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雖然國內的微信、海外的 WhatsApp 已經極大地滿足了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需求,但是總有一些時刻我們會迷失在這些聊天工具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的氣泡中,尤其是一連收到好幾個長語音的時候。

國內外的主流聊天通訊工具雖然一直在做創新,比如 Snapchat 推出的閱後即焚的玩法,但是這些聊天功能也都沒有跳出聊天工具固有的對話式模式。

最近筆者注意到在海外熱議的一款新 App muze,打破了現有的條條框框的文字語音通訊模式,之後是否能被福斯接受和廣泛使用,這裡畫個問號,但的確還是比較有新意的。

聊天像是畫畫,高自由度互動

在註冊完進入聊天介面時,似乎跟其他普通的聊天 App 沒有不同,主介面是聯絡人列表,點選進入對話方塊後最上方顯示使用者頭像,但這裡是雙方頭像,這時候強互動的意味已經顯現。

最下方是傳統的文字輸入框、相機、相簿,最右邊是一個畫筆的圖示,這是其他聊天工具所沒有的。

整個試用下來,筆者的感受是,所有的交流媒介是沒有變化的,文字、圖片、視訊,變的是互動的方式和自由度。

引入畫筆,讓表述更直觀、更自由

在點選畫筆圖示之後,會有多種畫筆顏色可供選擇、在介面左側也會出現一個調整筆頭粗細的軸,此外還可以切換畫筆型別和橡皮擦,看起來像一個簡化版的畫圖工具,聊天介面的空白處都可以成為畫布,使用者可以隨意塗鴉。

聊天不再是一行行的了

從上圖可以看到,引入了畫筆之後,必然會打破現有的聊天介面中的條框。聊天介面作為畫布,畫筆可以隨意塗鴉外,使用者輸入的所有文字、插入的圖片、貼紙、表情等都可以隨意擺放。這給了使用者很高的自由度,讓使用者充分發揮想象力。

此外,在聊天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在 muze 中也被加入了很多創新設計,比如在 muze 中發出的文字資訊的氣泡背景色可以任選,而不像微信一樣只有綠白兩色;字型的顏色和風格也有多種選擇,這些都是傳統的通訊 App 所不支援的(參見上圖)。在將這些有著很高自由度的圖片、文字以及塗鴉的玩法在組合排列在一起之後,能創造出比微信、WhatsApp 更多的在聊天過程中的可能性,從 App 在 iOS App Store 中的產品截圖來看,在使用過程中 muze 的聊天介面甚至有了一些漫畫的感覺,而不像是聊天介面。

小細節的優化也很有趣

在產品設計中也有一些小細節加入,雖然不至於改變互動模式但能突出 muze 創新產品的定位,更迎合其目標受眾群體。

比如在相機功能中,muze 加入了“blend“和”livedraw“兩種創新的玩法,“blend”模式中使用者可以通過一種類似延時拍攝的技術將一個物體或人放在同一個照片內,而“livedraw”則類似於一種摳圖的功能,可以將相機畫面中的特定物體單獨選定出來。大部分通訊工具的相機只能拍照和錄影,對比下 muze 的相機可玩性就高一些了,也更便於創作。

最後,muze 還在 App 的細節中加入了一點小心思,在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介面有一個 App Icon 的選項,其中有 5 個不同樣式的 App 圖示可以自主選擇。能自己換圖示的 App 還是第一次見,雖然這功能似乎沒什麼實際作用,但是這樣的細節設計能讓使用者感到 muze 在產品設計上的用心,尤其會吸引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使用者。

總體來看,muze 與傳統的通訊工具相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供給了使用者更高的開放度。

而這一點,之前在遊戲和一些其他社交產品上也有所體現。例現在年賺得盆滿缽滿的 Roblox 的派對模式、《劍網3》家園系統、Voodoo 引領的一波超休閒遊戲的開放式玩法等等,一些語音聊天產品、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產品也在開放更多許可權讓使用者裝飾房間。

而 muze 的開放則選在了其最根本的產品邏輯上,這樣的選擇無疑是更大膽的,最後是否能被使用者接受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還沒上線就獲紅杉投資 muze也許有更多適用場景

根據 Crunchbase 的資料顯示,muze 的開發公司在 2018 年就已經成立,App 之前可能處於測試階段,在今年 8 月 15 日才正式在 App Store 上線,也就是上線才 12 天,目前還沒有 Android 版。

然而早在去年,muze 就已經得到了融資,今年 4 月又得到了一筆來自紅杉資本的 490 萬美金的融資。雖然兩次融資金額都不高,但是能在上線之前就收到兩筆融資,能看出資本對 muze 這種新奇的聊天模式還是看好的。

但產品還在早期階段,沒有大規模買量,評價的使用者可能是早期被朋友邀請的使用者以及一些創投圈的人士。其實在體驗過產品之後,筆者本認為這款 App 雖然玩法獨特,但是可能適用場景有限、受眾也受到限制。

從產品的設計來看,其目的是突破原有的傳統模式,給使用者一個更自由的空間去交流。作為一款通訊工具,不強調效率,強調的是自由表達。這也就需要使用者有創作慾望且有輸出能力,而花在交流上的時間也因為“更自由地表達”變得更長,其實是降低效率的一種表現。

這也就註定了其目標群體是有時間、又喜歡新創意和新事物的年輕人。但娛樂內容本就過剩、可供使用者被動消耗的當下,這款產品需要使用者主動輸入,本質是反人性的。產品未來的目標受眾規模令人擔心。

另外是傳播問題,這個問題是兩面的。

如果 muze 強調的是創意,現下的內容創作,走的邏輯的是儘量覆蓋廣泛受眾,例如 FB、Ins、TikTok。

當這種創作和輸入被限定在點到點的範圍內,創作動力就會大大減弱。所以筆者體驗下來認為,這個 App 所創新的互動方式的使用場景,更適合在群組裡。

“這個 app 最後會形成病毒傳播。使用體驗比其他產品好太多。而且這款產品的點不僅在於創意,其實際應用更多。如果你和一群人在一個小組裡去進行商業交流,思想的碰撞藉助於這種互動方式會變得和之前大不一樣。這款 App 會改變現有格局。”

該使用者認為如果將 muze 用於業務交流討論中,可能會得到跟此前不一樣的效果。目前 muze 只上線了十幾天的時間,使用者體量也不大,現在預測它能否改變使用者在即時通訊工具中的交流方式似乎還太早。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一個聊天通訊工具想要長期存活下來,就必須要能滿足使用者提升溝通效率這一核心需求,否則的話加入再多的新奇玩法也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國內外通訊 App 的競爭過後,國內留下的是微信,國外留下的是 WhatsApp 和 Messenger,都是以簡潔高效著稱。因此,無論 muze 在後來被應用到怎樣的場景中,只要它所產生的效率(不僅是溝通高效才叫做效率)能夠超過當前主流的通訊工具,那麼它就有被使用者廣泛接受的可能。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手機中的隱私安全:那些被你忽略的“隱祕角落”