美團早已今非昔比。後面美團為了平衡阿里影響力引進新投資方,阿里想增持擴大話語權,王興不從,怨氣越積越深,王興一直尋求其他股東制衡阿里,而隨著阿里派駐美團的幹嘉偉被架空,阿里感到王興越來越難以控制,到了美團和福斯點評合併,雙方矛盾終於檯面化,雙方真正決裂,分道揚鑣!即使得罪了阿里,也阻擋不了王興帶領美團登陸港交所,成為與阿里平起平坐的中國網際網路三巨頭!王興和馬雲也有私人恩怨,王人曾問馬雲最強的地方是什麼?馬雲反問他:那你覺得我最強地方是什麼?王興心直口快說:馬雲最強的地方是“戰略和忽悠”。馬雲說:自己最強是管理。王興性格追求獨立,馬雲希望王興能按照阿里的戰略意圖合作,王興初生牛犢不怕虎,不幹。有次外媒訪談,王興直接指責馬雲“誠信有問題!”兩人徹底撕破臉皮。
[獨家觀察]:一、看面相
王興長相,特別從眼睛就能看出,屬於“記仇”的人,骨子裡有想跟馬雲一爭高下野心,誰都不服。網傳馬雲長相有一點像外星人,說明聰明過人。二個天庭保滿,下巴突出,面相都是大福大貴之相。
二、看格局
總體來講,馬雲格局要比王興大一點,當王興曾向部分商家提高抽傭費率時,馬雲卻讓利商家,開展暖冬計劃。商戰中馬雲不看重一城一池得失,著重世界範圍產業佈局,王興這點還沒做到後來者居上,馬雲也同步做世界性公益,以小見大,平凡中見偉大。
三、看經商才能及潛力
馬雲就不用說,世間少有商業奇才,全國NO1;而王興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態勢,王興之所以用短短十年時間能做到中國網際網路三大巨頭之一,跟其倡導“無邊界”發展理念是密不可分,它可怕之處在於,在其現有核心業務監控體系內,什麼專案有市場就做什麼專案,這比馬雲相對固守業務範圍更具發展潛力和廣闊前景,王興還擅長借力使力,深知背靠大樹好乘涼,聯合騰訊和京東兩大巨頭幹阿里,謀略過人,年輕有為,年輕可畏,前途無量!
-
1 #
-
2 #
阿里巴巴,美團,都是佛祖給的商業計劃書
-
3 #
馬格局不是自己說拿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為毛還怕美團呢?
-
4 #
惡性競爭,死的都是一線底層員工
-
5 #
有種去跟美國Pk,美團只會在國內橫。
寫的很不錯,王興跟馬雲比還是太嫩了,還有可比性。馬雲是企業家,格局很大,做的事情首先考慮國家,社會,全球的一個生態,。王興是商人只知道競爭,佔據市場,沒有企業家的格局和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